近些年来,环保、垃圾分类等议题逐渐上升至公众视野,全球恶化的环境更是引发越来越多人的深思。人类生产的垃圾堆积如山,资源的浪费和资源的紧缺构成微妙反讽。为了深入探讨未来垃圾在分类回收、商业变现等方面的可能性,国内新锐跨媒体体验设计机构黑弓Blackbow联合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以下简称“WWF中国”),与麟角共同策划了北京国际设计周主题艺术展“亲爱的垃圾”。
「亲爱的垃圾」展览中的垃圾来自某位艺术家的搜集或闲置、某场活动发布后的废弃、某些社区垃圾回收站……当它以新的构成方式在居民社区中的下沉式黑弓新媒体艺术空间林立,仿佛有了新的意味。
(图注:舞台区域由6000个来自于生活中的塑料瓶与垃圾构成)
9月19日下午15:00,嘉宾陆续到场。
(图注:嘉宾身着BOTTLOOP塑料瓶回收制成的衣物)
展览开幕,主办方黑弓Blackbow的创始人王志鸥,WWF的海洋塑料项目中国区负责人杨松颖,以及麟角联合创始人Susan Xiao作了共同致辞。
(展览开幕致辞)
著名青年建筑师、绿色设计理念的践行者、Penda China创始合伙人孙大勇介绍他所创作艺术装置“少即是爱”。
《少即是爱》 作者:孙大勇 作品材料:钢管、垃圾桶
随后黑弓Blackbow品牌总监于博带领嘉宾至展厅,参观「亲爱的垃圾」展览并讲解。
展览分为:流浪迷途、踪迹重构、有类有据、不息之道、未来提案五个板块,观者行走的路径就像在经历垃圾的生命轨迹。展览内容上,《亲爱的垃圾》邀请艺术家与设计师一起,直接与观众互动、共同创作。以垃圾为主题和媒材,产生出乎意料、开放有趣、或者令人诧异的结果。
(图注:WWF中国 净塑自然展区)
WWF 中国始终关注海洋塑料问题,此次作为“亲爱的垃圾”主办方之一,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启发公众对垃圾的“再思考”,撬动传统的“垃圾看法”,找到关于垃圾拷问属于自己的解答,鼓励公众身体力行减少进入自然的塑料垃圾,物尽其用,支持回收。
垃圾中有大量的被遗弃的塑料。60%-80%的海洋垃圾为塑料产品,其中最常见的是一次性塑料产品。全球每年有800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这等于平均每分钟都有一卡车的塑料垃圾倒入海洋中。塑料垃圾不仅影响自然环境,还会危害动物。目前已有记录显示约270多种不同的动物物种曾被塑料垃圾缠绕,超过240种物种曾进食塑料的记录。
《鸟瞰垃圾》 作者:吕凤霄 作品类型:摄影作品
从建筑到农田,从陆地到海洋,从共享单车、汽车等堆放地到垃圾填埋场……通过航拍中国各地的垃圾污染与资源浪费现场,以色彩斑斓的摄影作品揭示的他们背后的触目惊心,唤醒人类沉睡的良知,来敲响灾难的警钟。
《北京女郎30天观察》 作者:VICE-别的女孩、颜如玉、邱英花
《生活的纹样》 作者:李枪 作品材料:废旧杂志
《生活的纹样》材料主要为旧杂志与书籍,在今天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的泛滥无疑让我们生活在信息垃圾之中。艺术家选择了以“减法”的方式,通过“撕”这种带有破坏性的行为,把杂志上多余的文字和图片撕掉留下来需要的图像将撕下的碎片与留在画面中图像同时展出,使作品成为一个正在发生的现场。
(图注:黑弓设计总监在介绍黑弓此次展览的交互作品:爱的转换)
此装置以塑料制品作为开启装置的钥匙,向装置内投掷使用过的塑料水瓶,可换回一个被塑料伤害过的海洋生物模型(回收的塑料制品为原料)。以此唤起人类的怜悯之心,举手之劳,即可获得爱的回报。
现场嘉宾在体验“史上最垃圾的分类” 作者:康劲松
《共生体》 作者:刘逸帆、周宇玄 作品材料:尼龙扎带、led灯带、超声波感应器、饮料瓶等,图为宇玄在为嘉宾展示灯光交互
《天空下》 作者:蔡灿煌 作品材料:闲置衣物
艺术家通过个人剩余仍可穿着的239件衣服,拼接成块10.3米x4.6米的整布,犹如巨大的天空。以个人的经验和证物,提醒我们这个消费时代的生产过剩及过度浪费。每个人的过度消费所产生的结果都有着清晰存在的明证,而我们都生活在这片“天空”的阴影之下。
(图注:嘉宾参观现场,罗宇杰讲解作品《地瓜社区的再生座椅》)
参观结束后,开幕首日的沙龙「垃圾提案计划」,正式开始。WWF中国、黑弓、麟角,共同邀请了各行业可持续环保议题相关的大咖。首位分享嘉宾是WWF海洋塑料项目中国区负责人,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学博士,杨松颖先生。
WWF海洋塑料项目中国区负责人、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学博士 杨松颖
他讲道,世界上超700种海洋生物曾经摄食或受塑料缠绕的影响,61%的海洋塑料都是低价值的塑料产品,75%排入海洋的塑料都来自未被收集的垃圾。然而,由于城市化的膨胀,海洋塑料的增长更是呈指数级爆炸:近十多年的塑料产量相当于之前五十年的产量。我们随手在街头扔的塑料瓶,有可能透过下水道入河入海。减少海洋塑料,既要从源头减量,同时要发展循环经济,最终在自然环境实现塑料零排放。
黑弓Blackbow设计总监 张小伟
黑弓Blackbow策划总监曹宇嘉、设计总监张小伟,讲述此次「亲爱的垃圾展」策展缘起于作为创意人、设计师对社会问题的再凝视。张小伟讲道,设计向善理念因他的孩子几年前在一个雾霾天的拷问而萌生,孩子善良的追问在父亲心里埋下设计向善的种子。
在张小伟的讲演中,他提到甘蔗渣的浪费。甘蔗渣本身可以提取纸张,而粗放的焚烧模式只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的二次污染。甘蔗造纸销量甚好,但因为技术、生产环节等方面的原因,甘蔗纸难以扩大生产规模。最后他阐述设计向善,他说一次偶然他发现“善”字的下面那个部分像是一个礼盒,礼盒的上部分是一个“羊”字。羊在古代代表美好的意思,所以“善”等同于得到美好。
著名青年建筑师,绿色设计理念的践行者,Penda China创始合伙人,孙大勇
著名青年建筑师,绿色设计理念的践行者孙大勇的主题是“少即是爱Less is love”。
科学家在各大洲人的粪便中都检测到塑料微粒,人均每周食用一张信用卡(约5g的塑料)。许多人登珠峰,而留下的垃圾却都是当地夏尔巴人来捡拾,而他们也面临各种危险的处境,甚至因为酷寒手指脚趾被迫截肢。在非洲,废旧垃圾轮胎这种黑色垃圾,被改造成当地人的鞋子,耐磨而经济。他说,What is love? 在北京还未推行垃圾分类的背景下,他居家时也会简单将自己的垃圾分类:无纸的厨余垃圾、塑料玻璃易拉罐等可回收垃圾以及有害垃圾。破碎的杯子可以是有害垃圾,但是瓷片经过胶水的粘合,也可以成为家居用的美好的摆设。他说如今人类面临的处境好比斗兽场,垃圾围着你,而你面临生死搏斗。
现代理念里,less is more. 这是战后人们供给减少决定的;后现代理念里,less is a bore. 这是波普盛行年代里商业与艺术结合的反映;而在未来,孙大勇说,less is love. 资源少浪费一点,就是爱。
致力于可持续与在地工艺创新的建筑师、LUOstudio创始人罗宇杰
致力可持续与在地工艺创新的建筑师、LUOstudio 创始人罗宇杰首先提到设计哲学家Buckminster Fuller 所提出的dymaxion 概念。Dymaxion的意思是最大限度利用资源。这个词来源于三个单词:dynamic, maximum, ion. 活力、最大化、原子。废旧轮胎通常的处理方式是焚烧以获取铁丝,而罗宇杰思考的是如何用废旧轮胎建造房子,把废弃之物变为温馨的社群空间。资本的运作对环境会有危害,废旧的共享单车就是一个例证。罗宇杰又将废旧单车和汽车铁皮构造一个瓢虫状的图书空间。最后,他提到 Olgiati 的观点:建筑应该去处理环境而不是去充当环保主义者。
内容营销与设计创新公司LxU的高级品牌运营经理 刘惠
内容营销与设计创新公司LxU的高级品牌运营经理,刘惠,分享了环保作品「净塑自然」的创作过程。
「净塑自然」
净塑自然是LxU与WWF中国合作的一个艺术装置,灵感来源于色盲图上的斑点,LxU 想通过设计让人们认识塑料垃圾现状。他们设计之初进行废瓶盖的收集,在超过一万个的瓶盖中进行清理、消毒、筛选、颜色分类。最后,他们选取了金枪鱼这一意象——金枪鱼可食用、形态优美,并且色调墨蓝与海洋相似,观众需要一定的眼力才能分辨。最后,净塑自然这一装置成为各大公共空间火爆而具有社会意义的案例。
圆桌沙龙第一场
在五位嘉宾的分享后,第一场圆桌请来了在城市生活各领域的践行者。圆桌由麟角LINJOY创始人 Susan Xiao主持, 嘉宾有黑弓Blackbow策划总监曹宇嘉、零浪费践行者和倡导者,THE BULK HOUSE 零浪费生活联合创始人余元、北京盈创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可持续生活方式品牌抱朴再生(BOTTLOOP)创始人刘学颂、 LxU 高级品牌运营经理刘惠、西安创意机构 404黑店 创始人,“垃圾潮服”项目策划人黄煊。
零浪费践行者和倡导者、THE BULK HOUSE 零浪费生活联合创始人,余元
THE BULK HOUSE 零浪费生活的余元倡导极简、节约的生活方式,她一个人六个月产生的垃圾,全部都装在一个罐子里。她的衣柜也只有几件衣服、几双鞋,生活物资的减少并没有让她感到不快乐,反而多了一份储存打扫的自由与选择上的轻松,更可以花更多时间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她说,我们所拥有的很多东西很多时候只是为了满足别人对自己的期望。
BOTTLOOP抱朴再生创始人、北京盈创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学颂
BOTTLOOP 抱朴再生 创始人刘学颂女士,原从业于日本时尚行业,后来转至环保行业。她讲自己的品牌BOTTLOOP, 意思就是瓶子的循环再生。LOOP中的两个O字母形成一个瓶子的形状,左边的小O是瓶盖,右边的大O 是瓶底,意味着每一个人的小努力都能产生大影响。
西安创意机构 404黑店 创始人、“垃圾潮服”项目策划人,黄煊
黄煊讲到设计垃圾潮服的理念:标准底线就是在设计衣服的过程中不要产生垃圾了。
麟角科技文化 创始人 Susan Xiao
Susan Xiao 最后做了本场沙龙的总结。她玩笑说垃圾的困惑无处不在,甚至生育,因为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垃圾的制造者。如今商品的定价只包含生产的成本,却不包含后续还回的价格,垃圾回收费用应消费者来承受,这就涉及商业模式的改革升级。我们不能觉得讲公益就有一种优越感,光是理论层面讨论难以商业变现,环保之路只会依旧艰巨,所以垃圾有什么方式可以获取利润吗?
嘉宾们各抒己见,从消费者要求企业生产可回收材料的层面讲到环保的组合拳。垃圾回收变现不是一个企业或者一个行业可以做好的事情,这需要从顶层设计、技术进步以及商业模式等多方面的探索。政府的顶层设计出台后见效快,但阻力可能较大;宣传教育可以潜移默化,但是却需要一两代人的时间。随着社会整体的配合,垃圾分类、垃圾回收、垃圾变现等议题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圆桌沙龙第二场
随后的第二场圆桌沙龙,对谈嘉宾有LUOstudio 创始人罗宇杰,WWF 海洋塑料项目中国区负责人杨松颖,DDK Art生活馆创始人、家庭艺术素养倡导者彭小盛,跨界建筑师、创新思考者、Crossboundaries 联合创始人及合伙人董灏,5/8 STUDIO 创始人及创意总监吴龙江。各位嘉宾首先简短介绍了最近自己在环保方面的尝试。
罗宇杰讲到,所有以不合适方式生产的都可以叫做垃圾,就好比人长坏了也会变成垃圾。所以他的建筑总是聚焦于可持续与绿色环保。
吴龙江讲到自己的品牌 5/8 stutio 起名由来—— 5/8 是最接近黄金比例的一个平衡。人们大多关注自己想获得的东西,而不是与之相关联的其他重要的方面,譬如我们关注消费与获得资源,却忽视背后隐藏的带来污染的事实。
董灏是一名跨界建筑师,除了建筑设计,Crossboudaries工作室还会不定期举行简生活项目,大家将自己不再需要用到的物品聚集在一起,然后随意挑选任意数量你认为对你有帮助的,最后剩下的那些都会捐助给打工子弟基金会。董灏说,他认为最终科技的发展可以在环保方面把人类给拽回来,不过这也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环保事业掉以轻心。他评价,余元一个人六个月只产生一罐子垃圾,这种行为是一种极度挑战,也是一种宣告,呼吁大家认识到垃圾回收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个话题可以从观念上不让人们感到麻木。
最后,沙龙圆满结束,嘉宾和工作人员合影留念,继续自由观展和交流,「亲爱的垃圾」将会从20号起至26号,每日10:00-20:00向公众免费开放,并有垃圾展应单元和工作坊欢迎更多人参与。
《垃圾主义》作者:404 黑店 x 404 Vintage Studio 作品材料:废旧杂志、食品包装袋、电子设备等
《人生垃圾话大改造》作者:张若琳、张超 作品材料:环保纸张
而在展览结束后,它们将不再流浪,它们会回到艺术家的工作室、被永久收藏、被制作成衣物与包包、再利用于其他展示活动、送到专业机构进行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