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而有谱,大概起始于宋。过去文人读书累了,翻翻字帖印谱也不啻为一种休憩养眼的读书妙法。我虽不敢自诩为文人,但兴趣所至,平素也爱好读读印谱。近日,幸获一册《陈茗屋印集》(上海书画出版社版),展读之余,勾起一段青少年的回忆。
陈茗屋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就是蜚声沪上的著名印家,那时我方二十出头,正热衷于临帖摹印,磨刀霍霍忙得不亦乐乎。记得当时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一册《陈茗屋印存》,就成了我时常翻读临习的常备印谱。学治印不光在刻,更注重于读。在阅读印谱过程中,我尤喜茗屋先生的一些闲章内容,如“曾三颜四”、“禹寸陶分”等典,那时懵里懵懂的我稍有不解就勤于查书,因此读印谱还给我带来许多意外之喜,聚沙集腋,获益颇多。
如今一晃20年过去,此间岁月恰逢陈先生东渡日本,在东瀛潜心学问,治印写字不辍,并设帐授徒,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手中一册最新版的《陈茗屋印集》,所萃取的300多方作品,基本反映了茗屋先生廿载东渡之印迹。茗屋的篆刻,师法秦汉渊源有自,融入众长又生面别开,他的白文印,无论是仿玉印还是古玺,线条生辣而凝劲。他还有一手以石印仿汉代铸铜印风格的绝活,线条饱满但粗细有致,尤其是因翻铸和年代久远造成的斑驳漫漶,表现得惟妙惟肖。在朱文印的创作上,茗屋由于受近代篆刻名家黄士陵的影响,其印章法朴茂耐读,线条则非常挺拔和峻峭。然而他学古不泥古,借前人的意开自己的花,如闲章“说到人情泪欲流”、“红妆相伴到天涯”等,不但词句美婉,作品也具有明显的陈氏风貌,令人百读不厌。
茗屋先生的篆刻已形成自己的独有面目,这也是他四十余年铁笔生涯中不断追求的回报。正像他自己所说,不管风动幡动,就个性风格的追求而言,他总是岿然不动。(信息来源:新民晚报 管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