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称“江苏当代艺术家以集体的身份向外展示江苏当代艺术的力量”的“分形意象——当代艺术展”正在南京博物院展出,吸引了不少南京观众前往。然而记者却听到读者反映,其中有些作品颇有争议,尤其是一件名为《天安门》的雕塑,描绘了“正在熔化中的天安门”,让人视觉上、情感上都难以接受。并认为这样“有导向性错误”的作品,不应出现在南博这样的艺术殿堂。
观众反映:雕塑《天安门》“有导向性错误”
姜先生是一位资深的艺术收藏者。他告诉记者,前天他在南博看到这件作品且打上了《天安门》的题目,心中立即很不舒服,“这样的点题很不应该,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就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天安门是国家的象征。现在,这样糟糕的一个造型,其实表现的是坍塌的天安门,是在丑化天安门。”他还指出,南京的艺术界15年来都没有出现过这类的问题,现在出现了,是因为艺术主管部门忙于形式的、热闹的东西,不注意专业单位与非专业单位的区别,所以不光是这次,还有像“自拍下体”这样恶劣的艺术都可以出现在南博这样的场所,不能不重视这样的情况。
现场观众:是有一点不舒服
记者赶到南博,看到整个展览相当光怪陆离。入口摆着大白菜、萝卜和鞋子,据悉这是展览方为了体现“当代艺术就像萝卜白菜一样,越来越平常,离老百姓越来越近。”
《天安门》跟其他一些雕塑摆在展厅正中,并不特别引人注目。记者问一位年轻人对此有什么感觉,他表示没什么感觉,又说:“当代艺术嘛,无非就是求奇求怪,哗众取宠。”一对中年夫妇端详了一会,说:“看不懂什么意思。”当记者告诉他们这件作品有争议时,他们又回头看了一会,说:“是有点不舒服哦,天安门还是应该庄严一些。”
记者注意到,还有一些作品也引起了争议,如一幅名为《英雄》的油画,画了一个脸红红的军人,有观众小声议论:“这是不是雷锋啊?怎么画成这个样子?”
策展人回应:艺术家玩一种观念
记者随后电话采访了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讲师薛红艳。问及展品入选的标准,她说:“标准是新的作品,是对原来的创作思维有所突破。”她不觉得《天安门》这件作品在导向上有什么问题,“人们往往局限于原来的思维方式,其实一件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在创作思维上比较大胆,但绝对不是恶搞。很多艺术家的思维跟人们固定的思维模式不一样,就是‘玩’,玩一种观念,真的没有那么严肃。”
作者解释:天安门变“亲切”了
记者了解到,作者程辰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学生。记者联系到他时,他正在北京考试,考的是中央美院的研究生。他告诉记者,之所以表现“熔化的天安门,只是跟观众开了一个小玩笑,是想让人知道,政治和艺术都不应该太严肃。”他说自己曾经看过有关文革和反思学潮方面的书,觉得那时候的政治氛围太压抑了。而现在,在建设和谐社会,政治氛围也比较轻松了。就像天安门,以前是朝拜的对象,而现在,已经变成了旅游景点,是让人们感到亲切的一个场所。他表白说:自己很爱国,目前自己还只是美术学院的学生,做这件作品,没有商业目的也没有功利性,他本人也比较低调,不希望成为焦点。(来源: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