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新加坡艺术节:并不只是肢体和旋律

来源:中国艺术批评 2007-06-25

       昨天闭幕的新加坡艺术节是世界范围内为数不多完全由官方出资的国际性艺术节——这就意味着他们将有更大的空间“我行我素”。与中国的个别节庆不同,绝不让位给私营演出公司的新加坡艺术节历年来坚持己见,特立独行,秉承东西方艺术并陈、传统与现代交流的特色。
  
  今年,是新加坡国际艺术节30周年大庆,无论在投入资金、参演人数和演出数量方面都创下历史新高。早报记者赶赴新加坡观摩后对艺术节总监吴清丽进行了专访。
   
  不重复不商业
   
  除美国马波·麦剧团《玩偶之家》、立陶宛维尔纽斯城市剧院《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的节目之外,我们同时看到更多亚洲面孔,包括那些被我们经常忽略的国家,如柬埔寨等,在这个平台展现了它们的文化,且以当代艺术为主。
   
  吴清丽表示,新加坡艺术节的非商业性,保证了他们不必“重复”,而是着重填补“空缺”。“比如,音乐剧在新加坡可以有其他演出单位操作,我们当然没必要再做。但是,对于那些风险大(很难收回成本)的演出,私营单位没有办法做,我们则有义务来担起责任,对民众起到教育的作用,当然,这很有挑战性。”
   
  在艺术节的节目单中,一些剧目单是看看名字就引人入胜,比如《激情阿拉伯》,头戴面纱的阿拉伯女性,以及她惶恐悲切的眼神,让人想要一探究竟。还有名为《盲目约会》的剧作,实则是在探讨爱国主义。“我们利用艺术的方式探讨问题。”吴清丽说,“因为新加坡是个多民族交融的国家。而就全世界范围来说,移民问题、种族冲突等也都在时时出现。我们有意将其进行历史性的呈现。”
   
  更多民众参与
   
  本次艺术节的开幕大戏很卡通,新加坡政府大厦前的草坪上,志愿参与西班牙艺术团高空表演的36名新加坡人在空中搭成人网,起名为《美梦腾飞》,而这一活动竟吸引了8000多名观众前往观看。新加坡艺术节副处长郭茵茵谈及此事,十分感慨。
   
  “这些志愿参与的市民连续表演了三天,每天我都很感动。原来(一向谨慎小心的)新加坡人也有冒险精神?”她回忆说,“我听说一位40多岁的爸爸对他儿子说‘爸爸要让你们引以为傲’——他们真的把这个节日当作他们自己的事。”
   
  为了让更多普通民众参与其中,艺术节在多场演出之后安排座谈会,且为个别演出招募当地爱好者参与其“工作坊”,包括让最普通的市民与艺术大家对话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我们更多的创意。”郭茵茵说。
   
  要和“哥哥姐姐”一起玩
   
  近年来,新加坡艺术节的规模越办越大,旨在将其打造成为创意产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他们更多地寻求合作,如今年就首次与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签署了合作协议。两国的第一个联合委约节目《光学身份》也在新加坡首演。尽管新加坡艺术节的“岁数”是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的一半,但新加坡依然满怀雄心。
   
  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新任主管乔纳森·米尔斯认为,新加坡是亚洲艺术的重要枢纽。新加坡想通过与外界合作,让本地观众一饱眼福,并壮大自身创作。近年来,和国外艺术节一起投资了多个项目。
   
  “我们需要和很多‘哥哥姐姐’一起玩儿,不只向内看,还要不断地向外看,激发我们已显得有限的创造力。”新加坡艺理会前主席说。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