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备忘录”释义
这是发生在2006年至2007年5月之前的一段史实。“史实”之一是,王易罡以美国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的美国士兵虐囚事件为主题的作品,在中国美术馆的东北油画展上被拒绝展出,接着又在刘海粟美术馆再次被拒。被拒原因没有书面理由。
接着由我与美国亚洲文化学院院长Starr先生和赵晓明先生主持的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文化交流活动中,《美国制造》系列作品再次掀起风波,使得我开始对人们所谈论、所向往的“美国自由”精神有了具体感受。美国方面开了多次听证会,主导意见是反美大于反战,七分反美三分反战,拒绝展出的声音大于同意的声音,并因此提出种种拒绝的细节方面的理由,诸如对美国国旗不恭,有裸体暴力行为,有害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等等。经由多次听证会讨论,“美国自由”让王易罡的《美国制造》成了一个具体例证。但仍有诸多限制,如观看人群的限制,场所的限制,媒体报道的限制等等。
我之以“备忘录”称之,意在于提示国人之“健忘”和时代之“健忘”:
我们之“拒绝”王易罡的《美国制造》展出是我们的“国羞”,美国有太多太多的人对我们指东道西,我们还从来没有听到在美国“被拒”的事件发生!
美国人历来倡导自己的自由精神之纯粹和彻底,但终于有了一位中国艺术家触到了它的痛处。让我们值得记住的是:疼归疼,还是可以忍住疼,让该发生的自然发生!
一个艺术家的孤独的斗争,却让我们记住了两个国家和民族的自我省视力和自主的自塑力的巨大差距。呜呼哀哉!
这份备忘录,看来不仅不多余,而且亦是一份清醒剂。至少,对我来说如此。
二、中国当代艺术的成功与悲剧
应该说,不论是从整个国际的当代艺术展览机制还是商业市场,中国当代艺术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欧美各大主流博物馆和基金会,中国艺术家频频作为主角亮相,不象十多年前仅仅作为“异国风情”和“配角”起到“补白”的作用。最具权威性的学术期刊和最具影响力的拍卖机构,中国艺术家也成了一支“国际化的主力”。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也是值得高兴与庆贺的。
其一,不论欧美的美术方面的专家、学者、收藏家和商人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参与到中国当代艺术的活动之中,都在客观上推进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其二,不论中国当代艺术的精神与西方人的解读有多大的“误读”或者差距,对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自主判断的、自信心的塑造和推进中国当代艺术的民间化的思考方式,传播中国面貌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但是我要说,这也正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悲剧。而且,如果我们不能从这种中国当代艺术的商业“神话”的迷醉和狂喜中保持清醒的文化自主判断力,那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作为艺术家知识分子的悲剧。
这个悲剧有二层意思:
第一层悲剧意思:中国当代艺术一直以自我戏谑和自我丑化博得欧美主流艺术评判者的认同和赞美。
我在《中国波普艺术》一书中曾说:中国波普艺术是近百年来艺术家以个体的身份所做出的第一次有政治主见和文化期盼的判断。这正是它的意义所在,也是引起整个国际艺术界普遍关注和兴奋的原因。但是文化机会主义者恰好利用这一“时机”当成“中国标签”扮演着中国艺术的国际化角色,以自我嘲弄和自虐自残等同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批判精神。这种行为是中国当代艺术涌现出的最悲惨的部分。让人是可忍,孰不可忍!
第二层悲剧意思:西方人的“误读式”认同同等于中国人的自身批判和文化反思的正解。
西方的策展人、艺术基金会的主持者乃至收藏机构,他们用他们所认为的“中国艺术”去观看“中国当代艺术”,并用他们所可能的方式参与进来。他们没有错。但我们必须认清这两个方面不能混淆:一、这些西方人所叙述的中国当代艺术精神是他们的主流文化模式在“中国问题”上的应用,我们千万不能用这种叙述代替我们自身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判断。否则,中国当代艺术就缺少了脊梁骨。二、我们必须认清西方人在用他们的文化模式叙述中国当代艺术的同时,以经济收藏和博物馆的制度机制这种双重方式加以肯定,以文化认同和经济购买偏转并强化中国当代艺术精神的“西方化内涵”,极大地削弱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社会现实性和文化针对性。
简言之,这种在西方美术主流机构操纵下的中国当代美术酿成了中国艺术家的判断力的丧失,把自虐、自嘲和自我扮丑当代中国艺术的批判精神,把西方主流文化叙述的中国当代美术精神等同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正解,把西方人所叙述的中国当代模式代替了我们自主性的叙述。我们所丧失的是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的时代价格!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种语境,我特别提示:我们应该注意并特别关注王易罡的《美国制造》。
我不去说王易罡的《美国制造》的绘画水平的优与劣,也不去剖析他个人的艺术创作历程的转换所表现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取向,而严重关注王易罡的《美国制造》所表现出的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艺术家的社会职责和文化义务。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深入,中国作为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家参与国际对话的当代性,是刻不容缓的问题。请注意我们所说的“参与国际对话的当代性”。动不动就是四大发明,天人合一的陈腔老调,如果没有针对性和挑战性的当代性涵义,不过就是一曲连自己听了也会感到厌倦的自恋而已。那是我们这个时代弱智的证明。王易罡的《美国制造》双重被拒,正好是他的作品的价值所在。正是这种不同文明之间对话而又有实质性和当代性涵义的证明。我们的美术馆之所以拒绝王易罡的《美国制造》(这与个人无关)展出,恰好表明了我们真正对不同文明之间——尤其是强势民族之间的平等对话缺少底气。这种后殖民时代第三世界的自卑心理和顺从强势偏转的怯弱已成了我们民族贫弱病的一部分。华夏民族的复兴不仅要靠经济的振兴,更要靠文化上的积极主动而又富于实质意义的平等对话和自主叙述。
强势者只会利用你,而不会给你梦想,更不可能帮你实现梦想。
王易罡的《美国制造》展览境遇充分地表明了这一点。这个一贯标榜“自由乐土”的土地终于说自己是“一片有限制的自由”的土地。王易罡用他的作品履行了我们经常挂在嘴边却没有实质意义的“中国文化国际化”职责:关于人权、关于自由的跨文化的理解。结论是:美国人总是用他们自己偏爱的方式定义这些概念。
我们应该对王易罡鞠躬!
三、《美国制造》:提出中国当代艺术自主判断的新篇章
艺术的力量大于新闻的力量。
王易罡的《美国制造》,充分地运用波普的创作手法,大量地挪用新闻图片和新闻报导以及美国波普艺术大师的作品,去叙说美国人的精神。这恰好是美国本土艺术走向国际的招式。王易罡的智慧之处是用美国人的智慧去观看美国人所自我标榜的并可以代表“全人类”的普遍精神。这就是王易罡的《美国制造》所要说的内容。
按理说,美国人应该非常熟悉这些图式。
美国波普艺术大师的作品是美国本土第一批走向国际的视觉文化成就,而美国士兵在伊拉克的不光彩表现以及美国人处置萨达姆的方式,更是全世界的新闻事件和政治事件,二者的结合实在看不出有惊人的智慧的“狡黠”(黑格尔语),但是正是这种拼合,展示出了艺术的力量与价值。新闻曝光让美国人蒙羞。但美国人敢于授受并不得不接受。而把新闻内容和美国人所自豪的美国精神的代表波普艺术经典作品结合并转化为视觉图式,抽打的是美国人的灵魂和民族人格——这却让美国的知识界不安。艺术的力量不在于絮语、不在于讴歌,而在于能否直逼灵魂,画出灵魂的形体,让灵魂在阳光下赤身裸体。这正是王易罡的《美国制造》系列作品的价值所在。这也说明了艺术作为不同民族之间的对话的意义与价值。
下面我引述两段引文作为展开以下论述的理由:
[美]阿里夫·德里克《后革命氛围》里说:
“欧美人证明了世界,重新命名地点,重新安排经济、社会和政治,把现代人之前对时空的认识和许多其他东西一并勾销或者驱逐到边缘地带。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用自身的形象一统历史。对这个自我形象来说至关重要的是一种欧洲启蒙主义所建立的模式,它以理性的、人文主义的主体作为历史的主体,以理性和科学武装自己,以普遍理性的名义证明时间和空间,为了把社会归入理性的疆域之内,对它们重新加以组织,制服那些不同于此的历史轨迹并产生出一种统一的历史,这种历史永远朝着满足人类进步的要求的方向前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55-156页)
而后果是什么呢?让我们看另一位学者的结论:
全球化的所谓自由的市场体系和信息的全球化所促成的民主主权、领土瓜分和身分的分离并没有反映平等合作的多样化。“某些人“的自由选择的东西,落到其他人头上就成了残酷的命运。”联合国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披露,头358名全球亿万富翁的总财富相当于23亿最穷人口的收入。维克多·基根在评价这一全球化的结果,称目前的世界资源重组就是“一种新的拦路抢劫形式”。(齐格蒙特·鲍曼著《全球化——人类的后果》,商务印书社,2004年,第67页)
我此处不是去论说什么全球化与国际化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我的目的在于强调:在弱者与强势对话之时,没有平等可言。正如卡内提的《群众与权力》里所指出的,权力是孤家寡人的独享,不可与人分享,权力是站在同志和敌人尸堆上的胜利,权力总是为别人设置他自己却不必遵守的正确路线。因此,我们必须摆脱由这种以国际化和全球化为借口的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主宰和叙述,真正地、积极地建构起有针对性、有冲击力的艺术对话内容。
郭沫若在五四运动时期就高喊:“我们要自己做太阳,自己发光,自己爆出些新鲜的星球。”但是,我们靠扮演小丑、自我表演痛苦取笑别人是不可能“爆出这些新鲜的星球的”。王易罡的《美国制造》是“爆出”这种“星球”的信号。他表明一位中国艺术家对自主叙述和构建平等对话的积极努力。
我相信,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开始自主叙述自己的文化主张的新起点。它是中国强大并拥有强大的自信心去重建自身的文化,同时也参与国际文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的标志。
王易罡的《美国制造》告诉我们,人道主义不是美国出产的产品,他们并不拥有终极解释权,而是人类的公器。当一个国家以最高的姿态标榜人权和对人权的崇高敬意,但却以践踏人权和侵犯人权去伤害另一个民族的人权之时,那么,置人道主义的致高无尚的价值于何处呢?王易罡以一个中国艺术家的身份向美国人的“自由精神”提出质询。
让我们记住2007年王易罡的《美国制造》。
马钦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