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国之重器西周青铜器大克鼎和大盂鼎的捐赠者——百岁老人、上海文史馆馆员潘达于女士无疾而终,安然辞世。上海博物馆内西周青铜器大克鼎和大盂鼎,价值当无法用金钱衡量,它的无价也是因为在国宝中还包含着守宝、护宝最终大义捐宝的潘达于女士付出的一生心血。
8月8日晚上,一切都和平常一样,潘达于在上海博物馆为她在苏州安置的家中喝着稀饭。到晚上9点25分,她把自己交给了彼岸世界。一生不为名利,不为外物所牵挂,到走的时候才能如此平和。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在第一时间前往苏州吊唁。他向早报记者介绍,潘达于向上海博物馆及南京博物院捐赠的青铜、字画总数达400多件。上博建新馆时,大克鼎到日本去展出,当日本记者问她,捐了如此价值连城的文物是否有过后悔?她义正词严地说:“捐大克鼎是我自愿的,我从来没有后悔过!”
两年前,百岁老人的矍铄还给各路拜访者留下深刻印象,“脸上的神情像是喜欢客人到家来玩的孩子”。2005年,潘达于百岁诞辰之际,上博专门举行了捐赠品特展,老人依然笑逐颜开,为自家的宝贝能有这样的最终归宿而感欣慰。
本家姓丁的潘达于出生官宦人家,1923年嫁入苏州潘家,成为潘祖荫的孙媳妇。潘氏当时家境殷实,家藏丰富,有“滂喜斋”专藏珍本书籍和“攀古楼”专藏青铜器。虽然家中有万宝,但她坚守祖训:“谨守护持、绝不示人。”抗日战争期间,她在家人协助下,将包括大盂鼎、大克鼎在内的家藏珍贵器物深埋在地下,书画及部分古董则安放在隐蔽的隔间中。由于安排周密,日军多次冲进潘家,威逼利诱,却始终没有发现埋于地下和藏于隔间中的文物,珍宝安全地度过了战火纷飞的岁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慎重考虑,潘达于女士认为“有全国影响的重要文物只有置之博物馆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遂于1951年向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捐献了青铜重器大盂鼎和大克鼎及其他珍贵文物200余件,这一义举受到了文化部的褒奖,由当时的文化部部长沈雁冰签发褒奖状。并颁发2000万元(相当于现在的2000元)的奖金,但潘达于却毫不为金钱所累,写信给文管会:“查上项古物归诸人民,供历史上之研究,正欣国宝之得所,乃蒙政府赐给奖状举行典礼,已深感荣幸,今又蒙颁给奖金,万不敢再受隆施,恳请收还成命,无任盼祈之至。”
虽然没能采访到56年前曾参加捐赠仪式的见证者,但早报记者还是可以想象老人还是在那一刻露着孩子般的笑容。
潘达于老人的告别仪式将于下周二在苏州举行。
大克鼎,也称作善夫克鼎,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发现于陕西扶风,现存上海博物馆。是西周孝王时,贵族善夫克为追述其祖父师华父辅佐周王的功绩;颂扬周天子并感谢大王对自己的重用和赏赐而作。同时,它也是中国2000年赠送给联合国世纪宝鼎的原型。
大盂鼎是清道光初年在陕西岐山礼村出土,最初被岐山富绅宋金鉴购得,后来辗转到清大臣左宗棠的手里。清咸丰十年三月,左宗棠因遭人劾奏,在政治上陷于“罪且不测”的困境。同朝为官的潘祖荫三次“上疏营救”,积极为其解脱罪名,此后又积极向咸丰帝“密荐其能”,被皇帝采纳,使左宗棠在官场上得以东山再起,成为“同治中兴”的一代名臣。因为这一段生死情谊,这两位朝中大臣成为朝外密友,官居要职的左宗棠后为报答潘祖荫的鼎力相助,将自己珍藏的大盂鼎赠送给了比他更钟爱青铜器的潘祖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