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形态设计师的职责
设计的过程是一个整合的过程,由两个大的方面来完成:设计的内容、设计的形式。对于形态设计师而言,设计的内容,往往是设计的外入因素,是既定的,其要求来源于设计的客户或客观的功能需求,作为内核是已经被界定下来。设计形态是形态设计师可变动的因素,是在设计内容的基础上加入的形态的文化外盒;是一个必需加入的文化中介和附加的文化嵌套。文化嵌套是形态设计的本体部分,亦是形态中最可扩展的一部分内容,亦即是形态的语言风格。形态设计亦即是一种信息载体的设计,犹如说话,说的内容是既定的,说什么是客户或是其它的要求,而怎么说是设计师的工作范围,如何利用形态来传达信息,才是形态设计的本体工作。
(二)形态设计的相关因素
形态设计不是单一的一个方面,而是涉及诸方因素的复合体。
首先来说“形态”,“形”通常指物体的外在形状;“态”则是指物体蕴涵的“神态”,因此形态就是物体的外形与神态结合。形离不开神的补充,神离不开形的阐释。形态设计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形式与功能、材料、结构、机构、数理、色彩、视知觉社会文化等因素。
一、形态设计中的线条
(一)线条在形态设计中的作用
在这个问题探求上,我选择其中的线作为探讨方式,当然我不否认其它元素的重要性。线在形态设计中的运用和体现有多种样式,其中轮廓线、结构线、断(剖)面线,在设计中有重要的意义。
各种线在形态设计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作用。轮廓线有平面视觉的意义,结构线和断面线产生各不同的形体动向;虽然有各种不同的意义作用,但总的来说是共同形成实体和空间的区隔与联系;平衡实体与空间的视觉力量。三种线之间,亦非截然分工的,在很多时候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转动视角,把结构线移动到形体的边缘时,这条结构线也就成为了轮廓线(或轮廓线的部分),断面线亦是这样。同样一条线,相对大体形体(整体)可能断面线,但相对于小的形体(形体的部分)又是结构线。
(二)选择线条作为论述要点的原因
对于形态来说,线是最易被感知和传达的,点虽然是最基本的视知觉元素,但点因为其是最基础的因素,可简洁到几乎只有位置的意义。单一的点无法产生动向、节奏等形的视觉感受。如果是多点的话,其点的联系,本身就有了线的意味。
另一个方面,线条是形体设计的基本入手依据,无论我们绘制草图,还是设计、虚拟、制作模型、实体都是由样条线入手的。在实际经验中:在草稿纸上最早出现形的感觉的一定是线条;同样我们运用形态设计的三维软件设计形态的时候,绝大多数是从编辑曲线开始的。(除开运用计算机所给出的现成形体,而这些形体本身也是由网格线条构成的)
总的来说,线条是最直观、基础、简洁的传达出形态感觉的元素。
二、形态设计中线条的视知觉因素
(一)、线条密度:
密度是一个物理学名词,意思是指单位体积物体质量的多少。文章中我暂时用线条密度来说:在形态设计中,一定量下,满足视知觉饱和度和信息传达的量,线条的设计在内容上应该达到一定的量化密集。
变化线条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就能改变线条的视觉总量,从而能够得到视知觉上的精致感。
在形态设计中,倒角是经常运用到的方法,不论直方的形象,还是曲线相交的地方很多都用到倒角。在图2,a中的直角我们会以直角两条边的比例关系得到一个视觉密度而在图2,b、c中我们会以这条斜线段或这段弧线作为视觉单位,这样就能够得到很大的视觉的密集度,从而在视知觉上得到一种精密感,这就是倒角在形态设计中广泛运用的原因之一。当然倒角的形状、大小都是可以变化或继续细分下去的,从而造成更细腻,更特定的形态。这里我们可以看一下,明式家具中桌、案和椅面的边沿(工匠称之为冰盘沿)(图3)。原来的直边通各种各样丰富的断面线,传递出家具细腻的个性。
图例来源: 图1、2作者绘制, 图3明式家具研究
(二)、线条的形状
线条是张力运动的产物,其形状是运动的力的表现,从形状上来说,线可分作直线、曲线、复合线等。
直线是两个相反方向的力作用的结果(图4)。
曲线是在直线的基础上加上了第三种外力(图5)。
我们在运用线来作形态设计时不会仅仅是用单线条而是多线的组合产生复合曲线。这种组合可以是直线段与直线段的组合,产生出折线,得到强硬、冷峻、刺激的形态,亦可是直线段和曲线,曲线和曲线组合产生出各种各样的复合曲线。这些复合曲线的性格除了所用元素曲线的个性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
(三)、线条的质感
线条除了形状外,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线条的质感。
形态设计中的线条质感,跟两个主要因素有关:其一形态设计所用的材质和表面处理。其二,形态中结构线和断面线的关系。
各种不同的材质会产生不同的线条质感。越是硬度高的光结度大的材质产生的线条质感,越趋于硬、冷、机械、精密;越是柔软的材质,产生的线条也就越柔,暖、易于亲和人。
结构线的质感受到相对应的断面线的影响。断面趋向于圆滑,那结构、线的质感就柔软、温和;断面线趋向于方直,那结构线就硬、冷。削棱设计就是使断面线向方转化,结构线就是强化的棱线,显得硬,冷竣,增加其科技感(或部分强调棱线,丰富形体变化)。在明式家具的线脚也可看出这种变化(图6),脚线的应用使得家具腿的断面介于方和圆之间,比起圆来显得更有内涵和骨力,比起方来显得更柔和。从结构线来看一条实线变成了两条细灰线,增加了层次,降低了对比。
我们从形态设计,可以把线条质感转化为形的语言风格,迁移运用。
三、形态设计中线条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
(一)、影响形态发展趋势的两大主要因素:科技和文化。
对形态的影响的最终力量始终是人。是人的各种需求决定了形态。科技给予形态线条的感觉是严谨、冷峻、直方、线条数理化(图7、)。文化给予形态线条的感觉是:自由、温润、圆曲、线条非数理化(图8、)。
图7 图片来源 作者拍摄
(二)、社会文化影响形态的线条
社会文化:哲学、宗教、文学等各方面
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产品形态语言。西方哲学追寻天人对抗,而东方讲求天人合一。这在建筑、家具、陶瓷、服饰、手饰等方面有强烈的影响。现代的设计在这方面的例子很多,理论在这方面也有很多论述,在此不作详论。
(三)、地域性民族性格对形态的影响
地域环境影响决定居住地的民族的性格。地域环境的地理位置、地貌等决定了日照时间、温度、天气、降雨、季风、物产资源等都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社会观念等。德国人严谨、刻板,制造出世界最精密的机器,形成了严谨的设计风格。类似设计风格的还有英国和美国人。北欧民族由于纬度高,日照短,气候寒冷,大部分时间在家中度过;所以北欧的家具和玻璃制品显得特别温馨。而法国人的性格浪漫,设计的产品形态、也就是显得浪漫。
地域环境造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而设计形态的线条也就显示其性格特征。值得探讨的是,我们民族的性格相对于世界又是怎样?那些因素是我们的性格特质?我们可能以什么样的线条情绪传递给世人?
四、“让线条带上微笑”
(一)、美的线条的来源
文章前面阐述了关于形态设计的线条的相关的两个大的方面的因素:视知觉的因素和社会文化心理的因素。我们可以知道要得到美的线条应注意的视知觉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但美的线条究竟从何而来?如何可以使线条有足够的视觉饱和度,有特定的、美的形状,有适合的质感,又如何使这些线条符合时代审美,有特定的文化的、性格的感觉。
要获得美的线条,通动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a、传统符号的重组;b、科技、文化的形象语言化;c、仿生。不论是什么形态,都必须转化为我们现有的形态语言设计体系可认知的范围内来。借鉴转换有两种方式。其一是具象形态的转入方式,具象形态是透过眼睛的构造的生理的自然反应,诚实地把外界之形映入眼睛膜,刺激神经后,感觉到存在的形态。
其二,是抽象形态的转入方式,相对于具象形态语言,可以说是一种情绪性或情调性的语言方式。抽象形态用简单的形体线条,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此形态作用于人时会产生“心理”形态,这种“心理”形态必需生活经验的积累(即形态语言体系),经过联想和抽象把形浮现在脑海中。
(二)、探索民族的线条
讨论线条的民族性——必须将其放到世界范围来比较讨论。要么要求,在技术发展上代表某种关键性的突破,能反映一个时代制造能力所达到的最高水平;要么其造型的风格和式样反映出一个地区和民族特定时期的美学观与文化取向,故而被后世视为浓缩了技术与艺术的精华、标志一个时代的巅峰。
我们可以从中华传统哲学中感悟设计最基础的理念,由“天人合一”的古训中体味对自然与环境的尊重,或者在宗教精神里体味意境,从“禅宗”的语言智慧中意会如何以极度简洁、单纯的形体传递深远的美学内涵。或许,中国美学精神更还应更加具有多样性,我国各个地域都有各有其特性。从北方民间风俗对物品“凝重深厚”、“朴素大方”的传统价值观中捕捉宽大端庄,也可以从南方庭园的“曲径通幽”、别致、清雅、巧妙布局中吸取精髓,寻觅某种清丽婉约、变化细腻的美感。从明式椅子的间架结构中体味“对称”布局与“官帽”的靠背形式如何完美地营造了一种“礼仪”的端坐氛围;或者从“梅瓶”的饱满丰盈体态与细小短狭的瓶颈之间形成的强烈对比中揣摩以反差极大的、单纯简洁的形态创造视觉冲击力强的纯净美。从古代的木构亭台楼阁中蕴含对材料本身特性思考后设计构造机巧的哲理;从民间的藤编竹器更会传达廉价的速生资源同样能够创制高贵物品的语言;从青瓷的冰裂纹理说明反常规的工艺方式一旦造就规律的视觉效果可达致“鬼斧神工”的美学境界。
对于中国的设计师来讲,要创造美的民族线条,可吸取的资源相当的丰富,亦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但是我想应该是不自觉地传达民族整体性格和情绪——一种勤奋、大度、内凝和乐观等。我想总的来说可以用一种表情来形容它们即——微笑,含蓄、儒雅的微笑。
参考书目:
[1](美)鲁道夫•阿思海姆 著. 滕守尧 朱疆源 译. 艺术与视知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第一版
[2](美)鲁道夫•阿里海姆 著. 滕守尧 译.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3第一版
[3]梁梅 著.意大利设计/-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1第一版
[4](日)杉浦康平 著.李建华 杨晶译.造型的诞生/-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2第一版
[5](俄)康定斯基 著.查立 译.康定斯基——文论与作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3第一版
[6]王受之 著.扫描与透析/-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10第一版
[7]王受之 著.现代设计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第一版
[8]杨耀 著.陈增弼 整理.明式家研究(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0第二版
[9]刘健 编著.古家具/-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9第一版
[10]装饰/-北京:2004年第3期、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