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人:Rebeca krien(英国)
被访人:周斌(中国)
现场翻译:那文 Nah Wen(加拿大)
时间:2007年11月23日
地点:英国利物浦
R:现在感觉身体舒服些吗?
周:什麽?
R:在中午的讨论会中,你意外昏倒,很重的摔在地上,许多人围着你,还有人打了急救电话,一分钟后你起来,大家才知道你是在做作品。你事先就决定做这个作品吗?
周:当时有位英国的批评家在做关于现场行为作品与观众和环境的互动关系的演讲,在听的过程中我有了做这个作品的想法,于是在她演讲完后我实施了这个作品。
R:你感受到了什麽?
周:我摔到后,先听到了周围的人一阵惊呼,立刻很多人围在我周围,有人开始摸我的脉搏、抚摩我的后背、议论声很清但很急切,有人打了急救电话。
R:怎样决定结束的?
周:我感到作品与观众互动的效果达到了。
R:有人开玩笑说如果观众中有人心脏不好,你的作品倒有可能让别人真的昏厥,哈哈!
周:李文告诉我说他看我倒地之前脸色苍白,真以为我有这种突然昏厥的病,不过他也跟我开了个玩笑,说急救车马上到,我需要为此付300英镑,啊!这麽贵!哈哈,李文是个非常有趣的新加坡的老艺术家。
R:这样的作品你以前做过吗?
周:我曾在1998年做过类似的作品,叫《现场》,当时我在成都的一环路上实施意外昏厥,制造事故现场的场景,卧地十分钟感受路人反应。
R:那次的情况是怎样的?
周:路人都在议论,但没有人走过来。
R:这次在英国的艺术交流,你的感受怎样?
周:行为艺术起源于欧洲,距今有了六、七十年的发展史,而近十年来产生于英国的“现场艺术”概念对此有了新的发展的可能性,与不同艺术家的交流使我感受到行为艺术的创作有着非常多的可能性值得我们去探索与实践。而我也更强烈的认识到,由于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环境的不同,对身体意味理解的不同,中国的行为艺术家应更自信的使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更自信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话题,在自己生存的语境中创造出自己的艺术状态。
R:在西方眼里,中国的行为艺术似乎更多的是自虐和有暴力倾向的作品。
周:我想第一是因为中国的社会现实迫使艺术家更多的有着这样的生存经验,第二也和西方对中国艺术阅读视野的局限性有关。
R:你怎样在经济上维持你的生活与创作?
周:这可是我的得意之处,但这是秘密,哈哈。
R:你认为中国的行为艺术的现状怎样?
周:环境很好,艺术家很糟!
R:怎麽讲?
周:环境很艰难,所以很好。环境很好,艺术家不敬业,所以很糟。
R:哈哈,你讲的很有趣!
周:现实就这样荒诞。
R:你现在工作上主要思考些什麽?
周:如何不去重复自己,不去重复别人,不去重复美术史。
R:很终极的话题。
周:是首先要面对,并需要一生去实践的话题。
R:成都是个怎样的地方?
周:很有历史,很有风情,很有等等,哈哈!
R:希望明年10月能去看你们在成都组织的UP-ON国际现场艺术节。
周:我会邀请你去,机票你出,吃住我管。
R:你们有机构的经费支持吗?
周:正在向英国和亚洲的2家艺术基金申请。
R:谢谢接受采访!
周:这麽快就完了,哈哈!
【编辑:叶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