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市场和图像三个重要的关键字,将引入中国当代艺术生存现状的系统考察。在刚刚过去的周末,百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汇集一堂,共同参与“第三届深圳美术馆论坛”暨“首届雅昌艺术论坛”,分别就这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据悉,“第三届深圳美术馆论坛”暨“首届雅昌艺术论坛”由深圳美术馆、雅昌企业集团共同举办,雅昌艺术网进行全程文字和视频的现场报道。此次论坛由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鲁虹和雅昌艺术网总编吴鸿共同主持。论坛分为四场,第一场由鲁虹主持,围绕媒介进行探讨;第二场的关键字是市场,由吴鸿组织;下午鲁虹主持的第三场由图像展开讨论;最后一场则是在场嘉宾就当下艺术市场、艺术批评和艺术媒体等众多方面的综合发言。
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张新建、深圳市文化局副局长徐民奇、雅昌企业集团董事长万捷、深圳美术馆馆长宋玉明等在主席台就座,并分别致辞。此次论坛一改往常报告厅式的发言,现场被设计成“口”字型,面对面的方式调动了美术理论家、批评家、媒体代表以及海内外学者们的积极性。艺术批评是否已经失语?纸质媒体面临怎样的挑战和困境?各种观点在现场展开激烈交锋。
即便针对这三个话题中“图像”和“媒介”的论述也很难脱离市场的大背景,在市场已然成为中国艺术背后重要推手的状态下,批评家和学者们身在其中,也有感而发。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赵力长期关注研究中国艺术品市场,他在发言中称艺术品市场离金融市场越来越近,在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引入更多的经济学方法,而不是单纯靠印象和感觉来判定。他说,其实在艺术市场中增长最快的是古董市场,而不是在社会上如火如荼的中国当代艺术;殷双喜是较早关注艺术市场的一位研究者,他表示,在对艺术市场的报道中往往是报喜不报忧,缺少可信的真实的市场信息是所谓的市场神话的根本原因。他提出:“在艺术市场的三驾马车中,画廊是最需要给予支持和制度性扶持的,而拍卖是需要规范化的。”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王林以他在香港所做的一个展览为例,提出了中国艺术品的交易今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黑市交易的观点。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张新建表示,应当以学术来引导市场,而不是以金钱来左右市场。如何建立一个真正理性的、定量分析的,采用经济学分析模式的艺术市场是大家共同关心的。
媒介对艺术以及艺术批评的作用一度成为讨论的焦点,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系主任杨小彦提出了媒介对艺术品的影响方式、价值观的改变等问题;纸质媒体是否边缘化的问题也一度掀起争论热潮,《当代美术家》主编俞可和《艺术当代》编辑徐可的发言共同引出了网络时代,纸质媒体的困境与挑战。博客等网络方式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发表言论与批评的机会,在人人皆可为之的情况下,网络媒体能否承载艺术批评的责任,又会给艺术品评带来怎样的冲击和影响?“近一两年来随着艺术市场的繁荣,出现了很多新的杂志,他们的编辑以及组织内容的方式越来越‘网络化’;相反的有一学术性的网络做得非常专业,”吴鸿认为媒介本身的变化并不是最根本的原因,他说:“我们(雅昌艺术网)会运用各种网络的交流方式,但是从编辑的角度也会向一些做非常专业、优秀的专业纸媒学习。”
我们生活在图像中,任何人都没有办法超越,事实上新的图像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艺术方式,传统的经典图像正在被新的图像所取代。新生的图像或者说大众的、流行的、消费的图像如何进入艺术,艺术家如何借助于这类图像去直击生活的本质并调动观众对生活的体验?新的图像和传统、新媒介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鲁虹以这些问号作为图像部分的专题讨论的开篇,并提出图像转换的概念。“我认为图像的时代是20世纪以来语言学和符号学的延续,然后向我们所说的文化研究的转换,从根本上讲没有变化。”邹跃进则提出针锋相对的观点。
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只能让发言者阐述自己的主要观点,很难最为深入的论述。正如三位学术主持所说,“媒介·图像·市场”以及相关话题,远远不是几次论坛就可以讨论清楚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们都将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关键词。如果通过这次论坛,能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并将这种讨论引向深入,那正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
首届雅昌艺术论坛是在雅昌艺术网学术顾问委员会年会的基础上,并依托雅昌艺术网的学术积累发展而来的一个常设性年度艺术活动;已经成功地举办两届的深圳美术馆论坛,已经成为一个知名的文化名牌。深圳美术馆论坛与雅昌艺术论坛联袂登场,壮大了论坛的声势,无疑将收到双赢的效果。“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媒体的朋友的精彩讨论,在艺术市场飞速发展的时候,你们已经承担了很多的社会责任,今天的研讨实际上就是社会责任的体现”,雅昌企业集团董事长万捷在总结陈词中表示:
“中国经济方面的制度越来越完善,艺术市场方面的制度也是如此。雅昌所建立的服务体系,也是我们承担的社会责任。雅昌艺术网为大家提供一个平台,也希望各位专家提出好的建议,使我们这个平台做得更好,希望雅昌企业能够真正成为为中国艺术界服务的工具。”
【编辑:霍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