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请艺术家教学何罪之有?!北京某艺术学院院长被免职引起争论

来源:王纯杰 2008-02-02

1月9日突然被没有合法地位的“学院理事会”解除院长职务。我被解除职务的理由,就是我邀请当代艺术家当教师,艺术家来上课这样会改变了方向,培养了非应用型人才为。对于这种荒诞和无知,我想阐述一下自己的看法和这样做的目的。>>>>>>王纯杰的诉讼 一个学院院长决定把校长告上法庭

为什么要请这些特别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当代艺术家来当教师?

如果对现有教育体制的弊病无法进行改革,是否就意味着我们无所作为?作为一个积极的理想主义者,我当然想有所转变,但我同时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也知道这不是几个人,短期可以建成的。但只要抱定理想,同时脚踏实地,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取行动,我们就能有所作为。并且我还相信,当每个教育者不停的小步迈进的时候,中国的艺术教育就有可能大步迈进。也正是在这种观念的支撑下,我在国际传媒设计学院进行了一系列的积极尝试,其中一项就是聘请志同道合的,特别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当代艺术家和设计师来当教师。

请当代艺术家当教师,在我看来,是对中国应试教育的一种强力反动。回头看看中国的应试教育现况,从03---06年我一直亲自参与招生的第一线,走遍了大江南北。美术类考生最多的是山东,去年应届有十多万考生,是文化艺术大省,竞争激烈。许多考生因为他们的文化课成绩没有把握可以出线,老师就建议他们去考艺术专业,因为艺术类文化成绩合格线较低。于是一大批学生突然学习艺术。我到过一些专为高考的美术集训学校,规模很大,负责人给我看他们应届考生的练习作品,一堵墙上300个学生的作品几乎是一个人画出来,一样的笔法、工具、大小、绘画方式和风格。北京中央美院附近也有近两万个学生进行美术高考集训,在集训学校,每星期一至六,每日十多小时画画。吃、睡、学习全部集中,纪律严格。经过九个月至一年,培训出千篇一律方式的写实模仿的技术。在这样的军营般的集训下,进行倒模复制式的教学,把他们的个性、想象力、创造力一扫而空。各省的美术联考也没有创作类考题。素描、色彩、速写全是标准化的写实模仿。在这种考试体制下,在这样的集训后的青年人能否再有“西游记”孙悟空大闹天宫,或“哈利波特”式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根据学生的状况,我们的教学策略是大学生前两年主要都是基础课程,特别要加强他们的思考、想象、创造力,革新能力的培养。发掘学生自身的差异性、发展个性。培育学生文化艺术综合素质。在三四年级重点转为技术性,操作性的应用设计课程。在注重创造力的培养过程中,需要改变工厂式大生产教育模式、改变标准化培养模式;需要开发讨论空间,启用智慧型老师,给教师更大的空间去进行创造性的,灵活的,开放的教学,打破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本身也是一种艺术。

艺术家与设计师是水火不容的吗?

事实上,许多艺术家同时是从事设计工作,著名的纽约涂鸦艺术家哈林就是两者合一。,香港最有名的几位设计师也是艺术家,他们从事水墨画、装置、雕塑、摄影、版画创作。学院教师郑国谷是著名当代艺术家也是空间设计大师,去过他的“帝国时代”大庄园一定有深刻印象。在传统的观念上艺术家是自由创作,设计是市场需要。但时代在变迁,现在的当代艺术是由市场引导的,设计可以是个人无功利的纯设计。设计从来是艺术史的一部份,只是与绘画、雕刻、建筑的艺术媒介不同。有一个德国策划人几年前说,在当代职业的设计师(多媒体、游戏),他们业余时间的创作带动了艺术的新潮,成为艺术发展的主流。

邀请当代艺术家当教师,成为解除院长职务理由,这使我感到十分惊讶

设计艺术学院请艺术家上课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怎么突然变了大逆不道。从事艺术教育的人都知道,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校开创现代艺术与设计教育体系。格罗庇乌斯院长找到的首批9个欧洲最有创新改革的精神的画家,组成了最核心的教师队伍,其中有抽象派大师康定斯基、克利、伊顿等等,院长是用艺术家作为形式导师,与技术操作师傅结合,使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

请看这些著名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为教学和学习带来了新气象

北师大珠海分校国际传媒设计学院从03年开始建校,邀请了不少十分活跃的当代艺术家和设计师为导师,他们创造性的开发了艺术教育方式方法,使得学院气氛活跃,学习生活丰富多彩。

教学是开放的交流

从学院开创时,著名艺术家吴山专老师开始每晚八点在学校清水竹苑餐厅开讲,吸引了大量同学踊跃参与, 开创学校公共讨论空间。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严磊、陈邵雄、郑国谷、陈再炎、杨勇、黄晓鹏、蒋至、储云、朱加、徐坦等老师们来到学院后, 不断发展深化这种 “非正式” 的课程。同学们不分班级、不分专业,自由加入,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不拘形式的平等对话,促进了思考, 产生出许多新的见解, 酝酿许多灵感和策划方案。陈邵雄老师说“我希望跟学生之间是一种很平等的感觉,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关系,我所希望的是一种活力,一种能相互激发的关系,我不太喜欢铁板式的教学方式。” “艺术沟通的能力要比技术要重要的多”。餐厅里的公共空间,问答施教和自由的讨论方式,有别于课程制集体训练模式和师徒制工作坊作业模式,自由交流状态最能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状态。教育是一种无保留的、开放的交流,是启动人创造思维和悟性的交流过程,艺术教育的最佳方式,应该是如何为青年人创造和更有成效地激发智慧的氛围。

学院学生自我组织和策划有广泛参与的“教学公开论坛”。探讨学生在学习和教学中问题。邀请其它大学艺术院校教师、知名艺术界人士、文化企业管理人士、媒体精英、学生家长和同学们, 老师们一起围绕学生们提出议题, 展开自由讨论。如 “什么是基础”、 “艺术与设计关系”、 “教学评估”、 “社会需要什么样人才”等主题进行广阔视野地探讨。

专业课程中的人文与社会内涵

教育的首要任务不仅是学习知识与技术,也要思考人生目标和自己的志向。育人与传艺学技是不可分割教育整体。

基础设计第一堂课,郑谷国老师并不时从传统的点线面基本原素练习开始,他要求学生设计自己的名片來介紹自己,并邮寄到校外一个艺术中心,他在那里指示下一步工作。作业的核心要求学生首先思考人生目标,自己的志向,为自己的发展确定方向后,再利用字体设计和构图设计,创建自己形象。 同时引导同学们与校外艺术中心建立联系。老师把专业基础课程与人文社会、知识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与其它独立艺术家不同,作为传媒设计师重要的素质是团队协作精神,这也是当代年轻人较缺乏的。郑谷国老师设计这样的团队作业 : 将一个影像分割制作,让学生每人绘画其中一小幅,每人绘画中保持个性,又能够考虑自己一幅画与四周画面关系和连接,30人30幅画组合成一幅大画面。他的课程让学生进入设计师真实的生活与工作状态,培养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有千年传统的中国社会里,强调人的“共性”,甚至到“千人一面”。郑国谷老师在摄影课程中强调个人的差异,发掘学生的个性。要求同学拍摄自己肖像,用图像说话,每一个人,每一张脸,彰显出中国年轻学生各具不同特质与取向。

白礼仁老师一个课堂练习,就像玩 [音乐椅] 游戏一样。学生们绘画模特儿,直至音乐停下来为止。接着每人与其它同学交换作业,在另一同学的作品继续绘画,这样不断交换绘画, 直到课程完结为止,再对其进行展示和讨论。传统的艺术训练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原创性,而这种练习却要求学生尝试理解他人的思路,吸取和利用他人的工作基础上继续发展, 培养兼容并包的当代文化态度。

我们重视教学与当地文化紧密结合。地方性知识课程也是全球化时代艺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平位于广东西部, 约100年前, 华侨们从海外还乡, 在家乡建造一座座具有防御功能的私人大宅院 - 碉楼。华侨们带回的他们个人对海外建筑的认识与经验, 结合乡土建筑, 建构碉楼。建造一群世界文化拼图式的建筑景观. 从当代的视角来看, 开放姿态和拼贴式的构成,文化态度,是活生生的教材。视觉调研课程中,我们围绕学院所在地珠三角地区和广东省内, 发掘当地的丰富文化资源和文化身份的特征。了解当地的人文风貌, 认识文化脉络与传统精神。从中进一步认识本土与世界的关系, 当下与传统的关系。

鼓励生自主学习和对知识的批判精神

Peter老师认为: 大学相当于公共交通系統,而老師就是其中的一个巴士司机,最好是个的士司机,来为每一个同学服务。Peter说:我不能告诉学生该去那里,教学的起点是建立在一句平常话上“我能帮你甚么?”,以学生的自我需要为目的地,老师们按照自己的经验和了解,打把学生带往他们想去的方向。 “我能帮你甚么”实际上这就是向学生提出的自主学习的问题,要学会自己做决定,自己做选择。即使不能激励学生自己开辟一条新路子,起码可以激发学生去自觉面对已有的选择。

白礼仁老师提出“大排挡”概念: 学校就像大排挡食街, 有各种风味美食小吃的“工作室”, 吸引学生挑选自己的喜好口味。学生在第1学期, 需要学习了解自己兴趣, 学会选择, 然后进入各种工作室。白礼仁老师更进一步认为: 理想的学院是没有甚么课程,但设有许多各种工作室。学生自由进到各种工作室,进行自我练习与创作, 工作室里可以得到许多技术人员技术协助。老师们充其量只是一些顾问们或聊天者们。

传统观念对知识的性质,理解为 “绝对性”和“神圣性”, 产生了知识的霸权, 并通过灌溉式的教学,支配和控制知识。当代人对知识采取了理性的批判态度, 从不同视角,价值观念, 语言符号重新认识知识的性质。 知识始于怀疑, 课程知识不仅是理解, 掌握, 运用的对象, 也是反思, 质疑, 批判和修正的对象。其中蔡江宇老师的教学以问题为核心, 激励学生大胆提问, 他布置的学生作业展览的主题, 就是利用各种艺术形式包括行为艺术对他本人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进行质疑问难和批判, 鼓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独特理解, 他说: “ 如果有学生反对我, 我就高兴了. 如果学生对我没有意见, 就是出了问题, 就是我教学的失败。”

具有活力的教学方式

吸收多元艺术风格,多元文化背景的师资,排除僵化思维模式。因材施教,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更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发现他们个人所长。

来自香港的爱尔兰人白礼仁,注重学习过程的经验,善于教学结合游戏。教学中师生处于愉悦, 合作, 全身投入的游戏状态。 他相信生活就是有一系列游戏构成, 教育要充分展现其 “游戏性”。 而这些学习的经历,对同学今后的在社会发展中有长远影响。譬如: [接龙] 即兴思维练习。每一个同学一张画纸,首先由第一位同学将画纸贴上墙,做几分钟之即兴创作,接着第二位同学贴上第二张画纸,延续前一思路继续发展,接着第三、第四位同学, 像接龙游戏式的,一个接一个地画,直到画纸贴满整个墙面。[空间练习]第一部份,学习对外部建筑空间的观察。第二部份,利用音乐摄定其心神, 閉目盤膝, 进入冥想,观察内心的空间,加以表现心理空间。

德国留学多年的蔡江宇老师,他的设计课程是利用现代设计史的发展,学习设计原素、原理,把课程戏剧化。他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设计流派,利用自己的独特理解,二人一组,自己编剧、编台词、设计服装道具、化妆、背景,作情景演出。当时学生们并不理解, 学美术为什么搞戏剧。 后来,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通过多样化媒介和手段去表达, 利用戏剧方法进行设计艺术课程。有助专业学习的深入理解。

丁志明老师是广告界资深的创意总监,他的课程强調实战演练,紧紧扣住社会文化、市场心理。[绝对中国]课程作业,要求学生创作一系列伏特加酒的品牌广告方案,练习如何把西方产品的结合中国文化,面向中国消费群,走进中国市场。中国具有悠久历史文明古国,有深厚的酒文化传统和习惯,外来品牌的酒,如何为中国消费者认可、接受,这是有关文化认知与融合,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性的课题。

杜予超老师是环境景观设计家, 他说“我认为给学生布置的练习不仅要使学生逐渐去加深对设计的理解及认识,同时也应该提供给学生个人自我发现的机会,帮助学生摆脱习惯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通过有趣及挑战性的方法去实现各个不同的解决方案一直是我在教学中所强调的”。 杜予超老师组织的课堂作业,利用艺术大师丢勒名作 “伊甸园里的亚当与夏娃”。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通过个人局部形象的集体整合,重组“伊甸园里的亚当与夏娃”图画。进行观念转换与形式解构和重组,把摹仿、参考转换成创作、发展。

与环境和社会互动

黄晓鹏, Peter老师, 陈邵雄老师,郑谷国老师常常走出教室,利用校园空间组织进行教学创作,教学展示。有意在校园营造校园艺术的氛围,吸引其它学院学生参与艺术活动。同学组织校园视觉艺术节,参与策划珠海沙滩艺术节,组织到香港及欧洲交流。这些开放式教学活动也推动学生们在實踐中多方位自我培養和多元發展。

这些具有多元背景的教师们,具有教育的智慧,丰富的教学思想和方式、是学院最宝贵的资源。同一课程在不同班级,选用不同背景的老师运用不同教学思考所创造的学术氛围, 让学生处于各种艺术碰撞和交流情景之中,消解了标准和统一模式,推动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发展,寻找与创造适合自己的艺术方式和艺术理念。

这次事件也反映了大学管理体制上的问题。

免职理由关乎教育理念上的学术上的问题应该由学院的学术委员会、学校的教授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等学术部门教学部门进行论证,而不是由几个没有学术和艺术专业背景的行政人员的理事会议进行判断决定。

理事会议有五人:校长、办公室主任和“投资方”代表(三人没有任何艺术专业背景的), 加上“德国学校”的代表,(没有设计专业背景),和本人。而且这个免职决定只是理事会上口头决定,没有任何程序,不顾法规合约,就立即执行。教学副院长白礼仁是深受学生和老师爱戴的70多岁老艺术家,有人从他的抽屉里找出他曾在三个多月前写的辞职信(已撤销的),说理事会现在接受了他的辞职,把他赶走。这个理事会本身是国家没有批准过,没有注册登记过,是自己组织的,这个大学缺乏规则和法制。

这个事件带出了艺术教育国际合作办学问题

艺术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我们自己的学校,是为了中国学生的利益,而不能只是看作赚钱的生意。国际交流要吸收真正有益的东西,交流要越做越宽,多样化,多方面的与更多的国外大学合作,与他们的长项交流合作。这种合作的内容要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导的,而不是给外方全盘操作。

我希望这个事件能够引起讨论,深入广泛地讨论长期被忽略的艺术教育的种种问题,讨论大学的制度问题,国际合作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关乎许多家庭与青年人,希望能带出更多思考,改革我们的艺术教育。

08年1月26日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传媒设计学院 王纯杰

编辑:叶晓燕】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