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江(以下简称游):深圳美术馆已经举办过两届美术馆论坛了,举办这样的活动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宋玉明(深圳美术馆馆长)(以下简称宋):“深圳美术馆论坛”作为一个常设性的批评理论研讨会,自2003年开始已经成功地举办了两届,通过出版文集,前面两届论坛在国内外艺术界和批评界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目前它已成为一个知名品牌。作为这个活动的延续,今年我们仍然邀请一些国内外知名的艺术批评家参加论坛,这些批评家都是活跃于当今学术界且成效卓著的学者,他们将对当代艺术的一些焦点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希望通过这样的系列活动,活跃艺术理论,促进当代艺术发展。
游:当“第三届深圳美术论坛”暨“首届雅昌艺术论坛”奉告在网上发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请问这次和雅昌一起举办的主要缘由。
宋:雅昌艺术网是我国最为出色的艺术网站之一,首届雅昌艺术论坛是在雅昌艺术网学术顾问委员会年会的基础上,并依托雅昌艺术网的学术积累发展而来的,今年,为了整合艺术资源,为进一步扩大论坛的影响, “第三届深圳美术馆论坛”与“首届雅昌艺术论坛”合并举办,将就共同关心的一些话题展开讨论。另外,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也将为此次论坛做全面的报道。
游:我注意到这次论坛还向社会进行了补充征稿,前两届好像不存在这样的情况,请您谈谈这一做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宋:是的,前面两届我们主要是以邀请的方式进行的,并不存在对外征稿的形式,这次事实上也是,但当《“第三届深圳美术论坛”暨“首届雅昌艺术论坛”奉告》在雅昌艺术网上发出后,很多年青学者纷纷来电询问,十分想参加此次论坛。所以,经过讨论,我们决定充分发挥论坛的作用,给更多年青学者一个参与讨论的平台。由于我们最后要出版论文集,所以我们将在来稿的论文中,挑选15篇优秀论文编入文集。
游:本次论坛将涉及到影响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三个关键词“媒介·图像·市场”与相关话题,请您谈谈这次论坛的相关主题的选取吧。
宋:我们这次没有把讨论的范围限定在某一个关键词上,目的是为了我们能够从更广泛的角度来探讨和反思中国当代艺术。“媒介”、“图像”与“市场”是我们在研究当代艺术的时候提的比较多的,所以这次论坛我们主要围绕“媒介•图像•市场”来展开讨论。
游:贡布里希曾说过我们的文明是书籍的文明,现在“读图时代”的到来似乎正在转化一种旧的阅读方式,我们看到的是大量的图片充斥在各类书籍、杂志、网站甚至生活的公共环境中。
宋: 没错,中国的城市现代化的不断加快,给人们带来物质上丰富的同时,也因生活的压力带来了比以往快速的生活节奏,人们需要很快的获取各类信息,图像以其直观、巨大的冲击力、广泛的传播性获得了广泛应用。商业广告需要制作图像来宣传,艺术品也不例外。但当我们在赞扬图像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到,图像是不可能取代文本的,二者各有自身特质。记得曹意强曾专门用文谈过以图证史遇到的相关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也同感。另外,结合自己在美术馆的工作经验,我觉得,虽然办展时,我们都要出版一些画册,但无论是画册也好,还是报刊上刊登的图片也好,都不能代替作品本身。架上绘画我们现在可以用很高的分辨率印出色彩基本保持原貌的清晰的艺术作品图片,但像装置、雕塑这样的艺术形式是三维呈现的,看印刷品与直面作品感受是不同的,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到世界著名的博物馆、美术馆去观看经典的艺术作品,但我们在强调图像在文化传播和普及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它的局限性。
游:很多艺术家都极力将自己与市场划分界限,似乎与市场联系在一起就使自己的艺术沦为一般商品,降低了自己的艺术价值,艺术能不能说是一种独立的存在形式?它是以其的艺术价值为主导,还是以市场价值为主导呢?对于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宋:我想,艺术与市场的关系是有时代的局限性的。艺术市场既然是市场,它就具有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和特征,而历史告诉我们,艺术品也是一种特殊商品,它更有特殊的经济规律。关于这一点,当下的艺术市场就很能说明问题。如果现在还在说要与市场划清界限是很难实现的,很多年轻的艺术家自身就很有市场意识。我们国内目前的现状是,艺术家、画廊、拍卖会混杂在一起,像国外那样艺术家签约画廊后只需专注于创作的艺术家并不多,现在很多艺术家直接介入到自身的艺术品宣传。其次,很多当代的年轻艺术家在创作中就很关注艺术市场,他们很注重市场行情,在创作的时候会潜在的考虑到一些市场的因素。
游:美术馆作为艺术品展示的平台,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主要还是以架上绘画为主,20世纪以来,艺术家运用各种新的媒材打破了传统艺术的分类标准,深圳美术馆在展示新媒体艺术这方面是怎么展开工作的。
宋:艺术品的展示是美术馆几个重要的的职能之一,各种媒材的优秀艺术作品有机会的话都会向公众展示,我们馆在过去的几年里,在一些当代艺术展上均展示了装置等新的艺术表现,取得了一定的反响。
游:这样的论坛其实对整个学术的发展也是有很大作用的。
宋:对,这是一次极有学术意义的活动,我们希望这种研究和探讨能够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与当代艺术批评的进一步发展,并且为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留下极有学术价值的资料。
2007 年9月13日于深圳美术馆
【编辑:霍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