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艺术家、画廊、博览会组委会、策展人、展览管理团队以及技术团队之间的独特互动,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每年都得以成功举办这一国际知名的当代艺术展览。除了「艺术画廊」环节展出的内容丰富的作品,「艺术无限」同样为您准备了令人兴奋的发现之旅。今年申请参加「艺术无限」的项目多达215个,创下历史新高。博览会组委会从中选出了六十多个参展。本次展览理念仍然由日内瓦资深策展人西蒙•拉穆尼耶(Simon Lamunière)确定。「艺术无限」为艺术家和画廊提供了一个突破传统展位限制的展示平台,达到的效果甚至常常在画廊、美术馆以及其他传统展览场所的能力范围以外。
展厅总面积12000平方米,由建筑师/艺术收藏家Theo Hotz设计,展出作品包括大型雕塑、录像投影、装置、壁上油画、摄影系列以及行为艺术。自从2000年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启动「艺术无限」单元以来,很多国际一流的当代艺术家都参加过这部分的展览。今年将会有一本单独的限量版画册(价格:40瑞士法郎)在现场同期发售。
今年的参展名单中既包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创作的老牌艺术家,如:卡尔•安德烈(Carl Andre),安东尼•卡洛(Anthony Caro),布鲁斯•考纳(Bruce Conner),汉斯•彼特•菲尔德曼(Hans Peter Feldmann),哈米什•富尔顿(Hamish Fulton),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和汤姆•韦塞尔曼(Tom Wesselmann),也有不知名的年轻艺术家。
以下是部分将在今年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上展出的作品:
由于政治原因,瑞士艺术家托马斯•希尔施霍恩(Thomas Hirschhorn)(伦敦,Stephen Friedman画廊)从2003年起就拒绝在祖国展出自己的作品。今年,他选择巴塞尔博览会作为回归的起点,将在「艺术无限」单元展出巨型作品《民主饭店》。这件巨大的饭店模型共有44个房间,每间墙上都贴满从报刊杂志上剪下来的各国民主斗争的照片。希尔施霍恩是这样描述自己作品的:《民主饭店》表现的是一座不确定的大楼,里面融入了各种不同的观念、意识、误解、歪曲、希望、梦想和民主的灾难。在每个房间,我都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去解读民主这个共同的概念。
美国艺术家、波普艺术创始人之一汤姆•韦塞尔曼(Tom Wesselmann)(巴黎/纽约;Yvon Lambert 画廊)的《静物# 61》长近10米,创作于1976年。艺术家描绘了床头柜上的若干物品:两把钥匙,一个宝石戒指,一根香烟和一把牙刷。《静物# 61》是汤姆•韦塞尔曼少数几件大型作品之一。韦塞尔曼通过它把静物这一17世纪兴起、到20世纪仍然广受欢迎的经典艺术形式放大到现代广告牌大小,从而对其进行了一番重新诠释。
法国艺术家法布里斯•盖吉(Fabrice Gygi)(巴黎,Chantal Crousel 画廊)的参展作品《Vigie》(2002–2007)是一座高12米的塔,塔身上一个封闭的舱室上下移动。这件巨大的装置不仅能监视来往观众,同时也象征了城市地区常见的国家机构面对人口混杂、社会经济背景各不相同的城市群体时的真实处境。但我们也可以认为它是对军事瞭望塔的一种暗示。
当行为遇上雕塑会发生什么?出生于里斯本的艺术家若昂•奥诺弗里(João Onofre)(*1976;里斯本,Cristina Guerra 当代艺术画廊;都灵,Franco Noero 画廊)用他的作品给出了答案。《有“神圣罪恶”演出的盒状钢模》(2007)是一个隔音的钢制立方体。艺术家以此向美国雕塑的代表作之一、托尼•史密斯1962年的作品《DIE》致敬。没有表演的时候,立方体一面打开,观众可以自由出入,体会隔音间的效果。现场演出的是一个重金属乐队。他们的乐器包括:打击乐器,两把电吉他和一把贝斯,再加上两台扩音器和一个麦克风。演出刚开始时,立方体的门是打开的(音量为一般演唱会水平)。进行一段时间后关门,观众从外面就听不到任何声音了。由于立方体里没有通风设备,演出最多持续14分钟。14分钟后,筋疲力尽的乐队会再次打开立方体的门。
加拿大艺术家罗德尼•格雷厄姆(Rodney Graham)(伦敦,Lisson 画廊)的参展作品是一部五分钟长的默片。《松开扭转的水晶灯》根据艾萨克•牛顿为说明自己的运动理论而进行的一项实验创作而成。当时,牛顿把一桶水拴在绳子上,再把绳子拧紧,然后放开。而格雷厄姆用水晶灯代替水桶,并以两倍于正常速度的模式拍摄下了整个过程。最后制作出来的片子几乎带有催眠的效果——既充满诱惑力又让人迷惑。
艺术家卡尔•安德烈(Carl Andre)(纽约,Paula Cooper 画廊)的《哀悼儿童》是一件极简主义作品,由排成10列的100个混凝土水泥块(18 x 8 x 8英寸)组成。该装置创作于1975年,并参加了当时P.S.1当代艺术中心(纽约)开幕展「房间」,最初是在P.S.1废弃的操场上展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原作逐渐磨损。1996年,艺术家为德国沃尔夫斯堡艺术馆重新制作了一件。该作品阴郁的存在让人想起墓园,以及17世纪苏格兰人哀悼死去儿童的挽歌。
艺术家黛安娜•塔特尔(Diana Thater)和T. 凯丽•梅森(T. Kelley Mason)(米兰,Emi Fontana画廊)为他们的录像接力制作了一个新装置,一个像剧场一样的镜像空间。录像是在洛杉矶一个同样的装置里拍摄的,伴随着摇滚乐队演奏皮特•谢里(Pete Shelley)的《我为什么不能碰它》。该接力作品是一段非叙事性的录像,指涉美国七十年代时的结构和实验电影。装置一旦完成,录像就会在镜像空间内被反射无数次。同样,进入其中的观众也会看到自己的形象在镜子里被一再反射。最后,投影和观众的形象融为一体,让人分不清哪边是真实世界,哪边是镜像世界,一个新的现实也由此诞生。
去年,马克•迪翁(Mark Dion)(纽约,Tanya Bonakdar画廊)为自己在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个展「系统都市」创作了《田野考察4》。展览开幕当天刚好是瑞典科学家/分类学家卡尔•冯•林奈(Carl von Linné)诞辰三百周年。这件多媒体装置作品采用移动研究实验室的形式,内有科学研究设备、动物标本以及迪翁和伦敦环境署的工作人员在巴特西区(Battersea)泰晤士河边搜集的现成物品。迪翁用伪科学的方法延续了卡尔•冯•林奈的科学分类实践,系统地记录了伦敦地区动植物的种类。
美国艺术家凯伦•基利姆尼克(Karen Kilimnik)(纽约,303画廊)的录像作品《石楠》以1989年Winona Ryder和Christian Slater主演的同名电影命名。这部充满黑色幽默的影片讲述了两名主角决定杀死他们高中最受欢迎的几个学生,再将其伪装成自杀事件的故事。由于录像是艺术家对着电视屏幕直接拍摄的,画面给人一种机械风暴的感觉。在这部长达六小时的出色录像里,原电影的关键场景被反复播放了无数次,给观众带来的痛苦无聊感让人想起安迪•沃霍尔的超长电影。
今年「艺术无限」的入选艺术家包括:
Carl Andre (纽约,Paula Cooper 画廊)
Emmanuelle Antille (苏黎世,Eva Presenhuber 画廊)
Ian Anüll (苏黎世,Mai 36 画廊)
Richard Avedon (旧金山,Fraenkel 画廊)
Rina Banerjee (巴黎,Nathalie Obadia 画廊)
Carlos Bunga (马德里,Elba Benítez 画廊)
James Lee Byars (纽约,Michael Werner 画廊)
Anthony Caro (伦敦,Annely Juda Fine Art;
纽约Mitchell-Innes & Nash)
Bruce Conner (洛杉矶,Michael Kohn 画廊)
Jonas Dahlberg (柏林/斯德哥尔摩,Nordenhake 画廊;
首尔/北京,P K M 画廊; 罗马,Magazzino d,Arte Moderna画廊)
Hanne Darboven (杜塞尔多夫,Konrad Fischer 画廊)
Jan Dibbets (杜塞尔多夫,Konrad Fischer 画廊)
Mark Dion (纽约,Tanya Bonakdar 画廊)
Michel François (布鲁塞尔,Xavier Hufkens 画廊)
Gardar Eide Einarsson (哥本哈根,Nils Staerk当代艺术画廊)
et al. (奥克兰,Starkwhite 画廊)
Hans-Peter Feldmann (布鲁西亚,Massimo Minini 画廊;安特卫普,Micheline Szwajcer 画廊)
Spencer Finch (柏林/斯德哥尔摩,Nordenhake 画廊)
Morgan Fisher (科隆,Daniel Buchholz 画廊)
Andreas Fogarasi (维也纳,Georg Kargl 画廊)
Hamish Fulton (奥斯陆,Riis 画廊;格拉鲁斯/左尔兹,Tschudi画廊)
Andrea Geyer (科隆, Thomas Zander 画廊)
Douglas Gordon和Philippe Parreno, (巴黎,Air de Paris 画廊;纽约,高古轩画廊;巴黎/纽约Yvon Lambert 画廊; 纽约,Friedrich Petzel画廊;柏林,Esther Schipper 画廊)
Fabrice Gygi (巴黎,Chantal Crousel 画廊)
Rodney Graham (伦敦,Lisson 画廊)
Thomas Hirschhorn (伦敦,Stephen Friedman 画廊)
Florian Hecker (柏林,Neu 画廊)
Carsten Höller (柏林,Esther Schipper 画廊;巴黎,Air de Paris 画廊)
Adrià Julià (马德里,Soledad Lorenzo 画廊)
Jon Kessler (柏林,Arndt & Partner 画廊)
Karen Kilimnik (纽约,303 画廊)
Joachim Koester (布鲁塞尔,Jan Mot 画廊;哥本哈根,Nicolai Wallner 画廊)
Edward Krasiński (克拉科,Starmach 画廊)
Marcellvs L. (柏林,Carlier Gebauer 画廊)
Peter Liversidge (爱丁堡,Ingleby 画廊)
Ján Mančuška (卡尔斯鲁厄,Meyer Riegger;纽约,Andrew Kreps 画廊)
Rita McBride (那不勒斯,Alfonso Artiaco)
Shintaro Miyake (维也纳,Krinzinger;东京,Tomio Koyama 画廊)
Thomas Mulcaire (约翰内斯堡,Goodman 画廊)
Christian Philipp Müller (Galerie Christian Nagel, Cologne)
Takashi Murakami (洛杉矶,Blum & Poe )
Shahryar Nashat (苏黎世,Elisabeth Kaufmann 画廊)
João Onofre (里斯本,Cristina Guerra 当代艺术画廊; 都灵,Franco Noero 画廊)
Damián Ortega (伦敦,White Cube/Jay Jopling)
Tony Oursler (雅典,Bernier/Eliades)
Michelangelo Pistoletto (圣吉米尼亚诺/北京/Le Moulin,常青画廊)
邱黯雄(北京,Boers-Li 画廊)
Anselm Reyle (格拉斯高,The Modern Institute)
Pipilotti Rist (苏黎世/伦敦,Hauser & Wirth Zürich)
RothStauffenberg (柏林,Esther Schipper)
Thomas Ruff (苏黎世,Mai 36 画廊;科隆,Johnen + Schöttle;纽约,David Zwirner)
Kerim Seiler (苏黎世,Susanna Kulli 画廊)
Jesús Rafael Soto (巴黎,Denise René 画廊)
Christine Streuli (苏黎世,Mark Müller 画廊;米兰,Monica de Cardenas 画廊)
Robert Suermondt (布鲁塞尔,Catherine Bastide 画廊;阿姆斯特丹,Annet Gelink 画廊)
Kishio Suga (东京,Tomio Koyama 画廊)
Diana Thater & T. Kelly Mason (米兰,Emi Fontana 画廊)
Rosemarie Trockel (科隆/慕尼黑,Monika Sprüth Philomene Magers)
Jan Vercruysse (布鲁塞尔,Xavier Hufkens 画廊)
Banks Violette (巴黎/萨尔茨堡,Thaddaeus Ropac 画廊)
Ulla von Brandenburg (巴黎,Art Concept 画廊)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东京,SCAI The Bathhouse)
Tom Wesselmann (巴黎/纽约,Yvon Lambert 画廊)
阳江组(广州,维他命艺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