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办公室挂画”展:墙上收获的“黄金”(图)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曹俊杰 胡蓓 2008-06-23


佩特拉·艾兰斯博士 摄影/杨彦


《赤裸女孩的头》,1999,卢西安·弗洛伊德,帆布油画 摄影/杨彦

看来佩特拉·艾兰斯(Petra Arends)博士要重新审视收藏的作品。作为瑞银集团(UBS)艺术品收藏部的执行董事,她负责向全世界介绍瑞银自30年之前开始收藏的“办公室挂画”,现在,这些挂画中有些可能比黄金还要昂贵。

  瑞银集团艺术藏品展——“为了明天的记忆”,即日起至7月19日在上海美术馆举办,有油画、影像、素描等艺术品接近100件,其中最贵重的是伦敦现代派艺术家卢西安·弗洛伊德的2幅油画:《赤裸女孩的头》和《双肖像》。

  “最开始我们收藏艺术品主要是为了装饰我们办公室所用,所以我们并不会去拍卖会买一些高价的艺术品。要知道,我们最初的藏品中,有70%是来自公司兼并的其他欧美公司的办公室挂画。”艾佩斯说道,这其中,就包括本次展览中的一些卢西安·弗洛伊德的作品。

  卢西安·弗洛伊德如今已是全球最贵的在世艺术家之一,他的油画作品《沉睡的救济金管理人》上月在纽约佳士得以3364.1万美元被一位俄罗斯石油大亨买走,创造纪录。而且,卢西安有个大名鼎鼎的祖父,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这些作品只是瑞银集团在2000年与美国大型券商普惠公司进行合并时,“顺便”收入囊中的礼品而已——这还要感谢普惠公司前总裁Donald B. Marron过去30年持之以恒的收藏,其中包括弗洛伊德的2幅油画和50幅石版画,以及安迪·沃霍尔的一些作品。至今,这些类似的当初被兼并公司的办公室挂画,仍占到瑞银收藏艺术品的60%以上。

  不过,瑞银本次上海的收藏展有意放低姿态,他们把艺术格调定为“怀旧”和“忧伤”,这看上去似乎是为了契合瑞银集团正在承受的主业巨额亏损,他们在痛苦的旋涡中回忆着过去的辉煌。

  展览的开篇作品是美国艺术家苏珊·海勒的《The J. Street Project》,这是艺术家在60多岁时花了三年时间仔细地为德国303条街道、巷陌和广场拍摄的照片。这些场景的共同点就是,每个场景里都有“犹太人”这几个字。“历史总被遗忘,随后悲剧性地重复。从亚美尼亚到波斯尼亚,再到卢旺达。”艺术家留言说。

  怀旧情绪以及随之而来的伤感,在荒木经惟、玛丽芽·孔蒂斯和米歇尔·波尔玛斯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三人使用的媒介不同,但他们创造出的影像都立即令我们想到比现在更加简单、更少选择、更少压力的上世纪50年代。但在这一最初的印象背后,几件作品都呈现出某种业已消失或错位的东西。“它们提醒我们,对于过去的浪漫想象将导致对于当下的误读,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于未来的潜在负面影响。”展览策展人乔纳·本斯廷(Joanne Bernstein)解释说。

  时间的流逝对于艺术家尼古拉斯·尼克松来说,可能最为深切。他从1975年开始,每年给自己的妻子和她的3个姐妹拍照,每张都是正面视角、相同尺寸的黑白照,人物顺序也并无二致。这样一直持续到2007年,当你看到照片中窈窕少妇成为满面沧桑并迈入老年的妇女时,时间的伤感会一下撞击你的心头。

  当然,最终的震撼还是来自卢西安·弗洛伊德。过去40年里,弗洛伊德最著名的作品就是他的“赤裸肖像画”,他的画被人评为“自传”,画中的主角都是他的亲友。他画中的女人暴露着肥大的身躯倚躺在沙发中,张着停滞的眼神。这种常见的悲哀和疲惫感正是弗洛伊德接过弗朗西斯·培根衣钵的最好证明——正是在上世纪50年代,弗朗西斯·培根对弗洛伊德的鼓励和支持,让他在一片“绘画已经死亡”的声潮中重新专注于油画创作。“如果能够理解过去,也许就能更好地塑造未来。”乔纳·本斯廷说道。

  “这些展览作品在瑞银并不全都是一流的,我们还有更多更为珍贵的藏品,并没有带过来。”艾佩斯对《第一财经日报》说道。

编辑:叶晓燕】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