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中国画廊曾经发展迅速,数量突破万家,但是在昙花一现后,画廊开始以每年上千家的速度锐减。尤其到了 2005年之后,随着艺术品市场的起起伏伏,画廊作为艺术品交易的一级市场,其发展也经历了一些曲折。画廊业的成熟,被认为是西方一级艺术市场成熟的关键。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画廊老板们的身份也在悄悄转换,和艺术家的合作也越来越多元化。
横观中国画廊业,我们要问:画廊老板,应该是个什么角儿?
低端画廊生存艰难
一位业内人士说,中国画廊的整体运作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所说的整体,主要是指庞大的画廊数量中的低端画廊。
在不同的画廊工作有五年资历的常小姐告诉记者,整个画廊业都不景气,一些画廊连生计都很难维持,除了代销几张当代书画家的作品,甚至一年到头都没有多少交易,更不用提画廊应该同时具备的另外两个基本功能——发掘新人、培养收藏群体。她两三年前任职的一家小画廊已经转卖旅游品了,就算处于琉璃厂的黄金地段,画廊的生意也不尽如人意。一般来光顾画廊的顾客里,还是相当青睐几千、上万元便宜画的,像那些十来万的、二三十万元的名艺术家的作品,一般都是好点的画廊才能“抢”的到代理权,这些画廊通常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客户群,有销售网络,也能获得艺术家信任。
常小姐觉得,只有画廊代理的画家好,画廊有资金和学术实力能做展览,把自己的收藏群体培养起来,才能走上良性循环。大多新生画廊,要是长时间卖不动画,就会导致画家换到这儿那儿,流动性很大。798艺术园区的地盘就像“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几乎每月都有新画廊入驻,但也有不少画廊生存不下去搬走。
艺术评论人士任戎说,即使到现在,一些为赚钱而生的低端画廊仍会有剥削艺术家的举动,缺少统一的行业规范和诚信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画廊业涌入资金、学术巨头
10年前,最早登陆中国的画廊,有上海的香格纳和北京的红门,两家的老板都是外国人。而代表中国内地艺术市场的中坚力量,像常青画廊、空白空间等,也都是外国老板的天下——因为画廊本来就是欧洲的“舶来品”。而近两年,国外拥有大资金、大背景的名牌画廊纷纷选择来中国开分店,光798这两年就吸引来了尤伦斯、佩斯等国际著名财团的进驻。画廊也出现了纯粹的商业画廊,兼学术、商业于一身,有赚钱养学术的、非营利的等等不同形式。
XYZ行云座画廊经理成国琴曾感慨地对记者说,国外大画廊入驻798,确实使本地画廊开了眼界,也给画廊业开通了一个观察世界同行做法的窗口,但直接的影响就是798地租的日渐高涨,给本地画廊带来的不小压力。
Marlborough画廊董事长在参加中艺博举办的“画廊博览会”时,曾明确了一个好画廊的标准,它不仅代表艺术市场,还是高级社交阶层和艺术评估、艺术评论的中心。画廊帮助收藏家挑选艺术品,为艺术家做宣传和建立市场、声望,画廊应该是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元素。
北京唐人当代艺术中心总裁郑林觉得,现在国内已经出现了一些具备给艺术家做全球代理、或者地区性总代理能力的画廊。
和艺术家主要靠“人情”维系
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画家陈可跟画廊是代理的方式,他觉得,现在签约的合作已经不时髦了,因为这样对画廊也很有压力。“2000-2003年感觉签约的方式多一些,近几年都倾向于代理制了。”陈可说,以前签约就是画廊规定画家每年要交多少张画,碰到想买的就打包垄断你的作品,但价钱不高,就像有人发不多的“薪水”,跟普通白领的工资差不多少。有些画廊买断画后就拿去拍卖或介绍给固定客户,从中赚取差价。
现在的合作更多是双向选择的,陈可说,市场好像越来越公平。北京一些画廊比前几年做得好很多了,会帮艺术家做很多事情。中国四到五年以上的画廊才有一定的客户和判断力。现在也有签约的合作,但肯定的是画廊也越来越不轻易把作品都买断。
北京唐人当代艺术中心现在跟艺术家就有多种合作关系,但固定代理的画家占大多数,其总裁郑林觉得,代理模式渐渐走俏,表示着未来合作关系的越来越规范。画廊会给艺术家做整体包装运作,彼此间互相依赖。唐人的北京空间一年就要做七到八个展览,曼谷分空间每个月都做展览。本身就有策展的团队,重要的展览则请专业的策展人来做。
陈可说,其实西方是没有艺术家来炒作自己的,但国内还是有好多艺术家不专心于创作,自己卖力推销自己的画。画廊和画家的合同签订也经常很“模糊”,因为中国是靠“人情”、“圈子”混的国家,还不能完全地以法律规范说话。
画廊该不该身兼多职?
唐人画廊现在就老做一些学术性展览,甚至邀请一些不是自己代理的画家参展。郑林觉得,画廊的生存不能只考虑商业目的,画廊要继续往下走,一定要有学术地位,能引导艺术的潮流,这样好的艺术家也愿意跟你合作。
独立策展人冯博一给自己定了条规矩就是“不做画廊老板”,因为如果评论自己代理的艺术家,就有点不纯粹了。他认为画廊就是做好艺术家的推广,现在很多画廊老板身兼多种角色,非常混乱。
APT签约艺术家张慧倒觉得,从高端一点的画廊来说,学术背景应该是第一位的,因为画廊是要像伯乐相马一样有专业素质,而且要对画家作品的定价做估算。画廊老板应该具备学术背景或者选择跟有学术背景的策展人合作。奇怪的是,现在一些没有学术水准的画廊商业也做得非常好。
对于画廊老板身兼策展人或者策展人兼职开画廊,是否影响艺术评论的公正性?
“中国当代艺术的现实和格局与西方整个艺术体系的差别,将会成为未来市场良性运转的障碍。”苏富比董事、亚洲当代艺术中心负责人张晓明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问题。张晓明认为,目前艺术品市场上,“每个人都担当着多重身份,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头上的帽子都有好几顶,相互之间角色串位”。
低位运营不利于艺术环境
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艺术家作品的涨势与画廊和藏家的力挺密不可分,画廊包装推广新锐画家,相当于经纪公司炒作“快男”“超女”,有些人靠实力说话,而更多人的成名离不开资本的助推。
现在在许多博览会、拍卖会上,收藏家、投资者和画商明显采用炒作股票的手法,短期内将一位艺术家的价格“提起来”,制造出虚假的价格指数。在目前整个市场走强的形势下,画廊和艺术家可以靠这种手段获得巨大收益,但是长期来看,对于艺术市场并非是好事。当经济形式稍有变故,收藏家、画廊也无法承受如此高价,中国艺术品市场有可能步日本以及我国台湾之后尘,进入一个漫长的萧条期。
而且画廊、拍卖行和画家之间还没有建立合理的游戏规则,还有相当多是短期合作、赚钱走人的关系。而不少拍卖行与画家跳过画廊直接交易,打乱了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关系,使中国画廊业陷入一种无序竞争的局面。
画廊业的萎靡不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有不少画家自画自卖,其结果加大了画廊的经营难度。当前有不少艺术家在经济大潮中迷失了方向,推销自己、包装自己、炒作自己。如一些画家将作品送入拍卖行,让自己的学生或家人在拍卖会上举牌以比较高的价格拍下,以便为自己在家卖画创造价格空间。
该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放任画廊“低位运行”,不利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艺术品拍卖会有“放大”效应,甚至为追求“纪录”有不诚信行为。相比之下,画廊是按照市场价来确定艺术品的价格,较为真实。另外,比起一家拍卖行一般每年只举行两次拍卖会,画廊能随时随地待客,同样有利于艺术品市场的常态、平稳发展。当代的美术家应归位到画廊。
资本助推“谎言共同体”?
“北京的画廊比挂在墙上的作品还多!”这句流行于美术圈的笑话,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现实:在资本的推动下,当代艺术在中国创造的“奇观”,甚至大大超过了艺术家的心理预期。
著名策展人朱其最近在他的博客里连续发表了几篇批评艺术市场的文章,结果在近几个星期引起了极大的反弹,甚至有人在网上对他进行匿名的人身攻击。朱其说,有些人如此恐慌,是因为目前当代艺术的天价行情是建立在一个“谎言共同体”基础上的。
1996年之前,中国没有一个双年展,现在已经有7个双年或者三年展——上海、广州、南京、北京、贵州、安徽和成都;4年前,北京的798是全国惟一一家艺术区,现在已经有7个城市建立了艺术区,北京的艺术区从798的狭小范围,扩大到酒厂、草场地、观音堂、环铁、索家村、费家村、黑桥村的地界;5年前北京的画廊不到30家,今年已超过300家,画廊的数量和扩张速度令人吃惊。上海也是如此,从莫干山路50号的仓库到奢华的高级酒店,越来越多的外国画廊在中国扎根——美国的提尔顿画廊,韩国的朴敬美画廊、阿拉里奥画廊,意大利的常青和马瑞拉画廊,瑞士的麦勒画廊不一而足。拍卖公司则从5年前拍中国当代艺术的5家不到,发展至今已经有至少50家介入。这些数据显示,一个庞大的艺术体系正在中国崛起。
朱其认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艺术家中的新贵富翁群体已经形成,资本神话缔造的艺术家新贵从“85新浪潮”、“星星画会”等曾经为艺术理想苦苦挣扎的老一代艺术家群体,迅速扩展到张鹏、迟鹏等“80后”年轻一代艺术家。甚至在2007年,一些尚未走出校门的学生就以 19万、25万元不等的价格卖出作品。艺术理想能够如此迅速地兑换为现金,让学生们喜极而泣,一个学生趴在展览现场的桌子上就哭了。他们的老师、老一代雕塑家李向群也有些措手不及。展览当日,李向群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不胜感慨:“我做了十几年,才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了第一件作品,他们还没毕业,作品就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了,能不激动吗?”
朱其认为,艺术家或画廊直接送画参与拍卖,批评家和策展人开画廊、做经纪人,“每个人都在争抢通向资本轴心的最后一班列车”。朱其强调,艺术家和画廊,画廊和拍卖公司之间的正常关系是画廊作为一级市场直接代理艺术家的作品,进入收藏体系,这些作品得到时间的检验后,进入二级市场——由拍卖公司拍卖。在传统的欧美市场上,“拍卖公司如果越过一级市场,直接与艺术家联系,所产生的社会辐射是任何一个画廊都没法想象的,如此,艺术价值的判断实际上已经缺席了”。
朱其并不认为艺术市场会全线崩盘。他相信过去三年真正的好作品和在画廊一级市场扎扎实实铺垫的艺术作品,依然会步步高升。艺术市场的一部分机构和群体包括画廊正在转型,但那些虚高价格的艺术品的命运就不太好说了。
艺术经纪人来解放画廊老板
艺术评论家尧小锋认为,最早的画廊基本上都是画店,买卖作品、代理艺术家。随着艺术市场的发展,画廊逐渐成为了展览的场地,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国外一些知名画廊进入中国之后,中国的画廊也逐渐发展得规范化、国际化,每个画廊都有自己的主打风格,聘请专业的人才打造品牌意识。
画廊老板与艺术家的合作非常灵活,主要有三种关系:一、紧密代理。画廊全面代理艺术家,包括艺术家的全部作品以及市场运作。二、松散代理。通过画廊与艺术家之间达成的协议,艺术家定期给画廊提供一定数量的作品,画廊以“第一手”价格买断,并负责给艺术家办画展、出画册。同时艺术家可以与别的画廊合作。三、也有少数比较知名的画廊,它们与艺术家的合作介于紧密代理与松散代理之间。画廊给艺术家提供展览的场地,卖出作品与艺术家分成,卖不出不给钱,一般是五五分成。从目前情况来看,前两种合作关系是主流。
画廊老板与艺术家的分歧:合作后,一般签三年或者五年的协议,艺术家如果在合作期间觉得自己的作品价格市场涨幅很慢,希望画廊运作,把价格抬上去;而画廊可能有自己运作艺术家的具体步骤,就希望遵守协议。最终矛盾解决不了,往往是不欢而散。还有一种情况,画廊在合作的过程中认为艺术家没前景,指责艺术家,干预其创作风格,这是中国画廊不成熟的表现。解决办法是:画廊和艺术家签订的协议里会写明制裁措施。
画廊老板选择艺术家:符合市场需求、坚持自己独立定位、在学术界站得住脚的艺术家。人品是第一位的,起决定作用。
画廊老板工作:出画册、办展览,把艺术家的作品推荐到世界各地展出;参与销售,向画廊顾客推荐艺术家的作品;把艺术家作品送拍卖会。
现在很多画廊老板身兼数职,既是宏观决策者、宣传策划者、艺术推动者,又是展览执行者,体现了画廊人才的缺乏,人才缺乏制约了画廊的发展。画廊老板应该是出资方,是宏观决策者,画廊迫切需要艺术经理人来解放画廊老板。
【编辑: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