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育民一直在艺术作品中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用艺术、科技的融合,将当代艺术根植于大地,将作品回归大众。简易朴实的作品,从传统雕塑中出走,又有别于西方抽象形态。植于大地的公共艺术用平等的态度去寻找新旧两种文化形态之间的链接关系。
2019年8月3日,景育民携作品《树影》亮相首届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具有时代特色的材料-不锈钢与传统雕塑材料石、木、陶类雕塑构成时空的对话关系,沟通起了时间的对话。
《树影Tree Shadow》风动装置 不锈钢镀钛 700cmx 900cm x 1000cm
正如景育民在作品中说到:“岁月的风雨并没有抹去儿时的回忆”。年少时对气象台风速仪设施的好奇,延续到今日成就了伟大的艺术作品《树影》。这样的创作思想也正是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所强调的,艺术不仅是艺术家的艺术,艺术也属于人民。景育民用自身的记忆结合时代的材料与自己的艺术灵感,呈现出来的武隆精神,引领公众达到对艺术、生态人文、和谐相处的积极认同。
参展作品
作品《树影》以风动原理结合“树”的意象造型,通过空气力学与机械手段激活了静态的空间环境,七彩镀钛高科技色彩处理在活跃整体气场的同时,随着作品的不断运行形成绚烂多彩、神奇灵动的空间感受,给人以充满时代气息的诗意联想。
《树影Tree Shadow》风动装置 不锈钢镀钛 700cmx 900cm x 1000cm
微风习习、树影婆娑,作品在巴蜀大地的旷野中,婉转运行,喃喃私语。集自然、科技与艺术之媒介,探索科技与艺术之间新思维的方法研究,以动态艺术的语境拓展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创新形态。
《树影Tree Shadow》风动装置 不锈钢镀钛 700cmx 900cm x 1000cm
艺术家与武隆懒坝
卢征远:可以谈谈您对大地艺术的理解吗?
景育民:静谧的山川河流,曼妙的田野炊烟,让我们回想起人类出发的原点----随着城市化进程,人类从农业文明一路走来,完成了工业文明的梦想。城市像一个容器,承载着人对自然的欲望与诉求,在对自然不断地改造过程中,都市里的人们被摩天大楼、城市标识、车水马龙和机器轰鸣深深裹挟。而今天人们在诘问:我们眼中的现实是否距离人们对于城市原初的“乌托邦”式的美好想象越走越远因此,怀抱梦想的一部分艺术家的目光开始从现代城市环境逐渐转向充满诗意的人类栖居。使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元素与自然环境嫁接,将自然生态环境纳入到当代文化的情境之中,在远离城市喧嚣的田野乡间以艺术的形式营造出现代人似曾相识或在久远的梦境中闪现的图景。
大地艺术(Earth Art)又称"地景艺术",其概念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美,是指艺术家以大自然作为创作媒介,将艺术与大自然有机的结合所创造出的一种富有艺术整体性情境的视觉化艺术形式。
中国的大地艺术是从“后城雕”的旧梦中逐渐苏醒,实验场域从城市延伸到广袤的绿野、山川。这是公共文化深度发展的必然趋向,大地艺术聚集起一些艺术家俯仰于苍天大地,表达着人类与自然的对话与憧憬。特别是近年来政府和城市管理者关注生态文化的热情,给予具有实验精神的艺术家以机遇与平台。若干年来城市的类型化、同质化,更促使一些理想主义者将目光转向大地艺术的实验场域。观念多元、形式多样的大地艺术在中国正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时期。
大地艺术不仅是艺术家个人作品的转场和形态、尺度的变化,而是思维的创新和观念的转型。
《树影Tree Shadow》风动装置 不锈钢镀钛 700cmx 900cm x 1000cm
卢征远:您认为您的艺术风格与本次武隆懒坝国际艺术季是否有契合的关联性呢?
景育民:懒坝位于武隆仙女山核心区域,是重庆市重点文化旅游项目之一,瑰丽奇妙宛如仙境的自然美景环绕着原始村落,山峦叠嶂,浮云飘渺,郁郁葱葱。我的作品在自然生态环境中,力求以当代艺术的动态形式“生长”于此地,体现后工业时代艺术家以科技的话语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诉求。将科技与艺术构成的三棵“树”植入山野,构成和谐共生的空间形态。繁茂的植被与人对绿色的态度共置同一场域,通过作品的舞动、摇曳给人以诗意的联想和美的体验。
卢征远:当第一次听到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的时候,是否有想过自己的作品会与懒坝这片土地发生怎样的碰撞?
景育民:长期以来我个人的公共艺术创作努力构建艺术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践艺术与场域的“在地性”思维。
在获得武隆·懒坝国际艺术季征集信息的时候,我仔细阅读了懒坝国际艺术季的相关资料,感到这是中国近年来出现的一次高端水准的国际艺术活动,非常渴望我的作品能够参与其中,我的作品《树影》在懒坝似乎找到了它最恰当的归宿。
这件作品给懒坝带来的不仅是奇妙幻境,同时也彰显着懒坝国际艺术季所倡导的文化态度。我希望通过国内外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以材料、观念、语境的各自表达使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的学术品质、生态价值、区域品牌和旅游潜力得到促进和提高。
非常感谢组委会选中我的作品,使《树影》在此落地,也回应了学术界近年来经常关注的一个话题,即:公共艺术的“在地性”之说。
《树影Tree Shadow》风动装置 不锈钢镀钛 700cmx 900cm x 1000cm
卢征远:当艺术家们以各种形式来到武隆,您认为武隆懒坝这片土地会发生怎样有趣的变化呢?
景育民: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叹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巴蜀之地虽壮丽秀美、人杰地灵但长期以来由于其路途险峻,迟滞了此地的发展也影响着与外界的联系。
在中国农耕文明的历史背景下,“乡村介入”是不得忽略的话题。乡村“在地性”的介入作为一种创作方法论,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精神,是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去寻找新旧两种文化形态之间的对话关系,由此可以归纳为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在地性”的本土实验。
在城市化建设迅速发展的当下,提倡对乡情(家园)的回归、对土地的尊重、对公共生活和诗意栖居的渴望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是躁动后的理性选择。
2019年仲夏,武隆懒坝将吹进一阵异域之风。当代大地艺术作品将改变着自然传统的生息家园,巴蜀深处的武隆第一次引发世界的关注。世代生息于此的居民与这些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艺术表现语境的艺术家们近距离接触,以惊异、疑惑、欣喜的不同心理阶段性转换见证着自己的家园被世界关注,被艺术诗化。
环境品质、人文素养、旅游经济在不经意间发生着改变,这些变化对于武隆懒坝的人们来讲既是趣味性话题,更会对该地区的文化、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助力。通过大地艺术季使懒坝这个上天赋予的自然生态佳境增加它的艺术气息和旅游文化的魅力。
此次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邀请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来到武隆现场,汇集了诸多国内外当代著名的艺术大家,以艺术的介入方式呈现了当代艺术的多元化状态,很多作品非常智慧地融入在乡间、自然中。在这里,艺术家的创作与此地、此景紧密联系,从国际化、公共性、艺术性的维度,结合武隆懒坝的地域品质特色,围绕武隆懒坝的文化发展命题,呈现当代性、创新性、多元化的艺术风格,展现自然与艺术的共生相长,营造理想的艺术栖居,为武隆濑坝的全方位发展提供人文关照。
武隆 懒坝美术馆
卢征远:对于本次武隆懒坝国际艺术季有什么期望?
景育民:期望它成为一个著名的地区文化品牌,一个当代艺术实验场域,一个艺术带动经济发展的乡村案例。公共艺术的终极目标是营造人类理想的生活方式。
懒坝国际艺术季的学术倡导与高端水准应该担当起中国公共艺术转型期品质提升的责任,在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的横纵思考中创建一个享誉国际的实验场域和学术交流平台。
因此,我更期待在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中,懒坝能成为学界和公民关注的话题和经典案例。
关于艺术家
景育民
生于1956年,祖籍山东蓬莱;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美术院副院长、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雕塑学会展览部长,英国皇家雕塑协会会员,中国雕塑院特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