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格子衬衣,休闲裤。每天9点准时出现老宅里,敲敲打打,摆弄他的宝贝疙瘩:那些妙趣横生的竹音小乐器。闲的时候,他会背着手,走向对面的大山,看看飘渺的云烟。最喜欢食堂的饭菜,什么烧白、回锅肉等,他都连连夸赞美味。这么接地气的一个人,是日本久负盛名的国际艺术家松本秋则。
6月,他应邀入驻武隆懒坝,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艺术创作,为8月3日,首届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的开幕准备作品。
重庆专属版竹音剧院
远眺青山暮霭,近环绿水清波。一座土木结构的老宅已经在仙女山懒坝上扎根50余载,虽风景独秀,却是养在深闺无人识。
去年,随着日本艺术家松本秋则的入场……
墙还是那堵墙,有着泥土的黄,和着岁月的痕迹。推门而入,却如同掉进兔子洞,开启了爱丽丝的奇幻仙境:
扑闪着翅膀、扎成风车状的竹制小乐器,在竹子指挥家的演绎下,水墨般拉开乡村的宁静、海洋的深邃、山里的一天等多主题场景,在光影纵横交错中,在静谧的时空里,打造出天籁级的声音剧院。
在老宅里,除了添置了100余个竹制小乐器外,那些关于房子原主人的生活痕迹,包括灶台、蓑衣、以及贴在墙上的奖状等,都被原封不动的保留下来。
这是刻意为之。
松本秋则为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而来,参展作品为竹音剧院。它以当地风貌为基底,当地材料为素材,创作具有专业高度和容易解读的艺术作品,强调与当地的关联,更强调大众的参与和互动。
“作为在地独立项目,保留老宅那些记忆,让老宅有温度,有故事,让作品与当地环境交流正是大地艺术的魅力所在。我还用武隆当地的竹子,制作了各式各样有趣的小乐器,赋予老宅灵魂和艺术内涵,打造专属懒坝的竹音剧院。”
艺术原本便蕴藏在生活中
松本秋则的竹音剧院,并非一蹴而就。最开始,他进行了5年的油画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渐渐意识到绘画语言不足以完全地表达他的想法。
为了寻找更好的艺术表达方式,在25岁到30岁期间,松本秋则停了下来。
“某次,我利用家里的废弃物做了一个“声音物件”,吸引了整个公园里的小朋友迅速靠近,那些孩子围着我的作品看啊笑啊。我突然明白,‘声音物件’是非常具有感染力的创作。”
在接下来的30年,松本秋则的声音物件的材质从从最初的金属制品,演变成更益于切割、音色出色的竹子,截至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发明了300余有声乐器。
为了抵达理想国,他常年在海外民俗村落游学,去见识他们的文化,了解他们的音乐。比如来曾去过贵州的侗族生活区,见到当地人使用不同尺寸的芦笙组队PK场景。这些感知让他的竹音拥有了丰富性,同时也让以艺术回归大地的思考逐渐成型。
从声音物件到声音剧院的探索
如何在焦虑的年代寻找到幸福感?松本秋则给出的答案是,沉下来,给生命加些厚重。
从“声音物件”、“声音景观”、“声音剧院”,松本秋则让将长短不一、形状千奇百怪的竹子,变成了听指挥的“乐手”,可能连竹子自己也没想到其拥有如此宽广音域。
“最初,我制造了一个个独立的‘声音物件’,观者站在作品的外部,充当‘观赏者’的角色。之后我试图将所有的‘声音物件’连结起来,引导观者进入作品,感受作品。再之后我开始营造能将所有‘物件’联系在一起的空间,我将光影元素融入创作,使观者沉浸在我所营造的气氛中,真正使观众成为我作品的一部分。”
在发现、探索的过程中,他使用了马达、纸水池、砂石、松叶等营造竹音剧院。通过马达带动“物件”制造空气运动,将运动的特性作用于“声音物件”。竹片的撞击与空气的震动交相呼应,从而形成一系列自然有趣的声音。在光与影的作用下,观者自然沉浸在他所营造的世界中,感受平和、童趣与天真的奇幻色彩。
“竹音剧院”已经在世界各地有了多达100次的展览,且每一次都会根据当地的环境和文化做再创作,不会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