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事实上,在国内当代艺术市场一派欣欣向荣的盛景之下,一向不温不火的广东当代艺术市场的价值空间也颇值得期待。为此,我们不妨对广东当代艺术市场的现状以及从画廊、艺术博览会、投资前景等艺术品市场的结构性环节来进行透析。
在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进程中,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先机。广东拍卖业起步成熟较早,深圳动产拍卖是中国最早拍卖当代书画艺术的拍卖行之一;1992年由艺术批评家共同策划的“广州90年代首届艺术双年展”,是国内第一次在专业艺术领域提出了双年展的概念;1993年的“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也是博览会制度最早实践的开拓者,这般经验常被称为“广州模式”。同时,广东毗邻港、澳,早在80年代开始,广东艺术市场便开拓与港、澳、台乃至海外艺术市场沟通和资源交换等活动。再则,以广州美术学院为依托,广东不仅有着优秀的艺术传统和彪炳史册的艺术名家,目前还聚集着庞大的艺术军团,已然形成老、中、青的艺术梯队。自80年代以来,广东的实验艺术在国内也成效昭然,从80年代的“105画室”到“南方艺术沙龙”,90年代的“大尾象”、“卡通一代”、“实验水墨”到最近的“广东快车”、“阳江组”和80后的“飘一代”等艺术实验,无不体现出南方消费文化语境下广东当代艺术的新锐面貌与价值取向。仍有,以推介和研究当代艺术为宗旨的广东美术馆近年来以当代国际视野,积极策划许多国内外当代艺术大展,连续举办三届“广州三年展”,在国内外艺术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实际上,这些地缘优势都为广东当代艺术市场提供着丰厚的艺术资本与学术资源。
然而,并非乐观的是,时至今日广东当代艺术市场仍未能发展成为成熟的艺术市场。广东人以务实著称,远未形成系统的当代艺术品从欣赏——购买——收藏投资的文化消费观念。与此同时,匮乏强势的艺术品经营、管理、推广机构,使得广东当代艺术市场仍徘徊于起步阶段。
二
尽管近年来广东书画市场较为火爆,藏家人数众多,许多财团、“大鳄”争相分羹,造势广东市场,但广东当代艺术市场仍处于起步的尴尬境地。一方面,从真正意义上来说,在广东经营当代艺术的画廊仅存不多,大致近二十家。现今在广州主要经营当代艺术的画廊有如意画廊、原子空间、扉艺廊、汇豪社、64ART、维他命等数十家画廊,相对于北京、上海成千上百的画廊数目,可谓是小巫见大巫。可以想见,从全国当代艺术市场来看,广东画廊业远没有肩负起一级市场的责任,也没达到理想的数量和规模。广东虽经济繁荣发达,毗临港澳,面向东南亚,有着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但画廊业却气候未成,既没有形成类似北京画廊业集约化的经营态势,也没有如上海画廊业那般因势利导地造就自己的区域性经营风格。再则,就经营的角度而言,广东经营当代艺术的画廊没有显著的地域性市场特色,也缺乏经营当代艺术的理念,这与国内火热的当代艺术市场的步调极为不协调。亦可见,广东画廊业的市场规模小,发展渠道窄,研发资源有限,市场成熟度不足。同时也缺乏对本土艺术资源的关注,在推广本土艺术家的力度上远不够,资金投入有限,传媒配合力度不完善,在策划展览的量数和品质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另一方面,近年,北京、上海艺术博览会的迅速发展,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却处于低迷的状态之中。究其原因,一则,政府对艺术博览会投入的资金和关注力度不够;再则,较于国际艺术博览会通用采取的市场规则而言,以画廊和机构为主的市场操作模式、杜绝个人参展,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的举办与开展仍略显保守与混乱,市场秩序仍有待规范化。
鉴于如此市场背景,广东当代艺术作品目前在本土的市场价格偏低,而在北京、上海等地却是市场上的“香饽饽”。以当今中国油画界老一辈艺术家徐坚白作品的行情为例,探知这一市场走势。已年迈古稀的徐坚白女士,她既是西方油画艺术引进中国的传人,又是融贯中西新艺术的开拓者。2007年春,广州嘉德和广州艺拍分别推出其作品《菩萨保佑》和《浪滩礁石》,拍出了38.5万元和24.5万元。该价格基本上属于其作品在近期以来广东油画拍场上价位偏高的代表作之一,而目前其作品的最高价位66万元却是在上海市场上成功创造的。相似的例子还有陈衍宁、郭润文、林永康、范勃、邓箭今等,这些在美术界享有极高声誉的艺术家的作品,在本土艺术品拍卖市场中则如“犹抱琵琶半遮面”,在上海、北京的艺术市场中犹如“绝代佳人,秀色可餐”。此外,还有不少本土当代艺术品价位是在海外所创造的,如郑国谷、曹斐等人,这不得不让我们慨叹:广东当代市场为何墙内开花墙外香?
三
广东当代艺术市场目前仍是一块有待开发的处女地,正因其市场的不成熟,也意味着广东当代艺术投资、收藏领域潜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被称之为“原始股”,其行情颇值期待。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伴随着广东经济的快速增长,不断涌现出经济巨富、新贵一族,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的大量商业资本在广东本地的操盘,形成了一支实力强大的收藏生力军。前几年,这支收藏队伍仅集中追捧中国画市场,近两年来随着中国画市场的疲软,开始逐渐关注当代艺术市场,甚至部分操盘资金已盘踞上海、北京当代艺术市场,平增异彩。
与此同时,广东本土经营当代艺术的画廊也开始逐渐意识到自身经营的不足,亦然使出浑身解数,尤其是自2007年以来,争相挖掘有潜质的青年艺术家,以及多角度多渠道地开拓新的艺术资源,秉承特色市场化经营,定位明确市场推广,成效显著。其中,维他命艺术空间致力于当代艺术交流的海外路线,如受邀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和巴塞尔、斐列兹等国外艺术博览会,可见“重拳出击”打造学术品牌的威慑力已然形成。广东最早按照西方代理制度运作的原子空间于画廊率先参加国内艺术博览会,成为2007年广东唯一参加“艺术北京”和“上海国际画廊博览会”的参展商,其市场运作路数轻车驾熟,在业界产生一定的影响。64ART画廊在发展本地名家和年轻艺术家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的艺术资源举办国际交流展,并于2008年参加“上海春季艺术沙龙”,获好评。汇豪社艺术沙龙自2007年10月起一改以往主推岭南国画名家的套路,每两月以“三人形”为主题,结合媒体宣传,深入挖掘新锐艺术,举办系列展,受业界首肯。其它画廊均不甘示弱,各守经营之道。
同时,自2007年起,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采取新型的市场运作模式,由画廊集体参与、推介艺术作品为主导,法律监督为依托,运用等多种渠道全方位地打造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的市场品牌。目前,尽管与北京、上海艺术博览会相比仍有差距,但改进举措收效明显,并将推进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朝着更为理性、成熟的方向发展。
随着北京、上海、香港等地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火红,近期也有来自香港、北京、上海的投资资金试图参与广东本土画廊融资,进驻广东本土艺术市场,联合操盘;国内、外著名拍卖行如苏比士、瀚海、华辰、嘉德、永汉等陆续向广东艺术家发出拍卖邀请;策展人也不断加强与广东中青年艺术家的沟通与合作,在京、沪、穗等地策划学术展览。无论投资资金、拍卖行还是策展人,他们共同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聚焦于广东当代艺术市场,这些“外来雨露”也将为广东当代艺术市场的培育与发展给予养分。
广东当代艺术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值得期待。假以时日,广东当代艺术市场资源被极大地盘活,市场经营规模的不断规范化和多样化,画廊积极关注和推广当代艺术家,并与国内外各大艺术市场形成互动互惠的辐射关系,培植正确的艺术品市场消费观念,基于此,广东,离中国当代艺术的下一站还远吗?
【编辑: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