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李建平的近期作品,蓝色情调浓烈地浮现眼前,画面的冷冽不禁让观者屏息凝视,呈现的并非宏大叙事性情节,也不是单纯写实性肖像,而是透过不同层次的蓝与白,共构一个当下新时代的面容断面。于是,看着画面而好奇地揣测艺术家的出发点与动机,他欲叙述的,究竟是定义为何的「新时代」?其中的「当代性」与我们现下的生活又有何连结?面对疑惑,试图在众多淡蓝浅紫的形象中寻找答案,不经意的血丝、闪着光泽的鼻唇、或微开或上扬的双唇,似乎潜隐其中的都是可寻觅的线索。
■学院派而另辟蹊径
湖北艺术家李建平生于1968年,高中时因为户口问题父亲把他转到师范学校,这段原本他相当排斥的求学阶段,却成为奠定艺术之途的基础期,美术课的训练加上自学摸索与不懈练习后进入了湖北美术学院。在专业的学院派教育下,李建平的基本功锻炼得相当扎实,留校任教后仍不局限于此,继续在油画研究班进修。研究班毕业以前的阶段,他的作品主要以写实绘画为主,深受俄罗斯写实派的影响,景物结合人物的光影变化甚为细腻,但无论怎么画,他总觉得在技巧与内容方面逃不出前人的步伐而无法找到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面对艺术创作,他无法从外得到满足而转向由内而生的艺术性探索。
研究生毕业后因为「看不顺眼」,他毁掉了自己大部分作品,没有特别原因,也并非出于跟他人的比较,更没有盘算到未来的艺术发展,而仅是一种单纯的直觉。他体认到:「艺术不光要真实,还要与当下社会有所连系并关注社会,因为人存在于其中。以前创作很真实,但总觉得跟社会有一种『虚无飘渺』的距离。」如果没有当时这番「警觉」,恐怕难以摆脱昔日桎梏。画室中尚存两、三张学院派风格的作品,细腻笔触勾画写实人物,整体视觉氛围迥异于目前发展趋于成熟的「蓝绘画」,创作的转换其实来自大环境的变动,李建平恰巧抓住了21世纪中微妙细小又具普遍性的特征--胶质乳液般的真假幻象。
■蓝色之域的冷静
李建平近期的「异质」系列与「蛋白质」系列作品中,上述所提的时代特征尤为明显。8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国当代艺术充塞大量所谓的「中国符号」,至今,当符号已临泛滥之际,加上全球化的急遽变动,透过身处中国而感受的剧烈变化,李建平试图摆脱对「中国符号」的依赖,而在画布上延伸出一种全球共鸣的精神性,亦即大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都会冷漠、疏离、虚妄、孤独,伴随愈加繁华的城市进程,都会人的内心却更是寻不着寄托,当物质欲望不断地被顶级消费品填满后,人的精神性愈加脆弱。
观者从李建平的这一系列作品中,第一眼即可感受到画面的悲伤感,人物脆弱般的肌肤是心灵的印照,而之所以轻易地点出都会人的迷茫心境,则是色彩流泄的魔力。蓝色,向来是忧郁、悲伤的代表性色彩。毕加索蓝色时期的绘画如此触动人心,因为蓝色在他的笔下成为承载情感的媒介,画面人物的眼神中,暗含不可言说的伤感,从观者的目光渲染到观者的内心深处,视觉残留的强烈蓝色画面足以让人印象深刻。与喜悦相比,悲伤的记忆总来得深刻、长久,因此不少艺术家偏爱蓝色,蓝色的背景,蓝色的人物,但时常稍微不注意,蓝色的运用也能流为一种滥情。
初次见到李建平这批蓝绘画时,除了微微的情绪压抑与感伤,更多的是蓝色的另一面特质--冷静。画面如此地安静,被大量稀释过的蓝混着苍白,没有过多粉饰与矫情的色彩使得画面保持纯粹,尽管人物带有丝丝伤痕,却又因为不真实的皮肤感与空洞的双眼,让观者不至于在第一时间加入太多的自我形象投射,反而是拉开距离去体会这个时代下的异质感,连结艺术家感受到的当代形貌。某個片段,都畫面,籃裡彩,,,然而,仔细观察李建平近几年的新作,还不难发现他走在摸索色彩的道路上,不论是蛋白质系列或异质系列,同一系列中亦可发现不同层次的蓝色背景,偏淡的蓝、偏紫的蓝、偏青的蓝,构成系列作品的更丰富呈现,于是,看似有统一性的表现下,也提供了不同的感受差异。失去温度的画面,引出冷冽氛围,观者从蓝色之域游移到阅读容貌的秘密。
■苍白脸庞的简与繁
中国当代艺术的明显特征除了写实主义之外,另一重要特点是肖像画潮流,随着中国艺术家跃上国际艺坛,更进一步地强化了着重人物面貌的作品所占的比例与重要性。不论写实、政治、或是虚拟肖像画,透过人的面容、动作与神情,反射出一个时代的缩影。曾经有一段时期李建平特别喜欢表现主义,尝试藉由艺术手段表达内心满溢、极需宣泄的情绪,强调強?曾經段情懷的藝術家,表现自我感受和主观意象,以过分夸张的形体和色彩发泄内心的苦闷。他曾经画过带有溃烂泡泡的口红、冰淇淋、玫瑰花等物,也曾经在画面上集合众多的塑料玩具,如作品〈新形象〉、〈盛开的花〉等,这些都能视为李建平在艺术创作上进行的摸索与实验的依据,直到现阶段,他从画笔下勾勒的女性形象,拾起当代都会特征的切面,看似塑料假人的面容,影射着都市人终日生活在充满塑料这种极其不自然与人工产物的环境中,直到最后,人无法回归自然,最后只能戴着冷漠的、无情绪感的人造面具游走城市生活,作品画面弥漫一股真实失去后却不自觉的悲哀。李建平目前进行的新作中,主角几乎全为女性。
放大的脸部特写中,李建平表现出一种异样的肌肤感,透过刻意地营造,画中的女人彷佛被抽空了的灵魂,能被复制的异世界的人体,但吊诡地,同时又体现了都会人(尤其是女性)或多或少隐含的真实面貌--一种对竞争压力、物质欲望、感情波折等经验的疲乏感,随着岁月的增长,伤痕日益加累,如同画中细微的红色血丝。异质系列与蛋白质系列的画面相当单纯,布满画布的是一张张苍白脸庞,然而又因为描绘的是人的脸庞,才让画面延伸出更多的想象与意义,假使放大的是身体的其他部位,叙事性相对就会削弱不少。在复杂混乱的时代下,这种干净、简单却又能轻敲人心的绘画确实不多见,大量充斥的、处心积虑的构图,常常让人的视觉感到疲倦与腻味。
■蓝色仍在进行
李建平的「蓝绘画」,从笔触、构图、人物造形等方面,不难发现他处于多方的思考与探索,但他所依托的精神性却恰当地吻合了当代社会的时代性,意即从社会使命感转向着重于个人在社会大环境中感受到的情感变化,以及城市发展带来的都会化现象,画面所喻含的这部分足以直接引发观者的共鸣,让人轻易地走入苍白面容下的抽象心境。他作品中所流露表现出的对时代的观察和抽离出的人物造像,一种属于低调、冷静,抑或忧郁的表情,确有着值得细细品味的丝丝隽永。
【编辑: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