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王林:一些成名艺术家太不严肃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王栋栋 2008-12-11


批评家:王林先生

99艺术网:在很多人印象当中今年的展览那么多,让人记不住。其原因可能在于大部分的展览在关注点和形式上都很雷同,您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现象?

  王林:在我的印象中,很多展览所以雷同,就是有些画家出现的次数太多,而且基本上是类似作品在不同展览上不断出现。这是很多展览没什么新鲜感的重要原因。

  艺术家用相同的面貌在不同的展览出现,实际上就只是“上镜亮相”,其实是没有展览,只有“出场”。

  99艺术网:那么出场的这种明星效应,应该大于作品本身的价值吧?

  王林:可以这么说。“出场”就是做明星,不是做展览。特别是一些成名的艺术家对自己太不严肃了,对展览也太不认真了。我觉得中国的艺术家还是应该严肃、认真地对待艺术。

  99艺术网:以您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了解,您认为在目前市场诱惑的浪潮中,不跟风、不妥协,依然潜心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思考的艺术家,大概占的比例还有多少?

   王林:这个我没有统计过。不过在我做的展览中发现这样的艺术家还是为数不少。我的看法是这样的,艺术家要和市场发生关系,或者期待和市场发生关系,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作为艺术家还是应该对自己的艺术创作负责。这里有一个出发点的问题,他是从人的精神需要,是以热爱艺术的生存方式来从事艺术的。艺术是艺术家体现生存价值的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有没有画廊来操作自己、包装自己、代理自己,不是前提,只是结果。艺术家对这个结果有期待,很自然。但如果把结果当成艺术创作的前提,那就很危险了,必然会对创作心理造成伤害和破坏。

  问题的关键还是艺术家自己怎么面对。

   99艺术网:有人透露,现在很多展览中艺术家是被动的,策展人是主角。在操作过程中,其实策展人并没有按照严格的学术程序来组织展览和推荐展览,更多的是扮演了一个挂名的角色。这是否意味着策展人在今天的艺术链条中形成了一个强势集团,而艺术家的独立性在下降?

  王林:这的确是艺术家面临的一个问题。艺术家受到策展人邀请,会面临一个选择。如果不是为了功利,只是为了艺术创作本身的话,他应该选择参不参加这个展览。策展人的想法不能跟他沟通的话,是可以拒绝的。

  这是一种双向选择的互动关系。作为策展人来说,在组织展览时,肯定会按照他自己对艺术现状的了解,对艺术家的了解和某种学术意图,来选择艺术家。当然我是指学术性展览,非学术展览,商业操作的展览,不在这个话题内,那是资本操作,不是策展人在操作。

  我说的学术展览,是没有直接商业目的的展览。这样的展览,策展人取得主持位置和身份后,的确有一种权利,他要选择艺术家。就我的体会来说,这是双向的、互动的关系。因为策展人做展览,其学术意图只是一个范围、一种指向。中间有很多东西是通过邀请艺术家的过程、在艺术家提出参展作品的磨合中,让自己的学术意图、学术想法进一步地明确起来的。

  很多时候是在艺术家及其参展作品的调整实施的过程当中,让真正的学术意义逐渐呈现出来。所以艺术家参展,首先是他可以选择参加还是不参加。即使参加,他用什么作品参加,和策展人之间还有互相调整、互相磨合,甚至是互相博弈的关系。最后做成的展览其实是策展人和艺术家共同创造的结果。

  就我自己做展览的经验来说,我总是在策展过程中学习很多东西。因为艺术家的想法跟你起初的想法是有一定距离的,必须相互调整,并不只是策展人的意见。我觉得要有这样一个过程,才是比较合理的,而且也比较有利于艺术作品的生长,有利于展览的学术体现。因为展览的学术体现不是“言说”,而是通过展示出来的作品来完成,通过展览的精神氛围和思想指向来加以体现。它始终着眼于视觉思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策展不像你写一篇批评文章,把你的想法说出来,你必须把你的想法通过展览呈现出来。这个“呈现”,其实比说出来的东西要丰富得多。策展人就是这样一种角色,不完全是批评家,其意义也在于他和批评言说不完全一样。

相关链接:

王林:关注问题的艺术家应该得到批评和美术史的关注

王林:艺术家体现生存价值的方式


【编辑:王栋栋】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