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的苏富比拍卖会上,林风眠5幅从未曝光的作品逆市拍出天价,其中《渔获》以1634万港元(约合人民币1438万)拍出,打破画家个人作品最高纪录。但近日有业内人士对《渔获》的真伪提出质疑,并引发拍卖收藏界的持续热议。
一些人认为,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不少难得一见的中国艺术作品现身各大拍卖场,成为“捡漏”经典艺术品的大好时机;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抱着萧条期“捡漏”的心态,反而容易遭遇“捡漏陷阱”。
投资者该如何看待艺术品市场的“捡漏”时机?又该如何避免“捡漏陷阱”?记者近日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
林风眠天价作品被疑伪作
在经济连同艺术市场依然处于下行通道的春季,一个月前的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20世纪中国当代艺术”专场中,林风眠作品《渔获》以约合人民币1438万元拔得头筹。此外,《京剧人物: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以约合人民币741万元位居第二,另外3幅也分别以约合人民币400万元的价格成交。
但近期有业内人士对《渔获》的真伪提出了质疑。一些知名艺术品经纪人根据作品风格以及创作年代,发现与林风眠真迹不符,有别人模仿的痕迹,但神却不够,并推断这批作品可能另有来源。
不过苏富比拍卖行称,《渔获》来源清晰,此前的收藏者是丹麦前驻中国大使毕德森,他在北京结识了林风眠,这幅油画由毕德森的女儿交给苏富比拍卖。这起争议,一时间引发业内对艺术品市场萧条期“捡漏”的热议。
“捡漏”反易被引入陷阱
“在艺术品市场,收藏者切忌抱着捡漏心态。”一位不愿具名的收藏人士指出,收藏者的“捡漏”心态,往往会被某些人或集团利用,反被引入“捡漏陷阱”。
据该人士介绍,这类陷阱利用收藏者“捡漏”的心态,往往会设计一个故事,比如在金融危机中面临“破产”的藏家,与某位已故艺术家相知莫逆,手中有该艺术家部分从未示人的藏品,因为需要变现家产,而不得不出让珍藏的艺术品。
设局者随后调低估价,刺激买家们的举牌冲动,增加作品的买气。在吸引到足够的人气后趁热打铁卖出,甚至类似的赝品也将陆续面世,鱼龙混杂般被更多藏家捡走,“当你自以为可以抄底、捡大漏的时候,也许就是你遭遇某个巨大谎言的开始。”
捡到漏的都是真正的收藏家
“捡漏不是没有,但机会不是很多。”四川梦虎拍卖公司总经理刘明认为,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卖家的要价不会很高,因此“捡漏”的机会比以前大一些,但由于新冒头的精品很少,因此想要挑到好东西,还需一定的缘分和机遇。
“ 捡到漏的都是真正的收藏家。”有业内人士指出,真正的收藏家并不在意艺术品短期的收益率,他们固然也看重艺术品的保值能力,但更重要是个人审美和爱好,更关注作品的实际质量和艺术价值,“在市场火热时,他们也许抢不过那些投机炒作的;但在市场萧条时,他们往往会淘到被市场低估的艺术品。”
刘明建议投资者,应该增加对艺术品的了解,同时不妨多参加一些精品拍卖会,“好东西不是随处可见,你要懂得识别,如果有好东西,在适当的价格可以下手”。
【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