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季,香港的艺术气氛总是特别炽热。大型艺博会、各项拍卖会的举行,使香港成为艺术重镇。虽然来到五月,各项活动落下帷幕,但就艺术交易市场而言,仍有不少可探讨的话题。在第八届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Art Basel HK)(下称巴塞尔)举办期间,香港文汇报记者走访参展画廊、艺术家、艺博会负责人,并以“巴塞尔”为原点出发,作出四期专题系列,当中围绕“不同地区艺廊在国际交易舞台生存之境”、“台湾画廊”、“艺术市场性别天平”、“亚洲青年艺术家崛起”四个主题,去发掘艺博会背后的隐形资讯。
香港巴塞尔作为亚太地区当代艺术的重要交易场域,参展画廊的摆兵布阵一向因应国际市场最新风向,这样的战局,亦让巴塞尔成为前卫艺术潮流的最佳观测场域。当近年女性主义的议题被“整合”进各种领域研究,艺术市场又怎样诠释女性的角色?现时女性艺术被愈见增加的展览、拍卖价格标注,其在一级艺术市场的走势,在巴塞尔这一买卖双方短兵相接的艺博会中可探一二。
根据著名艺术数据统计机构Artprice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蒂埃里.埃尔曼(Thierry Ehrmann)所述,“非常幸运地,如今投身于二级市场的当前一代-年龄在40岁以下的艺术家们-正在缩小性别的差距。”2018年度中,1978年后出生的顶端前5名艺术家中有三位是女性,随着这种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市场转型,作为艺术市场的一级代理-画廊-在甄选代理艺术家的性别天平砝码亦有所变。今春到巴塞尔的展场中走一走,便会发现,愈来愈多的女性艺术家身影正摇曳在那些国际一线大画廊的明亮展厅中。
从展会到画廊女艺术家势扬
定位于香港的巴塞尔,是国际一线画廊耕耘亚洲市场的策略观测场,国际视野中的亚洲市场脉动,在一间间画廊的展览线索中可清楚感受。今年,豪瑟沃斯(Hauser & Wirth)画廊在巴塞尔的展示区打造强大的女性艺术家展群,当中包括:路易斯.布尔乔亚、丽塔.雅克曼、珍妮.霍尔泽、玛利亚.拉斯尼格。同样客居在港的美国画廊佩斯(Pace),除为巴塞尔呈现30位艺术家展览阵群之外,亦在“策展角落”展示美国艺术家玛丽.阔思《黑土》系列中的三件作品,这三件作品均是艺术家1978年开始黑土系列的最原初之作,画廊亚洲区总监兼画廊合伙人冷林告诉记者,今次画廊为亚洲区巴塞尔带来的所有艺术家中,三分之一是女性艺术家,当中除欧洲美洲女性艺术家诸位,亦选取来自韩国的女画家尹秀珍。若以“女性”艺术家为分类角度,他坦言,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女性”名单比重的确有所增加。昔日“出自女人之手的艺术品”的嘲讽之语在市场重看的视野中逐渐融解,而“女艺术家的作品”,因日益成长的市场利润而走进国际平台的一线画廊,走访诸间巴塞尔国际画廊,负责人亦多表示相信“女性艺术,这是大画廊的代理新趋势,不仅一级市场在做,拍卖公司可都在尝试耕耘这一区块。”
占据巴塞尔“黄金展位”-展会入口处的“美国籍”卓纳画廊(David Zwirner),今次亦着重展出美国女性艺术家卡罗尔.波维的四件全新雕塑作品,创始人大卫.卓纳直指在今年参会的策略部署中,女性艺术家的作品被扩大化呈现,并占据展位作品总数的三分之一,“相较往年,这是比较明显幅度的增加,我们想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具有开创性的女性艺术。”在艺博会之外的画廊恒常经营中,女性艺术家的代理数量在卓纳画廊所有代理中亦占据三分之一,而2018年该画廊项目数据统计更显示,仅仅在过去的一年,画廊新增加代理的女性艺术家就有四位之多,同时位于纽约、伦敦、香港三大城市的卓纳空间,女性艺术家个人展览项目数量达到画廊展览总数的近一半比例。卓纳空间负责人指出,女性画家的代理,是国际一级画廊争抢耕耘的“市场新空间”,“不仅我们,一些和我们同级的画廊也在发掘不同地区的女性艺术家。”例如同样是国际性的一级代理画廊白立方(White Cube),亦在今年4月为中国女性艺术家周力于伦敦空间举办个人展览。创建于英国的白立方,一向精于市场拓展之道,现正代理14位女性艺术家,占据画廊代理艺术家总人数的28%,“这个比例和我们的代理比例相似,在同级规模的画廊中算是比较高的。”
在巴塞尔这场“集中火力”的近距交兵之后,卓纳画廊还计划于今年11月在香港的画廊空间,为女艺术家卡罗尔.波维举办其于亚洲的首场个展。卓纳之举,是近两年一级市场对待“女性艺术家”的态度写照,对女性艺术家的观看视线,从艺博会辐射至长线操作的香港一级代理市场,大大小小的画廊,就是往日备受冷遇的女性艺术家们的“新经纪人”,成为她们与“新价格”的最关键熔接点。
早在巴塞尔开幕之前,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已举办“窗外、窗内-女性艺术家联展”,邀请五位本地女艺术家曹帼婷、关蓉而、巫丽诗、李婉说、周颂闻和日本女艺术家山际景子联合展出,内容主要围绕艺术家对自身、人类以及自然之间的关系作出回应,作品展现想像及现实空间的对碰。之后巴塞尔同期之时,佩斯画廊在其位于中环的画廊空间内,为大众呈上女艺术家玛丽.阔思于亚洲的首次个展。与之同天开幕的,亦有白石画廊为日本艺术家小松美羽(Miwa Komatsu)举办的个展“小松美羽:神兽”,这是被誉为“神隐少女”的小松美羽,继去年在香港举行展览后再度来港的重要展览。至此,“女性”的艺术,在香港这一艺术枢纽之地被不断深入地诠释再诠释。
难以打破的性别玻璃天花板
然而,就今年3月初发布的《2019年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环球艺术市场报告》来看,在全球3,050家接受统计调查的画廊之中,有10%完全没有代理女性艺术家,而代理女性艺术家人数超过男性的画廊,只占据8%的比例。价值Artprice的拍卖数据统计,2018年全球纯艺术类作品拍卖百强榜中仅有一件女性艺术家的作品:琼.米歇尔作品《蓝莓》(1969年),而迄今全球单件作品拍卖过人民币亿元的女性艺术家作品仅有两件,其中乔治亚.欧姬芙创作于1932年的《曼陀罗/白花1号》,以4400万美金拍出,另外一件,则是以幽森诡谲创作风格铸成的路易丝.布尔乔亚1997年雕塑作品《蜘蛛》。
可见,以画廊为代表的一级市场中,大部分画廊仍以男性艺术家经营为主,再者,拍卖公司主导的二级市场的顶端价格创造,仍是由男性艺术家的作品主导之。
Pace画廊负责人解释,女性艺术家在学术定位与市场两条脉络上,都处在逐渐探索和重新发现的过程中,不过一直以来人们的艺术视野中一直缺少女性艺术家,即使是现在,他指出,若将目光从一级市场的视线中移开,就女性艺术家在一级、二级市场共同构建的艺术市场领域来看,因性别而产生的价格区隔仍在。“不过,现时女性艺术在市场显见度的逐渐攀升,是女权运动发展所导致的『艺术史重新书写』,或者可以说是一个重新『纠错』的过程。”
打破女性“身份障碍”
走访今年巴塞尔现场,针对“艺术市场性别失衡”问题采访现场女性艺术工作者,所获答案大多以结构性方向诠释。比如一位喻姓女性艺术评论人认为,近些年对于“女性艺术家”的再讨论,本质是对女性议题的重拾,让人直面诸多女性生存和发展的困境,“女性艺术家在过去获得的展览机会和市场关注,长期以来低于男性艺术家,首先历史的原因,艺术圈的权利系统长期被男性拥有,女性的发展机会自然会受到挤压,其次则是女性在面对职业压力的时候,能够用一生坚持下来的艺术家并不是很多。”国际画廊白立方亚洲区总监周晓雯则认为相较男性,女性艺术家要从不同的社会角色中挣脱,从而完成对艺术创作的追求,开创出自己的创作之路,是更加困难之事。同场受访的诸位女性艺术工作者认为,当女性艺术家以性别身份去参与艺术话语权的竞争时,需要以更大的“创作性”和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去换取市场的关切与学术分析的关注,其实,这整个过程都是女性在“女性社会身份”的时代命题下去谋求“自我突破”的过程。
反观学术教育领域,2015年上任的泰特现代美术馆首位女馆长弗朗西斯.莫里斯一直支持女性艺术,在还未就任前,就已策划了三场重量级女性艺术家的回顾展:路易斯.布尔乔亚、草间弥生和艾格尼丝.马丁。甫上任,她即决定将增建的“开辟室”一半展厅用于女艺术家的展览,这绝对是颇具影响力的举动。
莫里斯指出,美术馆的馆藏与展出决策不应受市场标价的任何影响。“我们真的必须停止以『如何在艺术市场捞金最多』为根据来推动艺术品的创造了。”她指出,泰特从来不是仅仅想要建立一个基于消费和私人品味的收藏展示,“我们更感兴趣的是那些对公众而言具有杰出性、感染力和吸引力的作品。而也许比我们想像中更多的是,这类艺术作品大多是由女性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