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府山,是南京城北下关区和栖霞区境内的山脉,东西走向,长约六公里。山北坡面长江而峙,自古即南京的北门户。这道天然屏障的故事先秦就有记载。明朝这里成为皇家的狩猎场,皇亲贵戚在这里弯弓搭箭,好不热闹。金陵诸景中幕府占了六景之多,所以,风雨千年幕府山就没有断过文人骚客。
20世纪初,在海拔205米的幕府山主峰,发现蕴藏着白云石矿和石灰石矿,它们分别是炼钢和造水泥的好原料。1950年,南京白云石矿建矿,这座主峰成了主要的开采矿区。鼎盛时期,白云石矿开采面积1.6平方公里,年开采量400万吨。1950年至1998年,人们在这里挖掉了10多亿吨石头,海拔205米的幕府山主峰只剩70米,白云石矿则留下一个深陷的大坑。古时著名的“幕府登高”奇景,早就一去不返了。
和“幕府登高”同时消失的,还有全山的秀丽景致。千年之前,幕府山的西南麓就是六朝古都的重镇“白石垒”—— 又称“白下城”。南京有“白下”之名,就源于幕府山。而南京最为人所知的别称“金陵”,也源于幕府山下的“金陵岗”。更让人很难想象的是,现在岩石裸露、遍地荒败的幕府山,竟是当年李白写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地方。
原本宁静苍翠的幕府山,在解放后逐渐变成了南京的重工业区。(矿产、汽车、化工、机械、造船……)从那以后的四十八年里,这个地区就是在此起彼伏的隆隆炮声和轰鸣作响的机器声中度过的,其间还不时地伴随着刺鼻的化学气味和漫天飞扬的粉尘。一直到九十年代后期,才又重新恢复了这儿的平静。大量的工厂在新的城市规划中被陆续搬迁到别处。人们在试图慢慢得恢复山上的植被,这个过程无比艰辛且收效甚微。最近听说,在折腾了这一大圈后,又要重新再现古时的那些名胜了。据说,这里还将建度假村、游乐场和地质公园。
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2006年10月中旬,一家做房地产营销的公司找到艺术家吴翦、于小雨和赵勤,(也是因为青年艺术家刘国兴的女友在这家公司工作)说他们在城北的幕府山接下了一个即将迁走的汽车制造厂,并打算把那里改造成为一个集文化创意和绿色工业为一体的智慧产业园区。艺术家们对他们所说的那些宏伟蓝图不感兴趣,世界上像这样大而空的事也听的太多了,但却对那个遗存的工厂是听者有心,于是艺术家们便当即就在那家公司的一个老总的带领下一路往那个工厂奔去。
在南京市区七拐八拐经中央门前行到了五塘广场,右拐上幕府东路然后很快就到了厂区,只见厂门上的大牌子还没拆掉,上写着“南京长安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厂子所在的这个地方叫“窑上村”,四周的环境非常破败简陋,是一个典型的城市死角,外地打工者、城市贫民、拾荒者们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把这里搞成了他们的聚居区,这里麻雀虽小,却是五脏具全。烟酒店、小饭馆、台球桌、便民超市……一切都自得其乐。那些贫民窟式的建筑则带着浓烈的七十年代的味道,和刚才路过的市区其它的地方相比,完全是另一个天地。
这家工厂的大部分已迁往郊县,艺术家来的时候,厂方正和接手的公司进行着交割,许多大型车辆还在不停得往厂外搬运着设备和各种物资。眼前的厂子里到处都是电焊闪出的火花和忙碌的工人们。艺术家们在那家房产营销公司老总的带领下转遍了整个厂区,对它大概有了些了解。它占地十二万平米左右,建筑面积约七万平米。整个工厂背靠幕府山,处在南坡的山角下,北高南低缓缓得通向热闹的市区。在秋日的阳光照射下,尽管此时的脚下油污满地,到处又都是从机器上切割下来的破铜烂铁,却显出格外的稳重而寂静。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经过和那家公司的几番拉锯式谈判,艺术家们于2006年12月敲下了租房协议。这里的房租价格和南京其他同类地区的库房租赁的价格差不多,每平米每月十二圆,这个价格一直延续至今。赵勤、于小雨、吴翦、刘国兴等五人成为首批来到幕府山下的新山民,签完合同,他们就在新工作室里搞了一场圣诞聚会,朋友们的到来,为空荡荡的空间聚了不少人气,也算正式向大家宣告幕府山下新的工作室开张了。
2007年3月后,南京的许多艺术家朋友开始了幕府山的圈地运动,毛焰在原来房子的基础上又加盖了一大间带天光的工作室,黄峻、靳卫红两口子因为来的比较晚,已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就干脆在一个只有些基础的棚子上重起了一间大房子。艺术家刘国夫把“青和当代美术馆”选在了一座大厂房里,半年后,把它弄成了到目前为止江苏最大的民营当代美术馆。潘登、陆笑毅、陆斌、吴小云、吕涛、胡正东、卞松、张放、张立明、孔进、龚程、李木、闫栋、成勇、王承东、王昭明、王东春、吴翦、刘波、刘国兴、孙俊、邱军、宋乃江、朱江龙、葛振、高波、朱存伟、朱智伟、窦荣军、罗凡、高雷、谢红军、倪超球、陈霄……前后有四十余位艺术家入了幕府山的伙儿,老、中、青三代,济济一堂。另外,艺术家们的老朋友陈建平女士和禾子女士也参与到了这股热闹里。
在眼下的幕府山艺术区的艺术家中,除了几个身份自由的职业艺术家外,大部分人的身份都是在大学里当老师,也有江苏美术馆的专职画家以及出版社里的编辑。这里的艺术家绝大多数都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也有几位来自中央美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和其他的几座艺术院校的。以架上绘画为创作手段的艺术家在幕府山下人数众多,摄影、雕塑、版画、陶瓷以及几位以音乐发声、行为表演为表现形式的艺术家丰富了这里的生态。艺术家们的创作材料大多从位于南京艺术学院后门的众多画材店中购得。画框则由数家专业的木器厂提供。近年来南京的美术馆、专业画廊及私人收藏发展地比较迅速,在幕府山的艺术家们均在不同程度上与他们合作过。
幕府山变成了“水泊梁山”,只不过没有人是被逼上山来的。大家经常串门聊天、聚众喝酒,一时间变得越来越热闹。艺术家孙俊的生日聚会、每年的圣诞晚会和众多的不同规模的聚会,令人深思的纪录片展映、热闹的音乐会、大汗淋漓的篮球、乒乓球和足球比赛。“青和”的开幕展以及之后的系列展览又将这“聚义厅”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入夜,烤全羊的浓烈香味、无数东倒西歪的酒瓶再加上仍在欢乐闹腾的人们,在墙外黑黝黝的幕府山主峰之下真是别有洞天!艺术家和朋友们狂欢,使那些闲置了多年的老厂房开始现出了不少的生机。那些晚上,这里就是南京的根据地,就是艺术家们的解放区。
至于今后如何,又有谁能知晓?看看那几个喝趴下倒在路上的哥们儿,其实只要今宵有酒,有谁还烦得了明天?暗黄的路灯下,不知是谁在狂喊大叫,我知道那哥们儿今晚一定很舒服,说不定还正在哪个墙角随地小着便呢。
因多年的疯狂开采,幕府山主峰的南坡给炸药整个削掉了,变成了一座裸露着乳白色岩石的陡峭悬崖,它在四周茂密的植被包围下仍显得突兀孤单。每天当你走进园区的大门,自觉不自觉的都能看到这座奇特的山崖。因为它就对着这条厂区内的大路,而且绝对是顶在你的正前方,你越往前走它就会变得越大,让你根本无法回避。某种程度上,这道你无法躲避的天然屏障成了幕府山艺术家聚居区的标志性形象。
还有就是在厂区大门口,那左右两个门墩上的三面红旗雕塑,它既是中国那个特殊时代的象征也是某种意义上南京的形象代言人(因它仿制了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上那著名的三面红旗)。大红色的旗子配以金黄色的穗儿迎风飘扬,弹指一挥间,当年神圣的革命图腾变成了如今幕府山下艺术区的绝好标示。
2009-8-15
【编辑:大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