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天才青年艺术家艾·纽曼·米斯尼亚迪创作的怪异油画、旅法华裔画家赵无极的抽象画,以及一座价值1100万美元的中国古代帝王宝座——这些艺术品均属于香港的“战利品”,属于新加坡与中国香港之间一场“艺术战”的一部分,它们都在近几个月在香港亮相,并且刷新了拍卖纪录。
长期以来,香港和新加坡在贸易和金融领域一直是老对手,如今它们正争夺亚洲地区艺术中心的地位,这也是加冕亚洲顶级城市战略的一环。作为世界第三大艺术品拍卖市场,香港加快了步伐,斥资近30亿美元上马“西九龙文化区”大规模开发项目,一些人认为此举将最终使香港一举夺冠。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研究全球竞争力和城市开发的理查德·佛罗里达说,这两座城市都认识到,“要建设一个具有超级竞争力、超级创新力的社会”,“吸引世界上最优秀、最聪明的”各行各业专业人才,为此,他们需要一个世界一流的艺术和文化环境。“像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一样如此充满活力,甚至在经济危机时期也是如此,让世界上任何人都想到那里工作,这些正是香港和新加坡正努力达到的目标。”弗洛里达先生补充说,眼下香港“略胜一筹”。
战争的另一边是总人口约500万的岛国新加坡。上世纪80年代中,陷入衰退的新加坡以羡慕的目光注视着香港累积文化财富,于是相信本国可以做得更好。1989年,新加坡政府报告盛赞“文化和艺术的重要性”,认为其不仅能建设国家和为旅游业和娱乐业增加收入,而且也“能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
10年后,新加坡发起了其雄心勃勃的“文艺复兴城市”计划的第一阶段,该计划的目标是打造一个“与众不同的全球文化和艺术城市”。新加坡为此投入逾10亿美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兴建若干博物馆和一个集剧院、工作室和音乐厅为一体的艺术中心,并且以多样性和地区风味来装点艺术制作。
但新加坡迄今缺少一个关键因素:一个庞大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一些较小的拍卖行落户新加坡,但大拍卖行如佳士得和苏富比,均把其东南亚艺术拍卖转往香港。总部位于香港的地区文化智库——亚洲艺术档案馆执行董事徐文B说:“香港是金融城市,所以人们懂钱,但不总是懂艺术。人们从投资角度关注价格,所以对艺术产生兴趣。”
2007年,香港成为纽约和伦敦之后世界第三大拍卖市场,部分原因在于香港发展背靠中国内地经济,同时一大批资金雄厚的内地收藏家也已崛起。这使香港成为全球艺术买卖的一个重要角色。新加坡当代艺术馆前馆长陈维德认为,香港还有另外一个优势,即更活跃的当地艺术氛围。陈先生说,“新加坡太按部就班了”,从长远看来,这会导致失去一些“自然生长的东西”。
与此同时,批评者说,香港若想不输新加坡,需要进一步推进建设其艺术中心的雄心。而且,香港有必要抵御来自上海和北京的更长远的“威胁”,这两个城市都有发展迅速的国际艺术氛围。
【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