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应对“微利时代”,“来雨” 更须“绸缪”

来源:画廊 文: 李若晴 作者:- 2010-02-03

       虽然前些年“泡沫论”已经不绝于耳,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从暴利期到微利期的时间如此之短,还是令不少业界人士跌破眼镜。其实“微利时代”并不是什么特殊岁月,相反,“微利”恰恰是经济生活的本来面目。经营者的一致合力,虽然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将价格推至最高,但随着生产成本下降,边际收益也会随之下滑直至趋于合理价位,这就是经济生活中一个貌似悖论的常识,也是刚刚去世的美国经济学泰斗萨缪尔森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学》中告诉我们的一个浅显原理。

 


      前些年的艺术市场确实已偏离了正常的轨道而近乎歇斯底里了,我们不妨和晚明的情况作些比较——之所以拿晚明作比较,因为许多历史学家都敏锐地指出,晚明社会和我们这个转型期的时代极为相似,它也是从一个封闭自足的乡村社会转变为一个繁荣开放(尽管道德随之堕落)的城市商业社会的时代。詹景凤《詹氏小辨》一书中为我们留下一段珍贵的当时画价的资料,他说:“吾族世蓄古书画,往时吾新安所尚,画则宋马、夏、孙、刘、郭熙、范宽,元颜秋月、赵子昂,国朝戴进、吴伟、吕纪、林良、边景昭、陶孟学、夏仲昭、汪肇、程达,每一轴价重至二十余金而不吝也。而不言王叔明、倪元镇,间及沈启南,价亦不能满二三金。”一两白银在晚明的购买力,折合今天人民币不到500元,换言之,当时第一流画家的艺术品,价格不过是一两千元左右,最高的也不超过一万元!一个小康之家负担起来绰绰有余。那时还没有“画廓”这一说法,只有常年累月奔走在全国各大城镇之间的“画贾”,其利润甚薄,不靠销售赝品贴补简直无法生存下去。所以,以古衡今,同样是“三年不发市,一发抵三年”,没有道理过去的画贾只能解决温饱,而今天的画廊非得赚取暴利不可。事实上,一家企业能在暴利过后的萧条期平稳进入“微利时代”,就已经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了。

 


     “微利时代”不请自来,经历了二十年热火朝天、习惯于机会驱动、粗放经营的中国画廊业,能适应这种“正常生活”吗?很不幸,自从中国画廊业走过暴利时代进入微利时代,死亡率就节节上升,一家又一家曾经辉煌的画廊倒在微利竞争的路上,北京798艺术区曾一度萧条。上海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该地画廊也是成批倒下。金融危机造成艺术品市场需求不振,只是这些画廊倒闭的表面原因,深层的原因是急功近利、定位不清、操作失范等。正如上海书画研究院院长江宏所指出的,画廊业是文化产业,需要一个较长的培育期,但现在不少画廊根本不愿花钱推广艺术家,只想作品转手,立马来钱。市场疯狂时,偶尔能撞大运,但市场一旦低迷便只能关铺走人。北京、上海的情况大抵是最能说明中国画廊业的一个缩影吧。总之,过去几年只要投资艺术市场就能赚钱,越是市场份额的垄断者,越是能赚最多的钱。而今天艺术市场地图上无利润区的版块却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在这些令我们不安的现象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原因:我们的经营模式出了问题。

 


      一家企业或者一个产业,从高利润阶段步入平均利润阶段,再进入微利阶段,这本是一个基本规律。然而令人无比郁闷的是,中国画廊业刚刚起步,还只是尝到一点甜头,就要被断奶,就要面对微利阶段。这就好比一锅饭煮到一半,原本指望美美饱餐一顿,不料忽然熄了火,只能硬生生端上饭桌。不过夹生饭也是饭,不吃还不行,不吃就只有挨饿的份,而要消化好这一顿夹生饭,没有好牙齿、好肠胃是不行的。因此,微利阶段如何生存和成长,既是“基业长青”的关键,又是今天众多画廊正在化解的问题。利牙健胃,并非易事,从“暴利”到“微利”,经营者急需转变营销策略以应对市场环境变化。最近我们对北京几家在微利时代成长较快的画廊进行了走访。他们的心得和经验是值得其他画廊从业者借鉴的,相信也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如何开辟新的经营模式。

 


一、以作品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已经过时,发掘新的客户需求,从而实现需求创新,这比单纯买卖作品更为重要。目前国内许多画廊功能单一,只是一个静态、被动的书画买卖场所,从业者大多守株待兔,无所用心。而海外成功的画廊,既是作品的买卖场所,更是推广画家、引导不同艺术品消费群体、提供专业咨询的中介代理机构。画廊经营者应该以其独到的专业眼光,努力挖掘有潜力的画家,使之成为本画廊的签约画家。此外,还须运用各种推介手法,尽心尽力为专属画家服务。只有这样,画廊才能真正建立经营特色,而画家与画廊也才能取得双赢。

 


二、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所带来的变革纷繁而深刻,这次转型不仅涉及市场和企业战略,更重要的是在微利时代企业领导人如何提升把握时机的决策力。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王明贤先生所指出:“这是中国画廊业从泡沫期回归现实的必然选择。目前的艺术品价格,正好是收藏家所能接受的价格,也使社会大众购买艺术品有了可能性。所以,我认为现在正是艺术市场重新启动的良机,中国画廊业千万不要丧失这最后的机会。”要在微利时代获得成功,不同于无须动脑、一觉醒来即可挣得盘满钵满的暴利时代,比拼的是从业者的谋略心智、个人的信念与坚韧。往往“坚持最后五分钟”,是取得一场比赛、一场战役的最关键处。

 


三、过去20年中国画廊业通行的粗放型的商业模式已经到了再也无法持续的地步, 现在对画廊业而言,最大的挑战是没有“容易的钱”好赚了,所以必须以全球视野寻找下一个20年的商业模式和商业价值观。中国的许多画廊较之国际标准,仍有很大距离,充其量只是寄卖艺术品的画店。许多画廊经营不善,开开停停,易手频繁,如同走马灯一般。上海首届艺博会创办于1993年,16年过去,至今仍然坚持参加的画廊已不多见,而能在上海艺术市场树起品牌的,更是屈指可数。据统计,上海画廊的平均“寿命”只有两三年,有的甚至不超过几个月,而在欧美、日本,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画廊并不罕见。所以,从这一刻起,或许我们应该改变以往的短视做法,树立起打造百年老店的意识,惟有这样,才能在下一个盈利周期获取最大收益。

 


       美国经济预测机构环球通视公司最近公布了2010年十大经济预测,认为以亚洲为首的新兴市场不仅经济增长速度超过欧美发达国家,而且还将引领全球经济复苏(《参考消息》2009年12月12日版)。对于中国画廊业而言,这是一条利好消息。另外,从2009年下半年世界范围内的拍卖会来看,艺术品市场已经出现某些复苏的迹象。不过,目前说世界经济全面复苏还言之过早。不久前迪拜神话忽然破灭,令不少人惊诧不已。单凭金钱和石油在中东沙漠之上是养不活迪拜之花的,它曾经拥有的妖艳,只能反衬出人们的短视和疯狂,而这也再次证明了经济复苏的曲折与迂回。我们对于微利时代的到来,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有充分的应对方法。过去老人家常说“未雨绸缪”,不过这回雨水既然已经来了,而以前又未曾修缮好门窗,那就更须“绸缪”了。无所作为,坐看雨至,最终只能被市场淘汰。如果这时还沉浸在过去日进斗金的美妙回忆之中而不能自拔,那就真的有点像阿娇小姐所说的“很傻很天真”了。

 

 

【编辑:张辉】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