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范迪安 韦尔申
开幕式:2010年5月8日16:05
展览日期:2010年5月8日——2010年5月16日
展览地点: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辽宁省沈阳市)
以“天水无居•五洲同源”为主题的诗迪作品展“天水无居•五洲同源”诗迪作品选(一、二)首发将于2010年5月8日在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辽宁省沈阳市)举办,艺术家诗迪的99件作品将正式对公众开放,展览由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鲁迅美术学院院长韦尔申联合策划。
正如策展人范迪安馆长所言,在过去的十多年中,诗迪以勤奋的精神创作了众多优秀的作品,在中国艺术界引人注目。“更为重要的是,她的艺术体现了一位艺术家独特的个性和用艺术关怀公益事业的情怀。”
“纯粹的绘画”呈现别样的“天水无居”
作为第一个在国内获得美国宝石学院研究宝石学家文凭与珠宝学家文凭的中国人,诗迪现在的身份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和中国珠宝协会理事。
诗迪曾在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中国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馆等地举办“天水无居·诗迪作品个展”,作品曾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二届北京国际双年展”、“第七届全国水彩、水粉画作品展”、“中国百年水彩画展”等联展及其画册。这些作品全面展现了诗迪不同凡响的绘画能力和鲜明的艺术家立场,同时也为她带来了大范围的赞誉。
“她的作品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及多家国际艺术文化机构收藏,且多次被选作国礼赠送给友好国家及人士,如法国总统府、法国总理府、法国参议院、美国、意大利、比利时等。”策展人范迪安馆长介绍说,诗迪已出版《天水无居·诗迪作品选》画册数本、《天水无居系列·诗迪作品选》邮集数册,5月8日,由范迪安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天水无居•五洲同源”诗迪作品选(第一册、第二册)将全球发行。
更为引人瞩目的是,2010年5月,诗迪作品《天水无居·五洲同源》系列作品,作为唯一的一组艺术作品,入选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中国红顶楼序厅。不容置疑,诗迪为此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和精力,她的认真和执著开始被更多的人熟悉和认可。《天水无居·五洲同源》系列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第一个冬季的雪水画出了一片玫瑰色的世界。用2009年阿尔卑斯山初冬的雪水画出了一片蔚蓝色的天地。用上海2010年除夕夜的雪水画出了一条橙黄色的江河。“我在所有这些不同的雪水中伴入了五大洲不同的宝石微晶,金生水,水生万物,这些雪水和宝石微晶创造了一个美好和谐的空间,来共同迎接上海世博会的璀璨缤纷。”诗迪说。
此次展览《天水无居•五洲同源》正是继中国美术馆“天水无居”诗迪绘画展后五年来创作经验的一次总结,作品完整呈现了艺术家的心路历程。展览布局通过诗迪的精心构造,在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以现代艺术的理念和形式,显现着这位女艺术家追寻梦想的足迹。
“纯粹的绘画”是策展人范迪安先生对诗迪作品的评价。在他看来,绘画本来就是一种源自心灵的感动,这种感动支配了形象的生成,使得画面上的色彩、线条、肌理、结构、空间相互共鸣——与画家的心灵共鸣,继而与观者的心灵共鸣。于是,“纯粹的绘画”是一种被中国先哲概括了的被称之为“天人合一”的绘画:“画家包容了这个世界,而这个世界也包容了画家。”
画家的热情和理性反映在其个性化的绘画语言中,在诗迪笔下,传递出了宇宙间的和谐的、美好的、没有污染的气息——她不是去画自己的所见,而是用心去承接自身流动的意象。“她从来都不想画象什么,却总想让画活起来,就象水中的天空和群峰;就象湖面上滑动的落霞;就象日出前如缕如烟的薄雾;就象南山晚钟在峰峦上的鸣响……”中国美术学院许江院长认为,诗迪如一眼清水,天真烂漫,从无拘束,从无羁绊。正所谓——天水无居。
“把诗迪的绘画称为纯粹的绘画,或有可能提示进入她的绘画“世界”的路径,也为我们从常规视角欣赏她的艺术和避开常规作对话式的体察提供了可能。面对她的作品,我们面对的是一份活泼的天性。实际上,许江先生为她的展览题写的“天水无居”四字,也正暗含了这种意味与意思。”范迪安说。
艺术家体悟:让绘画化入生命,一道生长
“每天清晨,有一种似笛、似钟的声音总是飘荡在四周,吹醒了沉睡中的我,一幕幕依稀仿佛的景象,常常使我忘了换睡衣就跑进工作室,去追捕它们……”说起绘画的初衷,诗迪介绍说,她并没有艺术学院正规的学习经历,而是跟随几位老师多年,从这些名师们那里,她学会了一种观看的眼光,这种眼光就是如何自信地看自己,如何捕捉在绘画中自然流露的一切。
对于诗迪的从艺之路,中国美术馆研究院徐虹直言:“我为诗迪的创造勇气感到惊奇,因为要拿起笔将一种通过自己眼睛和心灵获取的景象,用一种非常规的绘画语言来描述,确实要有些勇气。她虽然没有在学院里接受系统的绘画训练,但是有理解她艺术气质和趣味的老师指点,自己的努力加上老师的点拨,竟然就画出了这一大批画。”她认为,这些作品看来一挥而就,实际上却费时费力,画面的精致与她对每一部分和每一过程的把握有关,与她对材质的理解、研究和得心应手的运用有关。画面中的肌理表现非常含蓄,与一般当代抽象画强调肌理制作距离很远……“画家很清楚她画面的要求,她追求的是晶莹剔透而又丰富多变的画面效果。”
他的诸多名师之一、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告诉记者一个故事——在潘院长的教导下,诗迪竟然在很短的时间内画了一大叠作品,斑斓浓郁、洋洋洒洒。潘说:“你怎么画得那么快?”诗迪不好意思地嚷着说:“乱画的嘛!我就是画着玩,给自己看。”在潘公凯院长看来,诗迪真画得不错,满纸大笔挥洒,水与色随即流淌碰撞、变化出梦幻般的青春诗意……几十幅看下来,都显得自然大气,没有一点做作,猛一看就像大师作品。老师对着学生说了这样一段话:“现在这世道,一不小心就掉下一个天才,以后我们这些专业美术工作者靠什么挣饭吃呢?”
潘公凯院长告诉记者,诗迪就是这样一个人,她画画随意任性,做人也任性、随意。画得开心、活得也开心——而这,正是艺术最原本的意义。
诗迪的绘画成就于她喜爱的宝石世界。她曾在美国珠宝学院受过严格的训练。如何确立品位,寻找美感,在她那里驾轻就熟。她的创作实际上是在解读和记述她内心中那些宝石之象。“诗迪把她和宝石对话中得到的感觉,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宣泄在这幅幅画面中。她将对宝石的美意,以及纯真明朗的感情流淌在这些色彩中,有绚丽,有沉思。”文化部艺术司评论家安远远看了诗迪的作品后分析说,“在这片天地里,她只是无拘无束表达她的感受,像一个生长在宝石中的小精灵,不分晨暮,自由自在的穿越时光,不拘形,不逐名,却留着四季的芬芳。”
诗迪自己则说:“我热爱绘画,绘画给我快乐。在那里没有清规,没有束缚。在一张张画面上留下的是象阳光和晨风一样流变的自己,我仿佛在追赶我自己。我所熟悉的是宝石的世界。在宝石的自由世界中,透射着万物生长的本象。领着我去与宇宙对话。”
诗迪的创作成于她的天性。作为艺术家和宝石学家,她不善掩饰,随性而发,随感而现。在笔、彩、纸和性情之间,挥洒涂抹,淋漓尽致,进出自如,独享其乐。她的性格中的执着,也使其作画过程究其极而不及其余。“画如其人”的评语,用于她的身上是再合适不过。哲学教授翟振明认为,“她的天真和质朴能促使你看到你一直隐瞒着自己的东西,作品的笔触和纹理所表现出的无拘无束的酣畅自由则可为你精神世界的阴影地带注入活力。”
《美术》杂志主编尚辉也发现了诗迪的这一特质,他分析诗迪的作品不仅在绘画语言的纯粹性里构成了和现实形象的某些联系,由此形成记忆滤除与重组的意象性,而且这种介于现实的记忆与精神的超越之间的意象,显得如此的淡定、沉静、绚丽、奇幻和神秘。“她是在绘画语言的纯粹性中寻觅并表达着现实的语境,由此而透现出的诗的意蕴与意象都被赋予了女性特有的温婉和中国文化的质感。”
生活中的诗迪喜欢辩论和追问,喜欢观摩中国古画,揣摩作者当时的心境、思想,领略古画中的生命情调和精神。但令人称奇的是,诗迪看黃公望的画,会有升腾飘浮之感;看董其昌的字,似乎被一股力推动,游走在他的橫、竖、点、捺、撇、勾之间;看吴昌碩的花卉画,似乎又看到吴家花园里的花瓣飘落在画面上长生着;看黃宾虹画,“感到有股强烈的气向我冲撞来,我就象是被重拳击中,很疼,在饱受着一顿‘拳头’后,我被打晕了,吃不下饭,病倒了。”这时,只能再次让这些拳出手,如此在潘天寿的画石上,才会慢慢地好起来……她读画,不仅用心体会,更用“气”感应,她似乎进入了古人修练的“气场”,与先哲们能够相互感应而达到精神的贯通……
而对于绘画的过程,诗迪则认为这是一种纯“视觉”的过程。如果“思”代表理性,“视觉”代表感性的话,那么,她的绘画是纯感性的,这种纯感性在创作中演变为一种慢慢的“品”。“就象我在品着每一颗宝石一样,尽管它在几万亿年前就开始生长,但此刻,正化入我的生命,我与它一道生长………”
明星批评家集体发声——不同面向的诗迪印象
诗迪多年的努力也得到了业界知名批评家们的普遍关注。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艺术评论家水天中认为,诗迪的绘画创作是在没有外界干涉、过问、要求和催迫的自我行为,她画画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只为自己的心境负责。“正由于这样,她的作品才能如此澄明清澈,如此静谧典雅,如此从容而精致。这是一个没有人的活动造成的污染,没有人在自然面前表现自不量力地狂妄的天地。”
而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则明确表示,为她在艺术上所表现出来的良好天赋而感动。“在她极为自由的绘画风格中,透露出她对自然生命的热爱与敏感。她笔下的形象充满了活力,传递出大自然生命活跃的生机与气息。她的作品所具有的抽象绘画形式特别是宛如天然般透明的色彩,表达了她单纯的心灵和丰富的想象,在那里,光与色交织成一种理想和浪漫的世界。”
“精神的戏游”是中国艺术研究所、美术研究员、艺术评论家郎少君对诗迪作品的精准评价。在他看来,“诗迪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第一是天分,是她作画具有一种心手无碍、自在圆通的特质和能力。第二是研究与观看宝石的独特感受,这感受如何开启了她作画的灵性,或许还是个迷,但二者发生了一种互动互生的关系,是可以确信的。第三是非功利动机:作画是她的余事,源于她在特定情境中的生命需要,是她的一种精神戏游,戏游的过程远比结果重要,这个过程没有任何功利性杂念的干扰,是“解衣盘礴”——全身心投入、明澈纯净、真正自由的。”
艺术评论家殷双喜博士认为诗迪的作品表现了艺术家倾听自然的心境表达。如果说宝石是大自然的精髓,诗迪的画则是她的灵魂的结晶。“她于半睡半醒之间在画面上游走,在梦幻与真实之间穿行于绮丽的色彩世界,恍兮惚兮,其中有象,借用“庄生梦蝶”的典故,她将自己的灵魂与绘画融为一体。诗迪画中的色彩意象,似乎来自偶然性的眷顾,具有不可重复之美,但她长期在世界各国旅行所获得的四季风景的体悟以及对宝石这一自然之灵的精微观察,使她有可能一窥大自然的天机妙化。诗迪画中的色彩意象,是东方女性对于生命的礼赞,更是人类对于自然的崇敬。”
批评家贾方舟分析,诗迪是从长期对宝石的研究和鉴赏中领略到一种天然之美,宝石的晶莹剔透、色彩的纯粹与明丽,以及它们在不同光线下所产生的奇妙变化,在她的心底积淀起一层层奇幻的审美意象。“诗迪的画最为可贵的就是它让我们看到了画家的心灵与自然的相通。那种毫无功利目的的自由创造,使她轻而易举地进入一种纯然的艺术境界。凭着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凭着自己良好的艺术天性,她很快找到一种对应于自己的心灵、也对应于自然的话语方式,很快能够自如地表达“我”的心境和自然的意境。”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院王镛先生以“唯美的诗魂”为题,对诗迪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诗迪的抽象表现绘画也基本上符合唯美主义的理想,她的作品兼有我们中国评论家常说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脱去了具象的外衣,袒露出唯美的诗魂。”
在她的作品中,批评家陶咏白读到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朦胧而多义。“其中似乎既有层峦叠翠的壮丽,也有群山积雪的明净;有怒涛汹涌的磅礴,也有山溪清流的委宛;有狂风骤雨的激越,也有碧波荡漾的宁静;有万马奔驰的豪迈,也有碧空片云的高远;有吞吐大漠的苍莽,也有孤峰峭壁的峻抜……”
面对业内专家的盛誉,在记者问到诗迪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艺术家身份时,她说:“还是让作品去说话吧。作为人类最敏感神经的艺术家,某种意义上是观潮人。他必须站在感受力的最前沿,无论是对于自然、生活还是生命、存在,他都必须有所感觉有所表达。就此而言,做艺术家,其实也是一份责任。我想,我也需承担起属于我的责任。”
据悉,5月8日,在展览开幕式后第二天,将举行盛大的研讨会,同时配合展览发行画册“天水无居•五洲同源”诗迪作品选(第一册、第二册)。而从五月初开始,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中国红顶楼序厅中,来自世界各国的观众也可以看到诗迪的精彩作品,和中国的公众分享这一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盛宴。
【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