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艺术中心经理李宜霖
被采访人:李宜霖(亚洲艺术中心负责人)
采访人:耿铭
耿:今年,亚洲艺术中心将会推出哪些重要的展览?在这些展览中,关于年轻艺术家的展览有哪些?
李:今年我们会推出大概6个展览。在6个展览里面,其中有4个是关于年轻艺术家的展览,在5月份当代艺术杂志将在我们的空间举办“五四国际青年艺术节”展览,这个展览期望能挖掘一些国内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并提供他们一个展示平台。 接下来在6月份及12月份我们将分别推出两位台湾的年轻艺术家-潘信华及廖堉安的个展,8月份我们会有张敬立的个展,另外,还有一个目前正在规划的是国内年轻艺术家的群展。
耿:作为画廊的负责人,您在选择年轻艺术家的时候,有什么标准吗?
李:其实我们在选择任何艺术家(不论年纪、资历、区域等)的标准上基本上是相同的。首先,我们注重艺术家的创作概念,特别是他的创作概念和自己母体文化的关联性。第二,我们也相当注重制作上的技术,特别是整件作品的完整度。如果艺术家的作品是较属于精致风格的,这会要求他需要有很高超的制作质量,但如果作品风格是偏向粗犷大气的,那倒不需要做到每个细节都非常的细腻,但不论何种风格,作品的质量一定要很好,艺术之所以永恒就是在于它的独特性,所以应该要能让收藏者永久保存。另外,在艺术家创作的概念、技巧、完整度以外,艺术家的人品也是我们比较注重的。艺术家的作品再好,但如果他的人品有瑕疵,或者他和画廊间不能有好的相互信任及理解,那我们之间可能就无法合作。人品在我们选择艺术家的标准上是我们优先考虑,甚至有时是高于其它选择标准的。
耿:现在,年轻艺术家在亚洲艺术中心的经营策略中,所占的比重大概有多少?您会扩大与年轻艺术家的合作吗?这是基于什么考虑呢?
李:我们现阶段推广的年轻艺术家在整体的比重大概在40%左右。今年我们会继续朝着这个方向作调整。时代环境一直在改变,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生活和思维模式。作为新世纪的艺术家,没有像上几代的艺术家们可能较为关注政治及社会相关等的包袱及经历,他们更多的回归到自我的状态,甚至有些艺术的概念及表达都有相当令人惊奇的创新。
我们与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合作的主要因素,首先是他们当然一定有非常好的创作概念和制作质量。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我们画廊本来就有义务不断地把优秀的艺术家发掘出来并且推广,而新的艺术家其实也比较不会像上几代艺术家有包袱。他们就像一张白纸,处在他们艺术道路的最开端,因此更需要与好的专业画廊来合作! 我们发现在金融海啸后,我们和一些年轻艺术家谈,发现很多人在现阶段总算比较能理解如何和画廊合作,谈到对双方都有利的条件,并且共同创造出一个艺术家、画廊,及收藏家三赢的局面。
耿:现在,70后、80后艺术家经过数年的努力,已经慢慢建立了自己的艺术符号,您认为这种日渐符号化的迹象,对年轻艺术家的创作和市场会产生什么影响?对于画廊经营者来说,这是喜还是忧?
李:不论70后还是80后的艺术家,在创作很多年以后,都会慢慢开始建立自己的风格或是符号。我觉得许多人对符号的理解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图像,大家就认为这就是他的风格。但是我个人会更把符号理解为艺术家的一个探索方向,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如果这个符号受到大家的关注,这表示他的创作风格已经具有一定的肯定及辨识度,这应该是件好事! 但如果他一昧重复一个相同符号,而没有选择继续创新求变的话,也许时间久了,艺术家所建立的符号也许会开始对他自己产生较为负面的影响。
我一直认为艺术家就是要在不断的肯定及否定自己的过程中前进。一位艺术家能不能在肯定自己的同时,未雨绸缪,否定自己,勇于走出创新道路,这是我们相当看重的。
【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