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任何时代,任何文化艺术形式,都逃脱不了当时代的评判标准。
任何时代,任何文化艺术形式,都逃脱不了当时代的评判标准。这是任何哲学、美学大师都无法阻止的事实。而每一个大师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大师之间打仗也屡见不鲜。所以,我们讨论评判标准问题,根本不用借助大师的名声和论断。因为,即便我们,在评判一件当代艺术作品的好坏时,从来都不会背诵的领袖或大师的语录去做判断的,从来就是根据自己的直觉与感受来下结论的。至于这些结论中融合了多少中外大师的智慧,无从考证。有些经验是人类生命的天赋,不用大师,自可做出权威判断。比如阳光温暖、空气清新、视觉亮丽、声音悦耳、红黄蓝绿等,我难道还要大师教我吗?我自己教我就行!所以,在当下讨论当代艺术的评价标准,无须大师出场,就凭我们对阳光与空气的天赋,对颜色与旋律的本能,就基本上能够说个八九不离十了。
2. 艺术没有评判标准是不可能的。
艺术没有评判标准是不可能的。这个标准可能因人而异(文化高低、经验差异)、因社会而异(先进与落后,开放与保守),但是评判标准必须有。因为评判标准是人的天性,人的生存天性中就存在着对事物的评判标准,这个事物自然也包括艺术。人类社会就是在各类评判标准的不断确立和改变中成长的。从取火、熟食到制造工具、研磨饰品,人类艺术也是在对评判标准的不断修饰中发展起来的。
3.标准是动态的
评判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变的,动态的。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艺术评判标准的变化是缓慢的,有可能是千年不变。在彩陶时期,艺术的标准在3000年内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但是到了近代,尤其是现代艺术100年以来,世界艺术发生的变化超过了以往的1万年。这种变化不是因为没有评判标准,而恰巧是因为有了不同的评判标准。任何一个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都伴随着一个标准的出现。因此,标准不是想不想要的问题,而是标准本身就是跟随着艺术一起产生的。因为任何一个画家在创造出新的艺术时,必然有一种新的价值判断和自我评价方法,这种方法有可能是深思熟虑的,也可能是灵感涌现的,也可能是随机偶发的,只要艺术作品一成立,标准就出现了。
4.标准本身就意味着创造
所以,艺术的评判标准,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是一种局限,而标准本身就意味着创造,如何制定有利于创造性艺术出现的评判标准,这是我们思考评判标准的主要思路。
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艺术评判的社会标准、体制标准、政治标准、艺术标准、个人标准、群众标准、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学术标准、学院标准、市场标准、投资标准、投机标准、静态标准、动态标准之间的关系与区别。事实上,艺术的评判标准后面,就站立着这么多“门神”。
我们知道申请发明专利都是有标准的,其中最重要的标准就是你的发明与创造必须是首创的,首创即原创,而且申请专利必须公示,必须有一定时间的公示期,公示期的目的是要防范有人剽窃抄袭别人的科技成果。国家每年都有评科技创新奖,而评奖的过程就是评判标准的确立过程,最后是在严格的评判标准的“限制”下,脱颖而出的科技发明,才能够获得最高奖。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因为有“评判标准”,而使得科技发明受到了限制与打击。
5.关键是标准由谁来制定
当代艺术如果是创造性的艺术,那必须有类似“科技发明奖”的评判标准,来测定这个艺术的真正价值。问题是谁来测定,标准由谁来制定。
众所周知,中国体制内艺术的评判标准从来就没有中断过。无论是中国美协还是地方美协着文化部门举办的画展,都由众多评委评选,而评委的个人标准就成为展览的标准。30年来,中国的当代艺术与体制内艺术水火不容,主要是一开始时,体制内艺术标准将当代艺术拒之门外。最著名的案例是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俞晓夫《我轻轻地敲门》被拒绝,引起了轰动。当年的评委詹建俊回忆:“因为当时我们国家美术的开放度,还比较窄。大家对艺术的要求、看法不同,他所关注艺术的更多的角度,跟当下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受当时的某一些对艺术理解跟要求的局限,他这张画当时觉得它还不够完美,因此没有给他更高的一个获奖。”仅仅过了3年,俞晓夫的另一幅画《一次义演》获得了1987年首届中国油画展的大奖。从拒绝到大奖,对俞晓夫作品的评判标准三年大变身。
然而,对四大金刚张晓刚、方力均、王广义、岳敏君的作品,体制内画展几乎是拒绝了30年,然而,他们的艺术却得到了国际市场评判标准的认可,并且率领着整个中国当代艺术界凭借国际市场的支持与体制内展览分庭抗礼30年,直到2009年他们成为“院士”,才象征地解除了他们的“禁令”。
6.如果没有了“评判标准”
无论是俞晓夫还是四大金刚,对于他们的作品历来都是有评判标准的,无论是3年还是30年或者更长,评判标准都是动态的,是可变的。这里对拥有“评判标准”的“权力”提出一个命题,就是如何使得一个评判标准,可以将“动态”由30年缩短成3年,或者能够直接顺应时代,接轨国际?
如果没有了合理的评判标准,谁的作品都可以进全国美展、进上海双年展,有这么大的美术馆吗?如果没有评判标准,谁的作品都可以上“苏富比”“佳士得”拍卖,全世界有这么多钱吗?所以,任何有关艺术的行业与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专门管“好坏”的。只有评委认为是“好”的,才可以进门。
7.关于制定“标准”的诸多问题
问题一:评委水准参差不齐怎么办?评委观念老化,眼光保守怎么办?
问题二:评委往往是“地位”决定的,而非水平决定的,更非“评委专业”出身。
问题三:评委往往是各个绘画门类有地位的画家,油画、国画、版画、雕塑、连环画、漫画、水粉、水彩各个门类的专家,如何来评综合材料的装置艺术和数码影象艺术?各行如隔山,不是因为美协主席就各行通吃。
问题四:当代流行“人人都是艺术家,物物都是艺术品”,如果没有评判标准,如何区分原创和剽窃?
问题五:一幅创造性作品可能非常陌生,但是是唯一的,原创的。一幅看上去眼熟的作品可能是赝品和抄袭作品,如果没有评判标准,如何区分?
问题六:如果没有评判标准,谁都说了不算,谁都说了算,怎样让人相信你的艺术?
8.“标准”可能引发保守,没有标准更加可怕
尽管“评判标准”在大多时间内都是保守的、落伍的,但是没有标准更可怕。如同应试教育,如同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是也找不出可以替代它的方法。如同评判标准一样,拥有这个权力的人往往会将这个权力当作特权,可能会由此而产生“腐败”,这也是艺术评判标准必须付出的成本。
当代艺术的评判标准是一把双刃剑,你握那边都可能伤手。但是,即便伤手,也必须要执行,因为如果没有标准的话,当代艺术就是屠宰场了,到处血肉横飞,结局更惨!
因此,不是需要不需要评判标准的问题,而是评判标准科学、合理和是否与时俱进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用科学态度、学术思维、合理标准来甄别“真假李逵”。
9. 对当代艺术的“评判标准”的探讨
我觉得当代艺术的评判标准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当代艺术的原创性。
当代艺术是观念艺术,是以表现观念为主的艺术,因此观念的创新性是首要标准,观念创新体现在是否是第一次表现,是独创的新观念艺术,还是模仿类观念艺术,如果是模仿的当代艺术,还要看时间,如果是第一代模仿者,因为创造了历史而有可能栽入史册。如果已经是二次三次模仿,作为创造性价值就没有了。
中国当代艺术碰到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观念缺少原创性,基本上都是西方当代艺术的泊来品。甄别当代艺术是否原创,需要有深厚的世界当代艺术历史功底,对世界当代艺术创作十分了解,对各类观念类当代艺术形式非常熟悉。对是否原创马上就能够作出分析。因此,需要评委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市场研究。评委职业化,应该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原创是综合的,观念、图式、材料、技法等各个领域都可以原创。
其次是当代艺术的审美性。
当代艺术是观念的艺术,是思想艺术,思想是形而上的,是需要通过阐释来传播的。阐释是主观的,主观阐释有两个特点,一是想象力空间无限,天马行空,特立独行。正面说法是拓展思维空间,天高任鸟飞。负面说法是可以胡说八道,因为主观是不受限制的,即便是滥竽充数,也可以说成是弦外之音。二是主观阐释拥有绝对的自由和权力,众所周知,绝对的权力极易产生“腐败”,当今社会,腐败遍野的主要原因,就是权力不受监督。阐释论者基本上都是“腐败”分子,因为拥有了绝对的阐释的权力,就意味着可以更好的“腐败”。按理说这样的推理是“小人之心”,难道就没有正义与高尚的阐释存在吗?我其实是愿意相信洁身自好的君子之道,只是当今社会,财富当“盗”,当代艺术已经基本沦为“娼妓”,不是为当权者俯首,就是为当财者扫尾。阐释者也难以幸免。这当口,如果没有一个评判标准在那搁着,到头来,肯定是小人当道,君子蒙难。你当代艺术也就成为鼠盗狗偷的场所。因为小人是最不希望看到“标准”的,“标准”无疑是枷锁,没有标准,最得意的就是小人,你银行门口没有锁,金库里的钱还会剩吗?
在君子那里,阐释是思想,是引领人们走向审美的崎岖山路,无限风光在险峰。可在小人那里,阐释就是遮羞布,就是蒙面大盗。所以,在一个君子极难产生的背景下,我宁肯相信标准,前提是经过各方论证的,基本符合当代艺术规律的标准,这个标准,需要学者、艺术家、观众共同探讨而得出,不能够有一家说了算。现在基本上是谁有钱谁说了算,学者的标准都被钱牵着鼻子的。
当代艺术的审美性,在观念之外,还应该有形式,有经典永恒的美学形式标准。一切符合人性审美的标准都是永恒的,不可能被取代与淘汰的!
其三是技术。技术的价值是永恒的
因为技术背后是时间,时间背后是生命,只要是凝聚着生命与时间的艺术,无论是表现为技术、工艺还是技巧,它都是永恒地具有价值。极端的技巧和极端的艺术具有等同的价值和地位,这是世界历史已经早已经证实的。当代艺术是排斥技巧的,排斥技巧意味着排斥时间和生命。事实上,优秀的当代艺术作品是不排斥技巧和工艺的。我们知道杜尚有唾手可得的“泉”,他也有绞尽脑汁的“下楼梯的女人”和杜尚自认为毕生最重要的一件艺术品是《大玻璃——被独身汉们剥光衣服的新娘》。
当我们看到一些当代艺术作品,以极其简陋的材料和拙劣的表现技术,打肿脸充胖子的时候,我感到的只是可笑。没有一点技术含量的当代艺术,充其量只是一群小丑,可以博人一笑,没有任何“剩余价值”可供保留。
因此,技巧、技术、难度、绝技、时间强度、难以复制性,这些艺术技巧的普遍规律,在当代艺术中依然可以存在。
第四是当代艺术的中国符号,中国面孔和中国思维。
我们看到的很多所谓的当代艺术作品,基本上是西方的私生子,或者是外国思想借用了中国身子。有的几乎就是原搬原抄。当代艺术走模仿的道路不是不可以,从学生习作开始,画石膏静物都可以,但是,当今任何画展,有谁拿素描色彩习作当作品呢?因此,很多当代艺术作品,充其量就是传统绘画中的素描与色彩习作,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由于没有评判标准,这些当代艺术的“习作”就被偷袭成功,而窃取了眼球与市场,甚至,成为了欺世盗名的“名作”,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研究和学术没有评判标准,让滥竽充数者得以谋生。
第五是艺术家资历。
尽管在传统绘画领域,艺术家资历是第一价值标准而被“当代艺术”所不屑。于是当代艺术领域成为年轻艺术家冒险的乐园。于是比年轻,比大胆,比“敢”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主要线索,尽管,创造与突破往往来自于义无返顾的勇敢,但是,卤莽与无知的结局在很大程度都是“送死”。因为在抵达成功的道路上,布满了探索者的尸体。而我们的阐释者,往往把尸体当成了纪念碑,当成了成功的勋章。
没有艺术资历的“成功者‘是不可靠的。
评价当代艺术的标准还有很多思路和方法,任何一种思路和方法都不是终极的,都只是认识途中歇脚的凉亭。标准是可变的,应变的。但是千变万化,变化是永远的不变。也就是说标准的要素可变,但是标准本身的存在是不可改变的。
【编辑: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