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雕塑展现出的文化内涵和前景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如何引导城市雕塑在实际中运用与城市环境的结合,从而体现人们日常生活中对它的功能性需求,是现代城市雕塑艺术家广泛探讨的一个话题。
城市雕塑是时下流行的对城市空间和性格进行定位的一种语言,但具体对于城市雕塑的艺术性及其功能性至今的定位还没有相当明确的表述。
城市雕塑是雕塑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装饰,丰富和美化人们生活环境空间,同时又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的城市雕塑是一个时代精神和文化状态的体现标志,它体现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面貌和人民的生活方式。每一个时代的人们总是运用着雕塑形成着自己城市独特的人文景观,以致力于精神的表达和环境的改造,从一个侧面体现着所处时代、所处地域的文化内容。所以,城市雕塑又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水平的象征。城市雕塑正是在其强化物质内容,达到精神高度的过程中使自身具有了永恒性。一件杰出的城市雕塑作品甚至会成为一个国家或一座城市的标志,我们一提起《鱼美人》雕塑,就会想起大海和遥远的丹麦;一提起自由女神,就会想起大西洋彼岸的美利坚合众国,想起纽约市。所以雕塑和建筑一样具有永恒的意味。
城市雕塑的艺术性往往体现在起外观形式上,让人浮想联翩的造型是其主体。通过各种曲线、块面最大限度的接近人的心理和审美情趣从而使人产生对周围环境甚至对整个城市产生亲和力进而融入其性格,是体现人和城市相互接纳程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艺术家以视觉的方式表现其主题思想时,可以将物或事件理念通过象征性、抽象性来表现。
又以视觉上表现其美学概念,也有可能反映一些纯造型化的半概念的主题思想。种种抽象作品广泛地出现的理由之一是,现代几何学构成和金属、玻璃构造物更加符合抽象作品,理由之二是抽象雕塑不会像具体雕塑那样引起论争。但是不能保障抽象作品能根本性地消除论争。一般来说,观众能够将其抽象作品的暗示看得出来。当作品的主题思想被传统样式表现出来的时候,大多数的人更易于理解,并且感到亲切感。由于抽象作品无法传达明确的思想,所以经常受到冷落。艺术家不应该顾虑对抽象、概念美术缺乏欣赏能力的大众,而且大众对艺术家表现界限的不适当的要求会阻碍艺术家的创意性发挥。雕塑家应该深层次地分析社会及其爱好者的态度,并且要考虑其作品的必要性。
当然,作为一种与建筑理念和生活理念息息相关的独立的艺术形式,其最重要的还是它的功能性。同时作为一种现代的艺术形式,其材料、塑造手段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天然联系,也决定了城市雕塑在功能诉求上的必然性。
首先,城市雕塑的真正意义在于恢复人性。现代城市只创造出竞争性的经济人,城市使人类渺小。由于居住在这里的人都具有喜、怒、哀、乐等具体感情,所以希望雕塑家更加注重人间美,多创造一些与环境结合的能够给予人间美的作品。这种需求来自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和伴随这种现象产生人们彼此间的情感的日益冷漠。在失去了一直以来维持人们交流的必要物质基础的情况下,寻求一种内在的心理上的潜在的或者说暗示性的联系从一种隐性需求变为现实需求。
再者,城市雕塑是一种公共艺术,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成员。公共艺术的设置本质上是一种公众行为。城市公共空间设置雕塑最终应该由公众来决定,具体操作者仅仅是公众的代言人,要避免广大市民的价值与精神需求被少数权力和知识精英的武断与偏执所遮蔽。现如今随着城市雕塑作用的日益突显,它不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的关注,还受到了各种政治组织和商业团体的普遍关注,在其话语权影响力和商业价值被进一步开发出来的同时,城市雕塑的品位和格调被人为的降低导致其改善人们精神生活的功能被侵蚀。在越来越多的城市雕塑沦为政绩工程和商业广告的同时,破坏力最大的恶果就是粗制滥造和低水平的重复的城市雕塑导致了人们精神交流通道的堵塞。当城市雕塑变成彼此抢夺空间话语权而罔顾人们真正的精神需求的时候,它们离成为一种精神垃圾、文化垃圾、视觉垃圾也就不远了。要想改变现状,必须使城市雕塑回归生活、回归公众。在大众生活的基础上寻找它的文化定位,不仅可以拓展他们的精神空间而且,可以缓冲人们在文化层次、意识形态上的冲突,为人们和社会的和平共处制造条件。
另外,城市雕塑作为其存在的使命,最大化地表现空间和环境的长处是其功能性的根本性的体现。而由于在一般的情况下作为一种独立观赏体的存在,位置的变化使观赏者有不同的感觉,所以野外设置应该以三维特征为前提。在各种环境下,观赏者的感官、心理上的愉悦与否都直接决定了这个空间能否接纳这个雕塑的存在。所以,城市雕塑本身应该能在最大限度上与所处空间进行对话,使人与自然能够通过雕塑进行对话,雕塑本身才能显示它对空间的协调性而非侵略性。
综合看来,城市雕塑属于环境艺术,与一般的雕塑作品只追求作品自身的艺术性和完整性不同,它必须以城市环境为背景,从时间、空间、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上与雕塑布局的城市空间环境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与系统。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指出,“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们空间形式和地方部位。”城市环境由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环境构成,城市雕塑以其尺度、色彩、材质、形体以及所表达的语言的抽象性和具象性,忠实地记录了人类生态环境演变和人工环境的兴衰,其存在生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空间环境对其的认可。因此,对城市的空间环境的全面解构成为现代城市雕塑设计的基本前提。
当然,城市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壮大的,城市雕塑正如记载城市年龄的年轮,也是不断变化的。想当初,印象派画家们打破常规,第一次从画室中走向自然,去感受色彩。对色彩理论的重新发现和重新认识,使传统观念发生了根本的改革,从而使整个绘画艺术经历了一场伟大的革命。现代城市雕塑正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正如印象派画家们的革命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家对一些雕塑基本语言和概念有了新的理解、认识和扩充。现代城市雕塑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形态的城市雕塑更具有特殊的时代内容和前所未有的涵义。它更强调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属性和环境意识。社会不断进步,城市雕塑也不断发展,现代城市雕塑艺术已打破了保守单一的传统意识,破除了静止与稳定的历史模式,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雕塑仅限于造型空间的理解,使人们意识到雕塑不一定是一个集中式的纪念物,而有可能是一个与社会公共问题,或与社会活动紧密相关的,使更多的人们得以参与的、开放的公共艺术。无论怎样,它们都已成为服务于一个公共社会开放空间的社会公共艺术。也就是说,城市雕塑正在悄悄从一个静止的概念转变成一个可以跟人互动的、活动的概念。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雕塑则是凝固的音符。而现在,它们则更在被某种功能性需求激活,成为一篇流动的乐章。这种在时间概念上互动无疑大大增强了城市雕塑的涵盖范围。比如一个利用圆柱体的在不同时间段的投影来体现日夜晨昏的雕塑,在心理暗示上,就参与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人们在无形中,对于时间的安排将更为合理。当这种生活形成固定节奏,将会在更大范围内形成辐射,会不断的有适应这个节奏的人接受它所暗示的生活方式,于是,这个雕塑的理念也就被无形中泛化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普遍性的象征。这便是最广泛适应大众生活及其功能性需求结合的较好体现。
当然,城市雕塑在广泛适应大众需要的同时也应有相应的参照限制,毕竟城市雕塑是为特定的城市环境设计和创制的雕塑,与所在环境结合成有机整体是其基本特征和起码要求,这也是城市雕塑在功能性需求上的必然要求。毕竟,一件城市雕塑的功能性需求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放大。如果脱离了具体的城市环境,或者没有处理好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不仅雕塑自身的意义会发生畸变,而且它所处的城市环境亦会失之完整;甚至,雕塑本身还因为承载了多余的功能性需求而成了城市环境的负担,非但没有提升城市环境的美学价值,反而破坏了城市景观。这一点在理论上已经形成共识,但实践中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的联结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中国的城市公共艺术发展有其先天不足,在雕塑与城市环境其他要素的整合方面,我们还缺乏应有的经验,由于缺乏规划的引导和控制,城市雕塑的设计建造便成了一种分散无序的事后补白和见缝插针,这不仅使雕塑创作常常陷于被动,而且建筑和其它环境要素也几乎不可能为照应雕塑再作理想的调整,专业的力量薄弱,使得城市雕塑的质量提升缓慢,盲目设置城市雕塑,在不需要雕塑的地方使用雕塑,非但没有美化城市环境,反而使城市环境丧失了原有的功能与目的。
在处理雕塑与其环境的关系方面,未来城市雕塑建设必须克服上述种种弊端,并对雕塑与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整合机制、整合方法等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
城市雕塑涉及到建筑、园林、道路、广场等各方面因素,一座好的城雕只有适应相应的环境,才能显示出它的美,起到点景、衬景的作用。城市雕塑起到调节城市色彩、调节人群心态和视觉感受的作用,它作为城市的眼睛,时代的脉搏,已愈来愈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件好的雕塑作品,应该考虑到环境的历史性和现代性,一个城市的历史有值得纪念的典故,我们要考虑到建筑与环境空间的布局,也要考虑除空间之外的颜色,考虑一种流动的人群及潜在形成的文化结构,这种环境处于一种什么样的被观看性,以其完整的背景因素,这种新的观点雕塑怎样的存在于历史性的城市和建筑环境中,是所有人应该努力,慎重的面对属于自己的学科。结构、节奏、气氛的协调,街道、广场的规模,建筑物的尺度,立面形式,色彩等因素,协调与原有的建筑空间中,我认为一件好的雕塑作品,应该出于自身的体验和某种心态的自然流露。
全球化条件下,城市雕塑如何塑造个性或地方性,仍是个有待探讨的问题,有一条原则我们现在可以提出,那就是城市雕塑必须力倡“形式美”,必须与它所处的城市空间环境结合成有机整体;背离了这个原则,即便再有个性,再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雕塑都不是成功的“城市雕塑”,尽管它可能是一件优秀的“雕塑”。 所以在今天看来,城市雕塑在精神和功能上的探求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各艺术形式在今天的广泛融合和互相渗透导致艺术界限的日益模糊,如何使城市雕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仍能保持同步的生命力,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其功能性在现实意义的体现。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如声光电等形式,为城市雕塑的内涵上的扩展,提供了基础性的准备,它在上人文、道德等领域的渗透,为它日后功能性的延伸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的联结或整合由表及里,既反映在表层形式各要素,如光色、形象、形体、材质、尺寸、方位等方面,又体现在性格、情调、主题、内容、审美观念等深层诸要素方面。不仅如此,成功的整合关系还在于雕塑与城市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要求雕塑参与其所在城市环境的功能组织、空间划分和对环境尺度的调节。
综上所述,城市雕塑与其所在城市的性格、文化内涵息息相关,其广义上功能性的要求决定了它艺术形式上的基本走向和价值取向,只要城市雕塑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艺术形式继续存在下去,这种基于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联系,就不会终止,只要我们把握好时代的发展趋势利用这种联系引导好城市雕塑的发展方向,就能把握时代的脉搏,从而塑造更加丰满的城市形象。
【编辑:si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