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何炬星
民生现代美术馆于2010年4月18正式开馆,开馆展“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历程”在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三个月的展览成为公众与艺术圈热议的话题。民生现代美术馆高调起航,并以坚实的步伐迈向国际优秀美术馆行列。业内外人士对该馆有着非常大的兴趣,比如资金,比如收藏,比如学术部门……就此,记者们采访了馆长何炬星先生,他一一解答了外界关注的“敏感”问题。
年轻品牌的金牌梦想
问:民生银行在打造一个品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民生银行相对于其他银行,目标客户群还是有所不同的,能简单谈一下嘛?
何馆长:事实上,民生银行在考虑自身的品牌时更加深刻。民生银行已经跨越到离开经营来谈自己的品牌,作为民生银行这样一个大企业,他思考的品牌高度实际上是在寻求社会公共价值标准。因为当一个企业的核心追求与社会公共价值相一致时,这个企业一定是最具有高尚价值观、最受尊敬的,这种品牌战略已经超越了企业经营策略本身。
问:像您刚刚提到的,民生银行这么多年一直想要回馈大众,最初也支持了一些艺术家和艺术机构,那么最初是怎样的因缘巧合使民生银行进入艺术的呢?
何馆长:我们最初介入艺术应当是2005年。这又要回到民生银行自身的文化情景上来。 首先,民生银行是一家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思考问题相对自由, 比较关注新的事物,对于先锋的、前沿的、合符时代的事物有先天的敏感,可以最快的接受。第二,与我们的决策人有关。我们的董事长文标先生是教师出身,做过校长,当过教授,有着知识分子的情怀,他对文化和艺术的尊重出自于潜在的自觉;我们的行长洪崎先生是金融学博士,他本身就是一个做学问的人,他对艺术和文化的理解已经非常深刻。决策意识的先进程度对企业的品牌高度起着决定作用。
问:民生银行是一个非常年轻的金融机构,我也阅读过许多您之前的讲话和资料,我非常好奇民生银行是怎样将金融行业的理性思考运用到当代艺术中去?
何馆长:作为一家金融企业,在成长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获得了一些社会资源,进而使企业不断成长。民生银行作为一家企业,除了不断成功自己的商业模式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他对社会的态度是什么?他对这个时代的态度是什么?这是一个企业处于高级阶段时必然要思考的问题。选择的企业社会责任其实有很多,可以选择对贫困的捐助或是对弱势群体的支持,而民生银行在选择过程中发现代表思想追求的艺术实际上也是公共服务。甚至这个时代这种精神救助 我们认为显得非常重要 。这也跟民生银行在思考自己的品牌选择相关联。我们认为寻求与社会公共价值标准的高度一致是我们与社会的最大和谐,同样这家企业也一定是可以获得社会的最大尊敬。
资金:来自0.8%至1%
问:对于一个美术馆来说,不论是民营或是国家美术馆,经费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之前也听说过民生银行每年会按一定比例给美术馆一些经费支持,请您简单谈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何馆长:美术馆环境在国内还是一个新的话题。中国有很多美术馆,包括国家美术馆和各个省市都有非常多的美术馆,所以美术馆从数量上来说不输给全世界其他的一些国家。一直到80年代初期开始,美术馆环境发生了变化, 民间美术馆开始出现,这是市场经济和文化多元化的一个产物。但是,美术馆的使命归根到底还是为社会服务,它对社会效益负责而不以经济效益为目的,那么谁来供养它就成了大问题。国家美术馆,以国家资本来供养,看起来足够强大,但也难免过于权力,甚至过于意识形态化。而民营美术馆出资方是非国有资本,承担的是社会服务的公共使命。这些矛盾在一个发展成熟的国家里,是用制度来解决的,比如在税收方面给予一些政策导向,在这种政策环境里,人们共同捐助公共事业,组成美术馆基金便合符逻辑。同样,在这样的供养关系下,美术馆建设的个性、独立、多元和自由才有基础。但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历程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这些政策还相对滞后,甚至还有许多莫名其妙的障碍。但许多民营企业和私人资本还是在没有任何政策优惠的条件下选择了承担社会责任。民生银行也是其中之一。民生银行作为一家新型活跃的金融企业,选择对精神文化的捐助,是我们面向21世纪一个庄严的文化担当!这项工作已经历了四年多,我们一步一个脚印,从四年前以少量的资本投石问路,介入艺术领域,捐助一些艺术项目和一些艺术机构;到我们发明金融工具,成立中国第一个艺术类金融产品---民生艺术基金1号,间接促使金融资本直接服务于艺术品价值建立;接着,我们介入了捐助炎黄艺术馆的项目中,将这个著名的私人美术馆从经济困难中解脱出来,并经过两年的运营初步建设成为中国现代艺术的研究型平台;直到今天我们筹建自己的美术馆开张。这一步一步,实际上我们还会走得越来越远,越来越坚定,越来越具备全局高度!这些步骤不仅是我本人的理想和境界,更是民生银行的远见和战略。为此民生银行将其列为长远规划中一项制度化的预算,民生现代美术馆的资金保障每年不低于两千万。我认为,像民生这样的企业如今拿出两千万,今后会有更多的企业拿出更多的资金,这对社会是一个拾级而上的过程,是一个良性的互动,如此发展中国民营美术馆环境会越来越好。
问:我之前为民生银行内刊写过一篇文章,在采访中一位工作人员提到过一个资金比例的问题,因为具体的数据是固定的,但比例则是根据营业额有所浮动。您怎么看呢?
何馆长:我们品牌部在金融危机期间提出了一个成立捐助基金的方案。因为我们坚信对于中国来说金融危机是暂时的,中国的发展不可能因为一场金融危机而嘎然而止,度过困难后未来将会更加光明。因此越是这个时候,大企业的社会承担就越要坚定,这种远见才真正体现企业的成熟!这一方案得到董事会的一致同意 当时这样的决定,对于危机中的社会起到了一种提振作用。捐助基金规定了将民生银行每年经营收益的0.8%-1.2%,相当于每年一个亿左右捐助出来。而美术馆的一些项目实际上也是捐助基金中的一部分。
收藏:此事无关个人爱好
问:您刚刚阐述了对当代艺术的文化态度和价值判断方面的理解,那么文化态度和价值判断是不是会决定收藏策略和收藏结构?另外您刚刚谈到了对于中国整个30年的体系的归纳,那么对于这么大一个工程民生现代美术馆在学术上怎么保证、落实这种完整性?
何馆长:建立一个美术馆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收藏。收藏要有美术馆自己的立场,当然更重要的是资本。收藏最核心的问题是价值标准,这个价值标准需要由学术体系来支撑。首先,民生现代美术馆坚定的将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作为收藏范畴,其次,我们收藏的艺术品一定是从中国文化情境出发,第三,我们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一定具有严格的学术创造意义。这三条是我们讲收藏的学术标准 。同时对于一个收藏者来说,还要不断地颠覆自己的审美经验,才能获得更多更好的作品。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民生现代美术馆还没有进行一件艺术品的收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开始自己的收藏体系,因为美术馆刚刚开张。但这件事我们必定会做得很好很长远。
问:您也是收藏家,会不会以此为标准来做收藏?
何馆长:那只是我的个人爱好,我从80年代的时候,还没有进民生银行的时候就开始了收藏 。
关于美术馆:从学术到经营
问:我想问一个关于美术馆经营和管理方面的问题。中国的美术馆经历的时间非常短,像上海美术馆也是在80年代才建立起来的。换一个角度看,中国的金融体系也是非常年轻的,现在也处在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那么一个金融机构来运营美术馆,会不会运用一些金融领域中获得的理性认识,因为本身中国的美术馆经营也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甚至大部分美术馆从长期的角度来说经营的不是很成功。作为一个成功的美术馆,并不是第一个展览做的非常轰轰烈烈,而是做到第一百个展览第一千个展览仍然具有生命力。
何馆长:首先,金融企业和美术馆在性质上不同,企业是以盈利为基本手段和最终目的。而美术馆是社会服务机构,它是承担社会责任和公众教育的单位,它不具备盈利功能,也不以盈利为目的。 正因为美术馆是一个公共服务机构,所以必须解决其经济来源问题。这就要谈到完善社会公共体系的问题。国家和省、市、县级的美术馆,经济来源都是由国家负担的,这种保障依靠的是全国老百姓的纳税所得 。所以凡是国家美术馆就很有优越感。 民营美术馆需要自己找米下锅,就必须要思考先进的模式。美术馆基金运营的先进模式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有成功的经验,比如西方很多企业都愿意给美术馆捐款,也有很多大企业特别是金融企业愿意自己设立美术馆基金会,为什么呢,因为在他们的国家管理理念里, 凡是对于精神文化投入的资本都是为了人类共同的未来,因此应当减税或者免税。因此,西方美术馆只要管理优秀,其基金会就不缺资金。那我们呢?我们 有些个人和企业,他们满腔热情从西方买回国宝 ,进关的时候都要缴纳很高的税,做公益美术馆也没有清晰的优惠政策 。这种制度差异使得我们国家的民间公益基金不能健康发展。
问:我们也看到你们在4月8日和尤仑斯达成了一个合作的协议,作为媒体来说,我们关心的几件事:上海新的美术馆也在不停地开,前不久上海外滩美术馆也在筹备开幕,民生现代美术馆下星期就要开幕,人民公园也有当代美术馆,我们想要了解民生美术馆在开幕以后和其他几个馆会有什么不一样,包括理念或者藏品,是否会有自己的个性?
何馆长:首先我觉得民生美术馆的定位是严肃地梳理历史,中国当代艺术的产生,中国当代艺术的社会身份和文化身份,这是我们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历史梳理过程中首先要关注的命题。我们在推动当代艺术未来发展中,态度也非常清晰,坚定地支持学术的探索和思考 ,倡导建立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解释体系 。 在美术馆的未来建设中我们有若干安排 :一是我们建立一个民生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他的最基本任务就是建立中国当代艺术自己的解释体系。
问:这个学术带头人会是谁?
何馆长:我们的一位副馆长郭晓彦 。但是她不叫学术带头人,她叫首席运营官。这个研究中心将来会设若干个理论家工作室,按照项目审批制度提供资金支持,这个首席运营官在学术人之间是一个协调人的角色,既协调项目,也配置资源,同时完成项目考核评估, 但自身不参与学术研究。这是我们的一个特点,我们成立研究中心完全是基于对中国当代艺术学术的一种担忧。 现在很多理论家只需要很少的钱就能启动一个很大的理论项目,但是他们极其缺乏资金,这让我们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问:可以举个例子吗?
何馆长:这个例子太多了,几乎每一个批评家都遇到这个问题,我们以前说批评家被迫去为一些画廊做商业项目,这能怪谁呢,他们不这么做谁解决他们的生活和研究生存呢, 所以民生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就是要扮演这样一种角色,有针对性地帮助这些学者 ,并以此举倡导更多的人关注学术的成长。
问:现在和一些美术院校有什么合作吗?比如说支持什么研究室?
何馆长:我们目前只对理论家的项目进行支持。这是我们接下来要推进的第一件事,第二件事就是如何建立民生当代艺术奖,这个奖的目标是希望代表中国当代艺术的最高水平。以这样为追求目标, 将会在2011年举办第一届,以后会每年举办一届,只评选一个人,但是会有若干个推荐的艺术家作为入选艺术家,入选艺术家做一个公共展览,艺术家的入选和最终的获奖是通过评委推荐,结合社会公共投票产生。这样每年产生一个年度艺术家奖。这个奖可以参照的例子类似于英国的透纳奖,有点类似, 但价值判断、组织形式、评奖的标准和原则都完全不一样 。
三十年大展:从策划到实现
问:此次展览作为开幕展肯定准备的非常周全,那么具体的筹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何馆长:当我们决定建立民生现代美术馆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理解为什么选择中国当代艺术。中国当代美术从80年代建立之初到现在,长期处于身份不明确的状态,尽管现在势力已经越来越大,越来越趋向年青人艺术偏好的主流。但它的社会身份和文化身份依然模糊不清。这和中国整个文化情景有关。在中国占有了文化主流身份的艺术形态是中国画。实际上,在中国长期的皇权体制和农耕社会里,中国画是中国儒学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历史上的中国文人,借助这种比较意化和内敛的艺术表现形式,熏陶别人也熏陶自己,形成一代一代师传的神圣。这个问题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初。这个时候,中国在思想、文化等多个领域开始进入了现代性的启蒙, 发生了多元美术对中国画的冲击。传统中国美术的主流地位开始有危机感。于是,中国画开始了自己的革命。那次革命是以上海周围的海派绘画群体为主力。因为当时上海是东西方知识和思想交流的前沿。海派绘画变革的成功对于中国传统美术具有一定的拯救意义。但是由于从那个时候(或者更早的时候)开始,中国传统美术已经或正在失去其存在的语境,因此,拯救意义也只是在延续和传承上保持着历史的命运。但是后来,由于战争和意识形态的原因,现代性进程被多次阻断,一直到70年代末中国第二次开放,中国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进程,并且形成了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三十年的进程,让中国真正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合格成员。在这个进程中, 中国当代艺术便合乎逻辑地产生了。所以,中国当代艺术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是成立的,构建中国艺术的当代性是历史的必然。因为这样的思考和理解,民生银行建立美术馆,并且以1979年以来的中国新艺术作为开馆展, 就不难理解了。
中国当代艺术在传播过程中有两种不正确的判断:一种认为中国当代艺术是西方价值标准的拷贝;另一种声音认为中国的当代艺术的收藏在西方。对这两种声音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借用西方的艺术方法和形式,成功地完成了对当代中国艺术形态的历史性变革,从而使中国艺术家们具有国际意义的贡献比较。这一变革进程与中国在其它领域中的进程完全一致。同时,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尽管借用了西方的艺术方法,在表面上类似,但极大多数艺术家所表达的情绪和诉诸的个人反应依然听命于自己的生活。我仔细梳理过中国这三十年来产生的艺术家群体。80年代产生的当代艺术家,如罗中立、陈丹青、王广义、舒群、张晓刚、毛旭辉、丁方、徐冰等等,他们无论借用了谁的语言,但无一例外都一致表达了内心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社会与人生存本身的思考,由此而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相当力量和历史贡献的作品。再比如说90年以后中国新生代艺术群体,如刘小东、方力钧等等,他们的艺术表达已经与八十年代艺术家有很大区别,但也和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密切相关,他们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得更加机智和恢谐。可以这么说,只要不是带有偏见,这30年走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群体,他们所表现的对自身生命和社会情景的思考远比一般的传统艺术人要深刻的多。在这样的结论里 ,中国当代艺术家借用可以使用的任意语言,进而完成他们自己的艺术思考是多么的智。
第二个问题,有一种谬误说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在西方。事实上,中国当代艺术的根和整体成果还在中国。这一点,通过观看和分析我们的三十年历程展就明白无疑。当然也不可否认,在国内收藏家们还没有意识到新艺术已经到来的时候,外国少数收藏家已经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并以西方人的敏感和标准收藏了一部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但是我们认为在西方收藏家收藏的作品中,只是关注了一些关于政治符号的部分,这一部分也有一定的意义,但相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成果影响不大 。因此,只要我们坚定地从中国的文化情景和价值观出发,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线索和作品成果完整无缺地还在中国。我们这一次的展览作品没有从国外借一件展品。我们拒绝了很多西方收藏家的参展要求 ,不是因为我们不大气,而是因为我们国内有更多更好的作品。
问:听说,您这个展览还将做录像篇?什么时候呢?
何馆长:三十年历程的这个展览计划一共分为三个篇章:一个是绘画,一个是录像20年,一个是装置艺术。这样三个篇章来体现中国当代艺术的历程就比较完整了。我们这个计划大约在三年内完成,每个展览至少陈列三个月,明年5月和后年5月分别做二、三两个篇章。
对于这样以首展迅速获得学术肯定和社会知名度的美术馆,我们相信她能够在何炬星团队、公众以及艺术界的支持下,进军国际优秀美术馆行列。当前,对于当代艺术,媒体普遍认为社会公共认知度不够,但何炬星馆长则对年轻人充满着期待,他说,我周围的年轻人,对当代艺术理解得很轻松,根本不用讲太多。而谈及对年轻艺术家的支持,他说年轻是永远的未来,当然要优先支持。
【编辑:si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