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厉为阁纽约新展,意大利"超前卫"大师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与游牧文化

来源:绝对艺术 2020-09-11
「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水彩」展览现场,厉为阁,纽约

上个月,纽约厉为阁展览「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水彩」 (Francesco Clemente: Watercolors)开幕,展览回顾了艺术家三十年来的水彩作品。展览与厉为阁伦敦空间举办的「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粉彩」展遥相呼应。两场展览策展人皆为艺术家密友暨建筑师比尔·卡茨 (Bill Katz)。

「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水彩」展览现场,厉为阁,纽约
「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水彩」展览现场,厉为阁,纽约

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Francesco Clemente, 1952——)生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20世纪70年代末,在意大利的“超前卫”运动(Transavanguardia) 中脱颖而出受到世界瞩目。

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 Francesco Clemente

“超前卫”运动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与“贫困艺术”喜欢“偶发”和“装置”不同,“超前卫”在形式上回归架上,回归画面,回归造型。正如该概念提出者,著名意大利策展人阿奇莱·博尼托·奥利瓦(Achille Bonito Oliva)所说:“超前卫派产生于70年代—一个危机的时期,艺术家们意识到使用进步、历史的价值观和先锋的概念已不复可能。前卫的概念是对于艺术进步的一种机械和进化论的概念。而超前卫艺术家们则是通过引进的方法,采用文化游牧的态度,来重新运用艺术史的语言。”这项运动在奥利瓦的推动之下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西方当代艺术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 Francesco Clemente

克莱门特是“超前卫”画家中最有才华的一个。由于其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其作品在不同的时期体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在受到非理性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克莱门特对于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有着自己哲学思考。对于他来说:自然不是一种纯粹存在于人类感官中的一种现象,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是处在永恒的流变当中。因此他的作品着重表现的是:处于被支配地位的人的脆弱和人类拥有的能够摧毁世界的危险力量。

"游牧生活——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在中国"展览现场,泉空间, 2016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克莱门特就被介绍到中国,1988年博耶介绍克莱门特的文章就被刊登在《世界美术》上,对中国的艺术家起到一些影响。2015年克莱门特参加第五届艺术长沙。2016年其大型个展“游牧生活——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在中国”在泉空间隆重亮相,展出克莱门特创作的油画、壁画、纸本、装置等作品以及他珍贵照片、纪录片、诗集插画及画册。

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 (FRANCESCO CLEMENTE)
金上之金 VI (Gold on Gold VI)
2016年作
水粉 微型画 纸本
50.8 x 35.6 厘米 (20 x 14 英寸)
美国 纽约 艺术家收藏
摄影:Tom Powel Imaging

纵观职业生涯,克莱门特广泛实践各色媒材,从水墨、油画、蛋彩绘画到场域特定装置,包括挂毯和雕塑物件。水彩画契合他著名的游牧生活方式,在艺术家职业生涯的早期即占据重要地位。20世纪70年代,艺术家广泛游历,环游印度,沉浸在这个国度的多元美学传统中。水彩、粉彩和手工纸——邦迪切里 (Pondicherry) 产的纸最佳,轻巧、便携、成为捕捉其经验的关键工具。克莱门特注重水彩渗入纸张,并产生半透明色彩效果的能力,利用它来强调他在印度次大陆发现的灵感刺激。他的艺术常暗指印度教神话,囊括了一种突出流动性表现的形式和身份。在他近期的「金上之金」 (Gold on Gold ,2016年作) 和「阴影」 (Shadow ,2017年作) 系列中,克莱门特整合了印度微型画,这是他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署》 (Francesco Clemente Pinxit,1981年作) 时采用的手法,后者现被弗吉尼亚艺术博物馆收藏。

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 (FRANCESCO CLEMENTE)
链 (Chain)
1996年作
水彩 纸本
141 x 139.7 厘米 (55 1/2 x 55 英寸)
特别鸣谢:Francesco Clemente Studio
美国 纽约 艺术家收藏
摄影:Tom Powel Imaging
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 (FRANCESCO CLEMENTE)
链 (Chain)
1996年作
水彩 纸本
141 x 139.7 厘米 (55 1/2 x 55 英寸)
特别鸣谢:Francesco Clemente Studio
美国 纽约 艺术家收藏
摄影:Tom Powel Imaging

虽然克莱门特对水彩画的巧妙运用最初受印度之行启发,但在纽约等地创新交流的经历也滋养了其发展。追随威廉·布莱克 (William Blake,艺术家和艾伦·金斯堡在1983年和1984年的合作中参考了他的作品) 的脚步,克莱门特用水彩画实现了对私人的与灵性的、对可识别形象和抽象形式进行糅合的图像。他发展强有力的图像、形象和符号语汇,其中许多在他的作品中重复出现,如来自「海洋之书」(Book of the Sea) 系列的《对称》(Symmetry ,1991年作) 和《链》 (Chain ,1996年作) 两作所示。

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 (FRANCESCO CLEMENTE)
一个讲得好的故事 IV (A Story Well Told IV)
2013年作
水彩 纸本
29.5 x 21 厘米 (11 5/8 x 8 1/4 英寸)
特别鸣谢:Francesco Clemente Studio
美国 纽约 艺术家收藏
摄影:Tom Powel Imaging
弗朗切斯科‧克莱门特 (FRANCESCO CLEMENTE)
一个讲得好的故事 I–XXI (A Story Well Told I–XXI)
2013年作
水彩 纸本
29.5 x 21 厘米 (11 5/8 x 8 1/4 英寸)
特别鸣谢:Francesco Clemente Studio
美国 纽约 艺术家收藏
摄影:Tom Powel Imaging

克莱门特艺术项目的核心是直面现实之暗示性的渴望——在历史长河中人类将幻想、愿景与故事孕育为神话。即便露骨的主题也会融入其中;正如雷蒙德·福伊 (Raymond Foye) 所观察到的,克莱门特的目的「不是为了震惊,而是为了无动于衷地探索情色冲动——否认人们可能被自己的欲望所吓倒的可能性」。这种倾向在最近的水彩画中表现得极为明显,如《一个讲得好的故事》 (A Story Well Told ,2013年作) 和《印度之夜》 (Notturno Indiano,2019年作) ,该系列作品的灵感分别来自阿波罗和达芙妮的神话以及安东尼奥·塔布奇 (Antonio Tabucchi) 的小说。在这些作品中,克莱门特的水性处理手法引出一种沉静之感,让观众在对水彩作为媒介的事物更为宽广的迷恋中浏览禁忌的主题。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