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人博物馆馆长孟淑娟
“教育一直是消弭鸿沟极好的方式。我们忘记了这一点,我们认为这是最近的事,”美国华人博物馆(Museum of Chinese in America,MOCA)馆长孟淑娟(Alice Mong)说道。她正带着一个访客参观一个展览,展览内容是雅礼协会(Yale-China Association)长达百年的历史。
雅礼传教式教育交流的黑白影像,装满了一栋华美新建筑的整整一个房间。这些影像展现的是在美华人的历史——从早年的商人和19世纪的铁路建设者,到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Steven Chu)和雅虎(Yahoo)联合创始人杨致远(Jerry Yang)。
孟淑娟自己抵达曼哈顿唐人街心脏地带的人生历程,经过了另一个开拓性的跨文化项目。1998年,她成为了凯洛格-香港科技大学EMBA课程的第一批学员。该课程由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s 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与香港科大商学院(HKUST’s Business School)联合推出。
孟淑娟47年前出生于台湾,10岁移民美国,在俄亥俄州一个距离哥伦布市一小时车程、人口5.5万的小镇长大。小镇上仅有三个中国家庭,以及一家四川饭店——店老板是她父亲。
从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取得国际关系学位后,孟淑娟在俄亥俄州政府的发展部找到了一份工作——帮助当地公司走出国门。因为欠缺商业背景,她想攻读一个美国的MBA课程,她将目光锁定在离家不远的伊利诺斯州埃文斯顿的凯洛格管理学院。
“或许是我不够好,也或许是我没有合适的经历,我当时没被录取,”她回忆说。“所以,我要我的老板把我送去香港,”去推动俄亥俄公司与东南亚的贸易。
普通话流利的她,很快跳槽去了香港集团恒隆地产(Hang Lung Properties)。此后,她为恒隆地产董事长陈启宗(Ronnie Chan)效力了5年;1997年移交庆典时,她为当时指定的香港行政长官人选——董建华(Tung Chee-hwa)安排了宾客庆祝活动。
孟淑娟说,即使是在这种企业背景下,她仍有攻读美国商学学位的心愿;但她接着说:“我无法看着自己放弃已经建立的人际网络。”当她听了当时的凯洛格院长唐纳德-亚葛布(Donald Jacobs)有关该学院计划与香港科大推出联合学位的讲话后,她意识到,她无需放弃两个雄心中的任何一个。
她得到了陈启宗家族基金的资助,条件是她答应在恒隆至少再留两年。于是,孟淑娟成为了凯洛格-香港科大EMBA课程35名试验学员之一。而仅过了十年,该课程就登上了英国《金融时报》EMBA排行榜的头号宝座。
这种合作形式当时在亚洲尚属首次,但如今已较为普遍。清华与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有一个联合培养EMBA的项目,复旦与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也有。去年,香港科大竞争对手——香港大学(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联手哥伦比亚商学院(Columbia Business School)和伦敦商学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推出了EMBA-Global Asia课程。
不过,在1998年,凯洛格-香港科大EMBA课程,能够向孟淑娟提供一些她在埃文斯顿学不到的东西。“我觉得最突出的是‘亚洲性’,”她说。她的许多同学都来自中国大陆、台湾与香港——“我们非常平等。如果我去的是凯洛格,我就不会得到这样的氛围。”
当时恒隆已挑选孟淑娟出任Hantak高级投资经理,这是该集团在网络投资繁荣时期成立的非房地产投资子公司;当时的创业情绪照亮了整个课堂。孟淑娟说:“1998和1999年,国际商界发生了许多令人兴奋的事情,这使得我们能够将一些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工作中。非常合时宜。”
她接着说,她的同学们也将自己的难题带到课堂上。她的同学背景非常多样,有一个为香港新机场工作、有一个是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董事总经理,还有一个是蛋糕连锁店主管。“有时,我们从同学那里学到的东西,与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一样多。这意味着我们能够学着处理实际情形。”
这个为期18个月的EMBA课程如今包括11个单元,从组织设计,到在中国构建消费品牌,上课时间挤在每个月的两个周末。从周五下午到周日晚上,学员们住在香港科大校园内。一半课程由凯洛格教员讲授,但除了要在伊里诺斯度过两周外,所有单元都在香港完成教学。
孟淑娟记得自己在俯瞰香港清水湾的科大校园中度过的日子,“非常紧张”,每天要工作13到14个小时。“你有一个周末来恢复,但你仍得完成家庭作业,”她说。每5到6个人会组成一个小组,晚上召开电话会议,以完成作业。
她说:“我们所有人都真正学会了时间管理。”她表示,当她完成课程时,她“更会工作了、更能对其他人的想法产生共鸣了、对不同行业也更熟悉了。(恒隆)不再只投资于房地产业了。这使得我得以伸展拳脚,帮助发展那个新部门。”
在孟淑娟之后,恒隆其他高管也陆续参加了凯洛格-香港科大的EMBA课程。毕业后数年期间,她一直向友人推荐这一课程。但是,到了2002年,网络热减退了,恒隆也解散了旗下非房地产投资部门。
孟淑娟以为她的下一份工作会在中国,但百人会(Committee of 100)接洽了她,请她出任执行董事。百人会是杰出美籍华人组织,致力于改善美中关系。
她之前并未打算涉足非盈利性行业,但一段时间的“内省”改变了她的想法。她的父母正步入晚年,而她度过了半生的国家仍因2001年9/11恐怖袭击而感到茫然。她说:“我想,作为一位美籍华人,9/11让我开始思考,‘哪里是家?’商界对我似乎不再像以前那么具有吸引力了。”
在孟淑娟看来,美国各界普遍存在对中国的误解,对此感到担忧的她认为,百人会是另一个消弭鸿沟的方式。百人会的会员包括建筑设计师贝聿铭(I.M. Pei)与作曲家谭盾。孟淑娟起初渴望进入企业;但这些年后她发现,企业生活并未让她感到充实。
她说:“或许我并不真正适合商界。”但凭借她的凯洛格-香港科大培训,她开始像经营小企业那样经营百人会——设立香港办公室,管理在香港与北京举行的会议,并在5年内融资350万美元以上。
百人会的其中一个目标——推介美国华裔的成就,与孟淑娟现在管理的美国华人博物馆的目标非常契合。在2009年应聘接任美国华人博物馆馆长(也是它的联合创始人)的职位之前,她一直是该博物馆的会员,多年来一直在帮该馆筹集资金。
该博物馆最初叫做“纽约中国城历史项目(Chinatown History Project)”,在一所学校旧址的二楼展出少量当地展品。如今,该博物馆已有了更大的志向。孟淑娟于博物馆搬至新址的两个月前上任。该馆有一个到明年融资1500万美元的项目,在孟上任时,已经融得1300万美元。
今年将有3.5万人参观该博物馆,高于老馆的2万人。其中不乏知名人士,如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但孟淑娟的任务是,扩大它的知名度与预算,有朝一日将它从租用的场地,迁到一个更大的永久性的国家博物馆,以展现美国华裔历史为主题。
孟淑娟说,在这点上,凯洛格-香港科大培训的价值无法估量。她说:“我在6月份刚完成我的5年战略规划。我在EMBA课程中学到的所有东西都派上了用场。我翻出了自己在课堂上记的笔记。”
她说,250万美元的经营预算、10名员工、一批志愿者与实习生,“从根本上说,它仍然是一个企业。”
在这个环境中,孟淑娟发现,她的EMBA老同学网络非常有价值。其中的一位——联邦快递(FedEx)国际业务总裁邓博华(Michael Ducker),既赞助了百人会,也赞助了美国华人博物馆。
孟淑娟说:“这个网络现在仍然很牢固。”它之所以能维系,是因为那些在香港的人每月都会聚会、校友杂志会不断更新、那些分散在世界各地(远至欧洲与澳洲)的人会时常拜访。
美国华人博物馆并不回避美国华裔历史上较为不愉快的时期,比如围绕《1882年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 of 1882)发生的暴力事件。当时的一张布告上面写着:“我们应该接纳华人吗?不!不!不!”孟淑娟说:“我们现在听到的许多反移民言论,在当时都能找到。”
但在鸦片球复制品、饭店菜单、洗衣店标志与陈查理(Charlie Chan)电影海报中间,一些名人的传略突显出了一个强烈的教育主题。“中国火箭之父”钱学森曾在美国接受教育;南京大学教授郑集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取得了生物化学学位,还活到了将近111岁。孟淑娟与她的凯洛格-香港科大EMBA课程的同学正在追随他们的脚步。
【编辑:李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