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是文化与资本共舞的一年
以往,曾有“文化不言利”的说法。但在文化产业已提升到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战略下,文化和资本前所未有地“亲近”起来。一方面,资本主动出击,大量资金注入文化领域,文化产业发展驶上快车道;另一方面,文化产品在资本的追逐下,也变得越来越值钱起来:艺术品拍卖频频过亿、电影票房更是突破百亿大关、文化板块成为股市新宠。套用张艺谋的话说,“中国文化这块炕,烧得格外烫。”可是,因为资本天生的“逐利性”,在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隐忧。
艺术品拍卖进入亿元时代
往年,一件艺术品拍卖价超过千万元,就算得上新闻了。但在2010年,中国艺术品价格全面飙升,千万元的艺术品已是屡见不鲜,单件作品拍卖价格频频过亿。市场跨入了沸腾的“亿元时代”。
6月3日,黄庭坚的《砥柱铭》以 4.368亿元成交。这一价格远超5年前“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在英国伦敦创下的2.3亿元中国艺术品成交世界纪录,顿时撩拨起社会的财富神经。大家还没来得及从《砥柱铭》的惊讶中冷静下来,一个个亿元纪录又接踵而至:张大千绢画《爱痕湖》以1.008亿元成交,创出了现当代中国书画新纪录;北宋名琴“松石间意”从1600万元起拍,最终以1.3664亿元成交,刷新了世界乐器的拍卖纪录……据不完全统计,全年超过亿元的艺术品多达十几件。
不止单件艺术品创新高,整个艺术品成交额也是“跑得快”。中国嘉德、北京保利等大型拍卖公司的春拍总成交额116.04亿元,接近去年同期的2倍。年末,各地秋拍仍如火如荼,保利一家总成交额52.8亿,创中国艺术品单季拍卖纪录。
艺术品价格大跃进的动力来自哪里?“大量从房市股市撤出的资金进入到艺术品市场”。这一理由得到了各方认可。今年,国家一直在调控房地产,股市则始终在盘整震荡,大量的炒房、炒股资金只得寻求新的生财之道,不少资本大鳄将资金挪到了收藏账户,艺术品成了继房市、股市之后的又一个投机与投资平台。
伴随着艺术品成交纪录的不断刷新,市场内弥漫着各种声音,既有投资客的欢呼,也有观察家的质疑。一部分藏家认为,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艺术品市场的提升,中国艺术品显现其应有价值;而以马未都为代表的另一方则认为,天价艺术品是否真的成交值得怀疑,艺术品市场累积的泡沫越来越多,假以时日,虚高的价格必将回落。两种观点针锋相对,孰是孰非,未来的市场自会给出答案。
百亿票房书写新辉煌
2010年还没过去,中国电影市场第一个百亿票房年能否来临的悬念已然破解。包括《赵氏孤儿》、《让子弹飞》这几部连破票房纪录的贺岁大片在内,全年已有13部国产影片票房过亿。而冯小刚的现实主义力作《唐山大地震》更以6.65亿元票房书写了中国电影新辉煌。
巨大的票房红利吸引各路资本加速涌入电影产业,影院、银幕数量成倍增长,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强势介入,共同致力于做大电影市场份额。今年仅江苏一地就吸引北京万达、浙江横店等资本跑马圈地,仅上半年全省就新增城乡影院15家、银幕67块、座位10260个。
终端建设的热情高涨,激活了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制作环节,投资影视产业正成为资本追逐利润的新舞台。数据显示,2009年国产故事影片的数量是456部,而今年上半年已审查通过288部,仅5月份备案的影片数量是189部。
电影的红火也带动了电视剧的投资热。深广传媒的老总徐奔奔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好的影视项目融资非常容易。深广传媒当年投拍电视剧《马文的战争》,一个名叫鑫宝源的公司甚至追到成都,而电视剧《说好不分手》的制作方北京光线也“非要投资300万元”。从2003年踏入万集大关到如今的若干年间,国产电视剧产量每年都是以千集的速度在增长,现在的年产已经达到了一万四五千集。
不过,养眼的数据并不能掩盖影视业存在的问题。从上半年的3D热潮虚火旺盛到贺岁片的“偷票房”事件、葛优“贺岁帝”的尴尬,也折射出中国电影冒进浮躁、人才断档的隐忧。同样,荧屏上翻拍成风,内容雷同的电视剧也不时引发诟病,而趁着影视业形势一片大好,明星片酬“倍增”也让影视业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其实,面对《阿凡达》、《盗梦空间》的奇思妙想,中国电影尚未走出创意的沙漠,面对一部部韩剧、美剧在网络上的疯狂热播,中国的电视剧依然重任在肩、挑战在望。
资本市场崛起文化板块
今年的A股市场,文化板块堪称热门。从主板到中小板再到创业板,都为文化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
10月,华策影视登陆创业板,资本市场的“电视剧第一股”就此诞生。在募集资金超过9亿元的同时,刘恒、邹静之两位持股编剧也成了“千万富翁”。文化的价值,得到了资本的认可。影视公司之外,传媒公司也得到了资本市场的关注。作为创投概念股之一的湖南电广传媒吸引了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除了此前已经成功登陆中小板的三家公司外,电广传媒旗下的达晨创投又有三个项目进入创业板。中南传媒、天舟文化也先后上市。借力资本市场,中南传媒实现销售收入40.5亿元,利润4.87亿元,主营业务赢利水平再创历史新高。
民营企业博纳影业还走出国门,敲开了华尔街的大门,成为首家在美上市的中国影视公司,初步实现了中国民营企业“赚美国股民的钱”。
通过资本市场的孵化,这些公司将以资本为纽带,整合文化资源,迅速裂变成业界举足轻重的文化巨人。在《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执行主编刘浩东看来,上市固然能募集更多资金拍摄和发行电影,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上市,不仅能建立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渠道,还可通过大投资制作出大量高品质、具有本土文化内涵的作品,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输出基地。
资本市场,为文化产业投融资开辟了新的通道。以往于受体制制约,文化领域的投资多集中在“硬件”方面,内容产业受关注的不多。这一年,资本对文化愈发厚爱起来。以江苏为例,文化产业招商引资从没像今年这么火。去年12月、今年10月,镇江“一把手”亲自率队赴北京、深圳为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分别签下了100亿和212亿的大单;淮安借世博会东风,在上海签约26个文化产业项目,总金额达60亿元。
【编辑:颜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