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卢杰:我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几点考虑

来源:艺术与投资 作者:常旭阳 2011-02-27

卢杰

 

中国艺术市场的成就

 

我首先总结过去两年中国艺术市场最突出的两点成就。经济危机之后,中国艺术市场在摸索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逻辑,我们的自信和能量甚至对全球艺术市场的稳定回升都起到不小的作用。我们也有危机,但总的来说无论是传统艺术还是当代艺术,整个市场在能动地继续发展和深化。其次就是拍卖的成就。中国拍卖行的业绩,他们的思考、举措和能量都在日益强大。

画廊工作长期被遮蔽了

 

拍卖行业在西方艺术市场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它是和博览会、美术馆、画廊、基金会等各环节并行不悖又紧密相联的。目前中国的情况是媒体带动的社会对艺术市场的认识有些过于往拍卖倾斜,而关于艺术市场的话语也过于往投资、财富、资本倾斜,艺术市场是当代艺术生长的重要部分,需要真实自然生长,今天我代表画廊界说话,就必须提出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即画廊的工作和重要性被长期地遮蔽了。

 

国内的艺术媒体都在做年终总结,盘点权力排行榜,年度艺术生态里关键的人物和机构的排名,主要是基于市场力量和影响力的评估。我们都渴求市场的繁荣和发展,但是看到这些名单后,会明显地感觉到画廊界的工作没有得到太高的认同啊。如果我们去看国际上类似的排行榜,一百个人的名单里画廊至少占三分之一强。相比之下我承认我们的画廊界做得还不够好,但同时是不是画廊获得的支持还不够多,人们对我们的认识还不够,中国的画廊如果不能强大起来,整个艺术生态是有问题的,因为画廊是关键的纽带。

两个艺术史

 

再来说那些盘点当代艺术家前多少位之类的名单,那些指标性的艺术家,他们在当时奋斗的年代里,是不被认知、被拒绝、非主流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艺术家个体和群体及批评家20 年努力的成果,今天反映在收藏和市场的结构里。今天市场的这个盘和饼基本上都是建构在对于那段历史的回顾上,以及这些指标性艺术家的历史、杰作、人气和此后的努力延伸到今天的结果。拍卖指数非常重要和关键,但拍卖是二级市场,是对历史的一个总结,是对一个市场被反复肯定的艺术家及其精品奇货可居地追捧,从以前只要是这些人的作品我都买,到现在我要这些艺术家的关键历史阶段的关键作品,我们的拍卖市场已经日趋成熟了。

 

但是这些市场指标的艺术家名单里,除了部分历史已经肯定的优秀的大腕们,另外又夹杂着多少在未来的艺术史上将会被淘汰的人,他们不是艺术史和市场统一的结果,而是学术和市场冲突的结果,是完全靠阶段性的市场进场的。艺术市场肯定反映了艺术史的书写,但艺术市场能主导艺术史的书写吗?我们要问“我们的当代是什么?”,九十年代开始一直到现在的中国当代艺术走过了非常有意义的道路,这些在书写历史的人和作品却很难在市场里得到相应的地位。难道说我们过去二十年走的是错误的路子吗?我们要警惕的是有一个市场写的艺术史和有一个由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双年展、美术馆共同认知的艺术史。我从1990 年做当代艺术的推广到现在,从来没有哪个阶段像今天的中国这样艺术生态变得如此复杂和矛盾,无法自圆其说,还是我们对市场的理解太浅。所以今天我们在凯歌和庆典的同时,要知道我们的市场是落后的, 因为它对艺术的认识是滞后的。现在我们的市场在大量地推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的东西,这对藏家是误导,对艺术教育是误导,这种浮躁会带动急功近利的一两代艺术家和画廊,未来可能就真的走不下去了,没有前瞻性的市场,要发展也就很难了。

画廊的工作需要支持

 

回到画廊的作用,它在第一条战线上,起到枢纽作用,它第一个去吃螃蟹,去努力研究、发现,密集地和艺术批评及艺术史的判断力量、知识的力量结合,很真诚的爱艺术,很积极投入,花费大量的努力去寻找是不是有关键的人物和作品没有被呈现到丰富或完满,或者被误导,甚至没有被认知。国际上面现在的大牌艺术家路易斯·布尔乔亚、保罗·麦卡锡等都经过了二、三十年的沉默期,然后通过画廊、策展人、批评家的重新思考、重新认识,把他们推到他们应该得到的高度。另外画廊要做好中生代和新生代艺术家的理解、关怀、支持、参与和推广工作。画廊有责任去发现我们真正的宝藏是什么,那些可能被市场、媒体和短期的急功近利的心态给掩盖了的东西。画廊的回报是重新投入到产出里的良性循环,因为它必须是前瞻性的,所以在产业链里是最小的得益者和风险的最大承担者,但同时它又是创作、展示和收藏之间的链接。

 

看今天的艺术家榜单,有多少知名艺术家是没有代理画廊的,有些艺术家原来和画廊合作过,失望了就不做了。中国的画廊建设问题确实很大,不否认我们还在学习和成长中,所以它更需要市场和艺术家的支持,画廊发展好了,才可能有好的本土画廊博览会。如果把画廊的那个饼给切掉了,失去的是未来。中国如果再做五年还没有国际水准的画廊,一级二级市场的发展还不均衡,艺术家的质和量还无法和画廊的质量均衡,我们的市场就是在吃老本,问题就很大了,如果这样搞下去,说不定再做十年都没有。

中国和国际的关系

 

所谓的现在国际不知道怎么和中国玩儿的问题,既有学术的原因,也有市场的条件。比较显眼的是价格因素。外国收藏家对中国目前的价位有拒绝,我们一般会认为是对中国缺乏真诚和认识。我们不能就这么简单地下个结论,而是需要去解决它。是真的要自己玩吗?政经,环境,媒体都如此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东西的市场都是全球化的,艺术市场也不可能是本土孤立的。艺术家需要问自己,哪怕在中国的市场已经曾经呈现过、印证过你可以达到这样的价位,但你是不是可以勇于放弃,去放眼未来,铺开全球?我们举例布尔乔亚,她是法国人,可是不只法国人收藏,她在美国奋斗多年,可是不只美国人收藏,而是全球美术馆认同,全球收藏认同,全球市场认同,这是前面画廊和艺术家一起工作的时候把她铺垫在全球的各个藏家、各个机构、各个展览、各个媒体、各个话语里边的结果。这样一个区域的市场不行了,还有其他市场支撑,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艺术的观念要自己定,价格要市场定,人文精神必须有中国的特征,艺术市场的中国特征,还是很难把握的。

 

中国和国际的关系呈现在另外一个现象上,现在国际上一些大的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家在清空自己的藏品,就有人焦虑“这个市场怎么办呢”?另外一些人跳出来“国内接没问题,我们自己玩”。两者都是情绪化的表面的判断。我觉得此刻可能是一个艺术史的分水岭。中国当代艺术以前是以一种族群的、带有时代意识形态化的面貌集体出现的,所以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是一种单个门类、单个逻辑下的全面收藏,似乎是个时髦的事。现在这个现象没有了,是不是意味着中国的当代艺术不需要以“中国”作为前缀了?我们的艺术家能够独立地被得到肯定和尊重,不因为媒介、符号,或者形态、价格等等基于“差异性”的因素,而进入新的多元和开放的历史时期,但是艺术家不会因此失去你的中国特点。

 


【编辑:李璞】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