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连锁突变与“自觉”》——潘公凯

来源:叶 2006-12-20
一、课题缘起: 
1、进入问题的过程:
艺术中的现代性由什么来判定?
西方现代艺术的边界在哪里?
⑴ 为寻找中国画的出路,去美国。——如何建构中国美术的现代形态?
思考二个前提问题
⑵ 1994年《论西方现代艺术的边界》一文——艺术与非艺术的边界。
1996年“四大家”研究,《传统派与传统主义》一文——传统主义的现代意义。
1999年《课题计划》——“自觉”是区分传统和现代的标识,“四大主义”。
2、20世纪中国美术的基本问题是“正名”
a. 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最基本的问题是什么?是定位,是正名——其实质是现代性问题。
b. 现代性问题,定位,正名问题不解决,20世纪中国美术即游离于全球性话语之外,失语和漂浮。
 


课题的重要性:


二、中国没有西方现代艺术产生的情境氛围
1、与艺术活动相对应的精神氛围不可重复(现代艺术是现代情境的象征)。
西方现代社会形态特征——大机器生产、科技理想、直线进步论、照相技术    艺术中的非主题性、非模拟、非写实、从立体走向平面、拆解。
现代艺术对应的不是直接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结构,而是对应一种情境。精神氛围——新的社会形态的理想化激情。这种反应和应对往往是间接的、曲折的。
2、现代的经济结构(其中的大部分因素)有普适性,但观念与艺术形态层面更为复杂。如中国现代的市场经济、私有化、大规模基础建设、大工业、信息化,但精神氛围与当时欧美完全不同。目前中国的知识学基础已与欧美日趋同步。现代与后现代同时涌进来。
当时塞尚对几何形着迷,毕加索对立体解构着迷,杜尚对机器着迷,达利对潜意识着迷,现代已无这样的精神氛围。社会背景不可重演。比如二次世界大战,东西两大阵营对立,冷战。已时过境迁。
3、20世纪的中国美术究竟属于什么性质?
⑴ 西方现代主义的理念模式和形式特征。——与20世纪中国实际状况对不上。
中国的百年屈辱苦难。曲折历史。
当今世界的现代化与中国的关系?
怎么办?
只能回到基本事实的两面

同时忧虑高科技的未来——科技(工具)发展的加速度
 


转型——毁灭?
终极关怀消解?



三、从关注现代结构      关注现代事件(现代结构的普适性与偶在性)
1、“正名”与所使用的话语系统: 
⑴ 从现代性思考进入美术史,是对西方话语的认同。不得不进入西方学科框架中的讨论,这种进入是因为问题的提出是西方框架之下提出的,又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全球性语境中为中国现象正名,出发点和目的都与西方话语分不开。
以现代性研究进入20世纪中国美术史,只是对西方主流话语系统的认同,是对能指的认同。而不是对所指的实存的事实和现代化模式的照搬。进入全球化语境就像进入“世贸”,进入对话游戏规则。但中国人还是该做自己应做的事。
更具本质性的不是能指,而是所指。所指是活生生的历史事实,它紧紧连着中华民族的生命本源,涌动着生命意志和精神能量。它深远的背景是一种不同于西方传统的精神生活模式。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基本事实决定了近代中国不可能重复欧美的道路。
⑵ 对现代性主流话语的认同,另一根据是西方现代性结构所具有的某种程度的普世性。这一普世性是相对的。普世性的展现与衡量——与原发结构“相似度”概念。
西方现代性结构的普世性是存在的,但又是相对的,有在不同的继发国家所不同的相似与变异。普世性在移植过程中表现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二者之间的相似程度——“相似度”。
2、西方现代结构的普适性与偶在性:
西方现代艺术中主体性的高扬——对比中国现代艺术中的集体主义心态。是因为生存环境的不同,面对的问题不同。
现代现象、现代结构、现代性——全方位秩序转型是最基本的特征。
西方主流话语的现代学论述,已经注意到历史偶然性。人类文明的爆炸性演变,连锁反应从彼时彼地开始,又于某时波及于某地,都有深刻的偶然性。各种条件契合的机缘的偶然性,使现代性没有标准模式,只有断裂与突变是共有的特征。
3、现代性事件的本质:断裂、突变、加速度。
“现代现象没有本质”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P.3)
现代性事件的本质——断裂、突变、全方位转型、高速发展。

四、“人类巨变”的未来视野
1、没有本质,那究竟是什么?——须跳出当下,从未来回望,才可看清。
爆炸性增长——人口、复杂性、创造力(论文)、芯片、DNA。
曲线图:几乎水平      几乎垂直 = 爆炸性(加速度)
信息、生物、纳米等技术 + 物理学统理论。
下一个百年——人机合一或创造新人类。社会与文化形态巨变。
2、从明天回望今天与昨天——传递与点燃凸显——未来巨变的“序幕”。
从未来回望的视野中:连锁突变、传递与点燃,临界问题——凸显出来。
20世纪只是序幕,真正巨大的变革还在后面,而且难以预料。

五、序幕中的连锁突变
1、原发与继发——连锁突变(英国     欧陆     美国     亚洲……)。
连锁突变中的原发与继发:(与核裂变反应不同)
每一个铀235原子都相同,而每一次继发性突变都与原发不同。
使用原发——继发这一组词,也是为了突出原发结构特征的重要性,其中许多原则具有普适性。同时也为了突出继发与原发的不同,继发中的变异与原创。
核爆炸比喻:原发点——影响继发点、多个点——多个点作为新一轮扩散的原发——影响下一轮继发。像“波的扩散”,也像“链式反应”。每一轮都是上一轮的继发,也都是下一轮的原发。环环相接。也像涟漪。
对世界范围现代化过程的总看法,现代性在世界范围传播的总模式——连锁突变模式。
连锁反应中的变异。
不同的是,每一轮(每一个环节)都有变异,都与上一轮(上一环节)不一样,在此,变异是关键。应重视对变异的研究。——变异的多种可能性。
2、现代结构的自生性与植入性。
自生性——起源于传统内部的生成因素与结构变化。
植入性——起始于失败或殖民及学习追随应变的自觉。
现代性植入与地域文化抗争形成复杂的格局与变量,使偶然性大大增加,植入的原生基因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变异,变幻莫测,演进方向无法预料。只有断裂与突变是全球性的。
3、植入性、应对性。
继发型现代性包括二个组成部分:
植入性现代性和应对性现代性。
植入性现代性是原发型现代性在继发地的复制,再现,重复现象(不可避免总有少量变形)——此中有一个“相似度”问题。是用主流框架衡量对得上号的部分。
应对性现代性是继发地对外来现代结构进入(冲击)后作出的反应、回应、应对、抗衡、激变。它可能是某种接纳性应变,也可能是融合现象,也可能是打散后的重组,也可能是拒拆和抵抗行为,也可能引发巨大过敏反应或剧烈的暴力革命等等。总之是用西方主流框架衡量时对不上号的部分。
——这一部分往往被排拆在现代性研究与判定之外,其实是继发地域中最具研究价值和创造价值的部分。


六、连锁突变与“自觉”
1、现代结构的二个层面(同一地域)。
⑴ 这场突变转型是全方位的,但作为社会文化的生存样式,还是可以分出层面:
互相制约与互相影响促进
客观制度层面——社会层面
主观意识层面——观念层面
同一地域中二个层面之间的夹层——纵向“自觉”互动
“自觉”都是关键环节
西方现代主义是西方现代情境的象征
中国四大主义是中国现代情境的象征
⑵ 横向的传递与移植:
在植入过程中,二个层面可以是同步移植,原生结构的互相依存与制约关系在进入新的地域文化系统后,必然由于各种偶在因素而产生复杂变异,但这两个层面的区分仍然存在。
作为观念层面的艺术,现代性基因在移植过程中的变异与社会层面的基因变异是可以不同步不同向的。
2、连锁突变中的传递与点燃(不同地域)。
“冲击与回应”说——对应对性抗衡性策略行为的现代意义估计不足
植入是现代性事件,应对与抗衡也是现代性事件。
“应对”的多种自主性策略选择(应变、选择、改变、融合、抗衡、抵制、过激反应……等)及其效果与影响的研究,尤其是与现代化方向的关系,是复杂问题。
3、继发现代性判定的二个方面:
二方面合起来组成继发现代结构
原发的植入性
对植入的应对
继发型现代现象研究中,现代性判定的二个方面:
⑴ 原发性现代性特征作为标准之一。用于必不可少的类比。
⑵ 植入与应对过程中的“自觉”选择与理性策略是标准之二。
从现代性判断的有效性而言,后者比前者更复杂也更重要。因为前者在后发达地区的植入过程中难免有重大改变,往往难以一一对应。所以必须关注与研究后者——对不上号的部分。
而在后者的“自觉”选择与策略中,往往以对前者的研究和吸纳为前期准备与起点。前者可被吸纳进后者之中。即使在最为极端的对抗性策略与行为中,也可能与原发现代性作为参照系或借鉴作用而发生关联。
4、“自觉”与点燃:
西画东渐的早期是自然流入,“中西合璧”的口号是“自觉”,鸦片战争是现代性事件扩张的压力传递,洋务运动是部分“自觉”,“五四”启蒙是大面积“自觉”,点燃民主革命。
特定意义的“自觉”——对西方现代性植入而引起的社会突变的感知与思考,是对目标、策略、行为、身份的“自觉”。
在连锁突变的传递中,“自觉”是继发性突变的起始与标识。
——凡由现代性事件的传入而引起的“自觉”应对(策略、行为、结果),均属继发现代性事件,其结构特征同样具现代性意义。

七、全球现代性图谱
1、从未来视野回望,继发结构与原发结构对未来巨变的催化等值。
全球现代性图谱:
原发现代结构已有大量研究,继发现代结构是否具同等价值?
来自原发地的植入性组成部分。
自觉的策略应对、变异与原创部分。
等值。
 


继发型现代结构内部

由原发型、继发型、再发型的现代结构共同组成——全球图谱。
——“自觉”是连锁突变中的关键环节,是加速度的催化剂。
各地域结构之间的互动性是不可忽略的,往往意义深远。
2、连锁突变的传递——即全球一体化过程。
尽管有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但资源、经贸、信息、知识、智力……都在全球范围内连通起来,生活水平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使人类整体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全球一体化将会带来的21世纪的巨变令今天的人们难以预测……

八、继发现代结构中的变异与原创部分的识别(以美术为例)
1、“四大主义”——就是中国的现代主义——“正名”
“名不正、言不顺”,20世纪名不正,21世纪言不顺。
继发现代结构中的变异与原创部分(以美术为例):
西方主义——植入性组成部分
融合主义——变异、融入本土
大众主义——变异 + 原创
传统主义——现代结构中的原创
中国美术的现代主义
 


20世纪美术四大策略


2、关于“主义”话语:
※ “主义”话语具有社会行动的功能,是一种鼓动。当思想论述进入社会化推论和诉求时,当个人的思想言论要求社会法权时——即为“主义”。(刘小枫《……绪论》下同)
※ “主义”话语标明了社会形态向现代变迁中社会思想的转型。
※ “现代主义”是现代性骚动的表达,以激进的知识学形态出现。
※ “现代主义”话语,自严复、康有为、章太炎、梁启超开始。
——“传统主义”、“融合主义”、“大众主义”、“西方主义”,正具有社会行动功能,是提倡,具有实践效果。此四大主义合而为中国美术的“现代主义”,似不为过。因为恰是现代性骚动的表达,而且正标明了艺术思想观念的转型。
如果中国社会学的“现代主义”从康梁开始,艺术学的“现代主义”亦应从康有为、陈独秀开始。他们不是艺术家,却是最早的改革方案提出者。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