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来华规模最大、第一个全面反映美国艺术发展历程的大型展览——《美国艺术300年:适应与革新》,将于2月9日下午4时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并持续到4月5日。展览汇集了在美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近120位艺术家的130余件作品,跨越了从十八世纪初北美殖民地时代至二十一世纪初当代美国的各历史阶段,系统地勾画了美国艺术300年的发展轨迹。这些作品来自欧美数十家博物馆与收藏机构,包括特拉基金会和古根海姆基金会。经过数年时间的准备,这样一个在美国本土也未曾实现的项目才得以形成并首航中国。展览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由纽约的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和芝加哥的特拉美国艺术基金会联合筹备,在北京展出后将巡回上海及其它国家。巡展由美国铝业基金会协办,由亨利•鲁斯基金会提供主要基金,合作赞助由福特汽车公司基金和安庆国际法律事务所提供,在北京的展出得到了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凯迪拉克品牌的赞助,在上海当代艺术馆的展出得到了HUGO BOSS的大力支持。
“这次展出是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孕育出来的丰硕果实,更是21世纪中美两国艺术交流将更加宽阔展开的标志。”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对这个展览高度评价:“这个展览为我们提供了从美国艺术自身的文化逻辑及其与世界艺术的关系角度进一步认识美国艺术的机会,这将为中美两国的艺术在新的全球文化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铺垫新的基础。”
“作为一个全球文化机构,古根海姆对中国的投入集中在自身的身份和策略上。”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的总监托马斯•克仁斯说。“我们很高兴和上海北京的美术馆合作伙伴们一起工作,并意识到《美国艺术三百年》的首次巡展可以在中国举办。这场展览为我们国家历史文化上的发展和大胆的创意本性提供了非比寻常的视野。这次计划承诺在中国公众中增加对美国历史和文化的了解,也希望能够成为中美之间大众和文化的对话的灵感来源。”
“一种国际视野影响着我们在特拉基金会所做的一切,”特拉美国艺术基金会的会长兼首席执行官伊丽莎白•格拉斯曼说。“要说最大的意义就是,我们举办《美国艺术三百年》的目标在于在中国观众中扩展和丰富对于美国艺术的知识。通过展示我们国家的历史和艺术的遗产的复杂性,在和中国锻造出新而持久的关系的同时,我们也在探索着分辨我们自身的文化。我们很高兴在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展览上和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合作,并且再次向所有把珍贵作品借给世界分享的借方表示我们的谢意。”
“铝业基金会非常高兴能够赞助古根海姆这次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 《美国艺术三百年:适应与革新》 ,我们期盼着可以把这些美国体验的丰富表现和中国人民分享,尤其是通过这样一种具有教育意义的项目把历史带给地方观众的机会”,美国铝业基金会的主席和首席执行官阿莱恩•贝尔达说。“我们恭贺古根海姆组织出了这场令人印象深刻的展出。”
“1998年,因为一个令人振奋的想法——《美国艺术三百年》,古根海姆和亨利•鲁斯基金会率先走到了一起,”基金会主席麦克尔•基里乾说。“使我们长期投入到促进中美更好的交流中,并为了更加全面的关注带来了美国艺术家的作品,这是一种自然的契合。很荣幸能够对300年来的美国艺术来到中国这件重大事件上有所帮助,中国已经和我们分享她的历史遗产很久了,现在我们很希望和中国人民一起分享我们这历史的遗产。”
展览概观
《美国艺术三百年:适应与革新》依时间顺序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标记着这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殖民与抗争(1700-1830);扩展与分裂(1830-1880);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1880-1915);现代主义与地区主义(1915-1945);繁荣与幻灭(1945-1980);国家主义与全球主义(1980-至今)。展览具有内在的逻辑线索和完整的图像叙事结构,呈现出一部波澜壮阔的美国艺术史:北美大陆原住民的形象、开国者们的风姿、西部壮美的原野、内战时期的社会景观、工业繁荣与技术进步、抽象表现主义与波普艺术代言的后工业社会景观、影像与多媒体装置艺术所映照的当代……表现出美国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适应与创新进取的过程与精神。
18世纪初至19世纪末的美国艺术以写实风格为主,芸芸众生、自然风光、社会生活永远定格在五彩斑斓的画面上。展览从1735年一幅坚毅的印第安人肖像开始,《威廉•佩恩与印第安人的条约(William Penn’s Treaty with the Indians)》静静地拉开一幕欧洲殖民的历史活剧,斯图尔特为乔治•华盛顿所绘的经典肖像强有力地昭示着美国的统一与独立。一个个美国早期的人物形象虽历经数百年却依然鲜活。19世纪中期繁荣的风景画、风俗画展现了美国更加广阔的天地:粗犷辽阔的西部原野、水天相接的海岸风光、热火朝天的工业生产、城市与乡间的日常生活……艺术家们用画笔表达着对年轻祖国的无限热爱。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大批美国艺术家活跃在国际舞台上,如萨金特、卡萨特等人,他们深谙欧洲艺术技巧与趣味,热心于创立表现独特美国主题的美国式艺术。萨金特的《哈密尔顿·迈克寇恩·汤布利夫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当时美国妇人的优雅气质,卡萨特的《珍妮和她熟睡的孩子》是其“母与子”题材系列作品之一,明显地受到了法国印象派风格的影响。霍默将美国风俗画创作推向了巅峰,这次展出的《看着破冰船:高海》则以人和大海为主题,在雄健的笔调中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征服与和谐的关系。
20世纪的美国,现代艺术大放异彩。美国的第一个现代艺术流派是20世纪初的“垃圾箱画派”,它体现了美国艺术的独立性与创新性。该派重要成员普仁德加斯特的作品《海岸风景》,将使中国观众领略到 “颜料工厂的爆炸”式的风格。二战后的美国取代欧洲成为西方现代艺术的中心,这也是此次展览最重要的一个篇章,众多现代主义艺术大师济济一堂。抽象表现主义大师杰克逊·波洛克,对于世界包括中国的现代艺术都有着重要影响。这次展出了他的两幅作品:1942的《月亮女人(The Moon-Woman)》和1950年的《第18号(Number 18)》。《月亮女人(The Moon-Woman)》运用了程式化的透视法和环形线条,主题是模糊的,所谓的“月亮女人”只是出于画家本人的心理想象,而不是源自常规经验。抽象表现主义的重要画家罗斯科与德·库宁也将有作品展出。美国另一个产生世界性影响的是60年代广泛流行的波普艺术。这次展出了波普艺术最重要代表安迪·沃霍的三件作品, 1963年的《种族暴动(Race Riot)》直接反映了美国的种族冲突,特别引人注目。罗伯特•劳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的重要作品《驳船》,长近10米,是这次展览中尺幅最大的作品,几乎占据了整整一面展墙。罗伊·利奇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詹姆斯·罗森奎斯特(James Rosenquist)、克勒斯·欧登柏格(Claes Oldenburg)等都有作品展出。风行于20世纪80年的照相写实主义(Photo-Realism),用手工方式复制照片中完美的图像,主要选择美国式的主题如家庭汽车、糖果机、当地电影房或用餐者等。这在罗伯特•贝克特尔、查尔斯·贝尔等人的作品中都可看到。查克·克劳斯(Chuck Close)喜欢绘制广告牌大小的肖像画,这次展出了他1980年到1981年间创作一幅硕大头像。展览中最有趣的当属基思·哈林和巴斯奎特的涂鸦绘画,他们将简约、散乱、随意的涂抹改造为具有美学意义的语言,曾经风靡一时。这种活跃于街头的涂鸦艺术最终进入到博物馆,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巴斯奎特1982年创作的代表作品《拿波里来的人(Man from Naples)》也将出现在展览中。
另外,活跃于当代艺坛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也在展览中露面。马修·巴尼(Matthew Barney)的影像作品《悬丝(The Cremaster Cycle)》由五个分部组成,编织了一个多重含义、艰深晦涩的叙事情景,把历史与幻想交织成了一幕具有精神性色彩的戏剧。当代艺术市场最火的艺术家杰夫·昆斯(Jeff Koons)2000年创作的《尼加拉瓜河(Niagara)》,采取挪用手法调侃了商业社会的变动对人们的影响。观众还可以看到美国最新的作品,这就是2006年的《一起来保卫和建设海岛》(克海德·维里),反映了70年代出生的美国年轻艺术家的创作状态。
这次展览还包括了华人艺术家在美国的创作,他们的出现将使中国观众眼前一亮,如华人画家朱沅芷20世纪早期创作的《车轮:工业纽约》,表现了华人艺术家对美国社会激变的感受,画龙点睛地提示了美国多元文化是由世界各地包括中国移民熔铸而成的。
总之,观看这一展览,犹如捧读一本厚重的美国艺术史。
本次展览的策划团队主要由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总监托马斯•克仁斯领导,为本次展览作出贡献的策展人有:苏珊•戴维德森(Susan Davidson),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资深策展人;伊丽莎白•肯尼迪(Elizabeth Kennedy),特拉美国艺术基金会收藏策展人;南希•马修斯(Nancy Mowll Matthews), 威廉姆斯学院艺术博物馆19至20世纪艺术策展人。
本次展览得益于以下美国艺术和现代主义的学者们的专业意见:迈克尔•乐嘉(Michael Leja),宾西法尼亚大学艺术史教授;罗伯特•罗森布鲁姆(Robert Rosenblum),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策展人;约翰•威马丁(John Wilmerding),普林斯顿大学美国艺术教授。
出版
展览同期出版发行了图文并茂的中英文画册,各篇章由美国本国的艺术史专家学者撰写:玛格丽特•M•洛弗尔(Margaretta M. Lovell)生动地描绘了早期的美国;大卫•M•鲁宾(David M. Lubin)描绘的是19世纪美国的艺术和文化;南希•马修斯(Nancy Mowll Matthews)严肃地审视了美国国内外的情形;贾斯廷•沃尔夫(Justin Wolff)研究的是工业文明给美国艺术带来的冲击;罗伯特•罗森布鲁姆(Robert Rosenblum)探索的是战后的美国作为世界范围内艺术界的一支力量的兴起;以及苏珊•克劳斯(Susan Cross)则在全球上下文的联系中评述有关美国艺术的论题。其他相关论题的短文同样也包括:帕莎•约翰斯顿(Patricia Johnston)和杰西卡•拉尼尔(Jessica Lanier)讨论了中国对早期美国视觉艺术的影响;安东尼•李(Anthony Lee)贡献了关于华裔艺术家和在美国的中国移民的短文;伊丽莎白•肯尼迪(Elizabeth Kennedy)则解读了关于美国牛仔的传奇。这些论述精辟、视野新颖的文章使这部画册成为一部别致的美国艺术研究论集。
教育项目
为了更好地配合展览,使观众更充分地了解美国艺术和文化,中美双方还组织了精彩的教育项目,包括:一本免费的全彩小册子,语音导览和志愿者义务讲解、2月11日美方策展人的学术讲座、学生集体参观、有趣的家庭项目等
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
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创立于1937年,主要目的即致力于促进对艺术,建筑,以及其它各种视觉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的理解和欣赏,主要关注现代与当代时期,致力于在我们的时代对艺术的收藏,保护,和学习。通过各种优异的展览,有教育意义的项目,自发性的研究和探索,以及不同的出版物,此基金会认识到了这个任务,通过使用美术馆独特的网络和文化上的合作伙伴,努力从事于启发不断增加中的多样化的国际观众。目前,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拥有和运作的美术馆有三家:位于纽约第五大道的古根海姆美术馆;位于意大利威尼斯的佩吉•古根海姆美术馆(The Peggy Guggenheim Collection);以及位于拉斯维加斯的古根海姆•赫米特基美术馆(The Guggenheim Hermitage Museum )。此外,基金会还为欧洲的两家每美术馆提供规划和管理,并以此命名,分别是:毕尔包古根海姆美术馆,以及在柏林的德国古根海姆美术馆。通过独特的同盟协议,古根海姆基金会和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以及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共享收藏品和进行项目合作。
从1996年起,作为当代西方艺术在中国的第一批展览之一,当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收藏会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后,作为一个全球文化机构,古根海姆对中国的投入与关注集中在自身的身份和策略上。在1998年,古根海姆举办了“中国五千年”,一个史无前例的从古至今的中国艺术、考古学和文化上的杰作大观,作品由中国主要的博物馆提供,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协办。近来,古根海姆制定了自身关于亚洲艺术的策划方向,首先是在一个西方的当代艺术博物馆里开始。在2008年,古根海姆将举办中国当代艺术家蔡国强的第一个作品回顾展。
特拉美国艺术基金会
特拉美国艺术基金会一贯优先致力于促进创新性项目的发展,强调多元视角与跨文化参与。27年来,特拉基金会就有关美国艺术的交流与沟通,在全球范围内协助和支持了诸多展览、奖学金及教育项目等。特拉基金会收藏的美国艺术作品逾700件,时间跨度从殖民地时期直至1945年。目前,特拉基金会运作着吉韦尔尼美国艺术博物馆,主动把收藏借给国内和国际的展览,大力促进支持美国艺术奖金,并致力于扩大其授权项目,以满足世界范围内对美国艺术的需要。在欧洲、加拿大、拉丁美洲,以及如今在亚洲,基金会都授权组织了若干探究美国艺术的展览及其他项目。此外,基金会还通过在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设立住宿奖学金,以及通过对伦敦的考陶尔德美术学院、柏林的约翰•肯尼迪北美研究机构和巴黎的国立艺术史学院等提供游历基金,以支持学者交流活动。(中国美术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