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提要:
一、关于“鉴赏力”
“鉴赏”是指艺术的“鉴”与“赏”。“鉴”即鉴别真伪优劣,是对艺术品的一种审鉴过程;“赏”即观赏、品味,是对艺术品的一种接受过程。鉴赏力综合着“鉴”与“赏”两种能力,前者主要是知性活动,包括感知、辨别、比较、判断等;后者主要是感性、心理活动,包括直觉、体味、感悟、想像等等。总之,鉴赏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人类进行艺术创造和艺术研究的基础之一。没有良好的鉴赏力,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美术史家。
鉴赏力与人的天赋(天先素质如直觉力、视觉记忆力等)有关,但主要是后天培养的。作为一种素质和修养,鉴赏力的提高没有止境,而总是随着艺术经验、文化积累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鉴赏力的培养和升华需要毕生的努力,但学校的培养至关重要。
传统艺术(古典艺术)比现代艺术更需要、也更看重鉴赏力。这是因为传统艺术特别是宋代以来的艺术更重视审美价值,更重视传承和积累,更重视技艺技巧和形式语言本身的意义,而现代艺术更重视新变、观念,更重视反讽、审丑、刺激,更重视形式语言的综合性,也更受资本和媒体所左右的缘故。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现代艺术和现代艺术研究必然忽视和弱化鉴赏力,而这也必然对传统艺术和传统艺术研究形成影响——这一现象,在当代美术史教育中已明显呈现出来。因此,在今天强调鉴赏力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鉴赏力的丧失
传统社会的中国书画,在中上层社会特别是文人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即它的受众不仅持久稳定,而且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鉴赏力,创作与鉴赏形成良性的互动。20世纪以来,传统文化艺术受到激烈而持久的否定,西方艺术大量涌入,长期的战争和激进运动扼制了传统艺术的承传、创造、流通和收藏,破坏了创作与鉴赏之间的良性互动,而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又是日益世俗化的过程。这些,导致了鉴赏力长久的下滑,这种下滑是全社会性的,其中画家、美术教师、美术史论家、收藏家鉴赏力的下滑,造成的结果尤其深重。
在意识形态化一体化的年代里,对美术作品的解释主要是政治解释和各种决定论的解释,传统的艺术品评受到冷落和压抑;大量传统作品被封压,学习艺术史的学生看不到或极少看到原作,博物馆、美术馆成为艺术史教育的缺席者。新时期以来,随着市场的繁盛,物质主义的盛行,作伪横行,到处充斥拙劣假冒之作,加上疯狂的炒作,恶质批评大量出现,造成了价值与价值标准的混乱和倒转。学校的美术史教育始终是重教材轻原著,重文献轻图像,以看幻灯、复制品代替看原作,毕业生(包括研究生)不能辨识中国画的真伪优劣,不能欣赏古典作品,已成为普遍现象。鉴赏力低下已经严重危及到艺术史论研究、艺术批评、艺术创作、艺术市场、艺术编辑以及博物馆、美术馆、画院等各类美术工作的质量。
鉴赏力低下是历史造成的,不可能在一个早上解决。但我们应当看到问题的严重性,采取必要的措施,重建中国人对中国艺术的鉴赏力。对此,美术史教育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改进鉴赏力教育,应当成为迫切的课题。
三、几点建议
如何在美术史教育中强化鉴赏力,需要集思广益。我这里仅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各美术院校的艺术史系科,对提高鉴赏力的问题应有一定的共识。有了共识,才可能有实践。当下,美术史教学与研究中的跨学科倾向和方法正方兴未艾,这固然应当重视和发展,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对美术的内部研究,对历代经典作品的研究+对古典形式语言的研究,忽视了对鉴赏力的培养。这个共识是十分重要的。
(二)利用校内校外各种条件,增加学生看原作的机会。中国正兴起博物馆建设的高潮,拍卖展一波接着一波,各院校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增加学生看作品的机会,有些课程应当到博物馆、展览馆去上。总之,要尽可能让学生接触作品。
(三)建立艺术院校、艺术研究机构与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家间的良性互动,使艺术藏晶最大限度地与研究者、教师和广大观者见面,努力形成鉴赏艺术品的社会风气。
(四)在本科生、研究生的作业与论文写作中,增加对经典作品研究题目。
郎绍君
(中国艺术研究院)
(郎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