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中国离国际艺术之都有多远

来源:国际金融报/林剑 2007-05-31

这段时间,对中国的视觉艺术爱好者来说,“美国艺术300年”大展好似一个“嘉年华”。  

  虽然美国艺术真正值得回顾的历史不会超过100年,却足以撑起半部当代艺术史。然而徜徉其间,却发现其足够“振聋发聩”的标题下,并没有带来足够炫目的作品。因此,与其从审美的角度去看这次展览,倒不如透过那些传奇性的名字中,窥视一下美国当代艺术的“成功术”。  

  有钱能使鬼推磨  

  “有钱能使鬼推磨”在艺术界是颠簸不破的真理。大约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以洛克菲勒为代表的美国财团,不仅筹建高楼大厦,勾勒出具有纽约特色的天际线,也积极倡导建立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  

  如今,中国的当代艺术品市场也如火箭冲天一般,上升的势头不可遏制。国际热钱与来自国内的财富频频眷顾“原创作品”。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经济状况也足够撑起半边天空,却并没有把东京扶持成新的艺术之都。经济泡沫迅速幻灭,再加上政治与学术上的无所作为,也无助于捧出一个艺术之都。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众所周知,中国当代艺术的状况是“概念股”,标签明晰。但对于“中国题材”的炒作,其幕后操盘手无一例外是老外。要知道“美国艺术300年”中出现的辉煌的名字中,“根正苗红”的美国人其实并不多,杜尚是法国人,德·库宁是荷兰人,安迪·沃霍尔是保加利亚人,旅美画家陈丹青概括道:“以我对美国文化的全部了解,美国艺术真的不在乎你属于什么国家。”  

  海外画廊的纷纷入驻,再加上中国美术馆等当代艺术体系要件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逐步提升,真正全方位地勾画出了美丽的愿景。  

  

Baidu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