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2007特纳奖提名出炉 马克•渥林格再度上榜

来源:美术同盟 2007-06-01

 




 特纳奖(Turner Prize)提名艺术家:由左至右依次为:扎琳娜•比姆基(Zarina Bhimji)、内森•克雷(Nathan Coley)、迈克•尼尔森(Mike Nelson)、马克•渥林格(Mark Wallinger)
 艺术贵在突破。这恐怕也是旨在“突破”的特纳奖(Turner Prize)虽颇富争议却依旧备受瞩目的原因。作为欧洲最具重量级的视觉艺术大奖之一,2007年度特纳奖(Turner Prize)的候选名单于五月八日公布,四位获得提名的艺术家包括:扎琳娜•比姆基(Zarina Bhimji)、内森•克雷(Nathan Coley)、迈克•尼尔森(Mike Nelson)和马克•渥林格(Mark Wallinger)。
 四名候选人中,中国观众最熟悉的莫过于以《皇家爱斯科赛马场》(Royal Ascot, 1994)亮相《余震》(Aftershock)的马克•渥林格(Mark Wallinger)。此次马克•渥林格(Mark Wallinger)重置了布莱恩•霍尔(Brian Haw)在国会大厦(Palace of Westminster)五年间进行和平示威的场景——这场示威最终以《严重有组织犯罪及治安法案》(Serious Organised Crime and Police Act.)为由而于去年被迫停止。新年伊始,那些当时被移走的布莱恩•霍尔(Brian Haw)收集的600件反战旗帜、照片、条幅和卡片,被马克•渥林格(Mark Wallinger)重新摆放在了泰特英国美术馆(Tate Britain)。这场名为State Britain的装置艺术展也因此使马克•渥林格(Mark Wallinger)继1995年入围特纳奖(Turner Prize)后再度上榜。(此展览的相关介绍可参见《新旧同台亮相 星光交相辉映》)
 再度上榜的还有41岁的迈克•尼尔森(Mike Nelson)。迈克•尼尔森(Mike Nelson)的互动装置作品总能给观众以如幻似真、虚实莫辨之感,这次令他重获特纳奖(Turner Prize)入围的是2006年在伦敦马特画廊(Matt’s Gallery)举办的装置作品展《失忆的圣地或双重笼屋位移》(AMNESIAC SHRINE or Double coop displacement),以及受《雕饰》当代艺术博览会(Frieze Art Fair)之邀而创作的装置作品《入镜》(Mirror Infill)。
 内森•克雷(Nathan Coley)也以多媒体的装置作品,进入到特纳奖(Turner Prize)最后角逐的行列。他入围的作品是在侯爵大屋(Mount Stuart)展出的《伪装教堂》,以三座貌似教堂建筑的雕塑来表达都市丛林中的信仰危机。相比装置艺术在此次特纳奖(Turner Prize)评选中的浓妆重彩,扎琳娜•比姆基(Zarina Bhimji)的影像作品则尤显清新。扎琳娜•比姆基(Zarina Bhimji)因政治因素被迫从小移民英国,在她的镜头下,悲天悯人的情怀无处不在,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去捕捉人类的喜怒哀欢,去探究人类的终极关怀。
 不知是潮流所向还是评审趣味的一致,2007年度特纳奖(Turner Prize)存在着诸多“巧合”——观念艺术重装上阵,政治主题大行其道。评审员迈克•布拉斯威尔(Michael Bracewell)为此解释道:“我们并不是有意为之,只是今年这一层面的创作主题异常强大。我们考虑了很多个艺术家,但有趣的是,最后的选择似乎大势所趋:那就是以社会政治和精神信仰为主题的作品”。
 2007年度特纳奖(Turner Prize)的展览将首次离开伦敦而转赴泰特利物浦美术馆(Tate Liverpool),从而拉开了利物浦作为2008年度“欧洲文化之都”的序幕。展览将从10月19日开始,并持续到次年的1月13日,至于谁将是未来艺术届的宠儿,25000英镑最终谁将收入囊中,全世界的艺术爱好者都将拭目以待,答案也会在12月3日揭晓。

Baidu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