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文化遗产日再度唤醒中国记忆

来源:中国青年报/吴晓东 2007-06-28

“蜀地自古就有奔放豪迈的血统,没有压抑,没有束缚、顺其自然。这样的族群天生乐观,再加上浪漫,造就了层出不穷的想象力和无尽的闲淡嬉戏,如同现在对成都对四川的那个评价—‘休闲’。”6月9日,中央电视台为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推出的大型电视直播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妙语连珠地把历史拉到了现代人身边。

从5月18日开始到6月9日,央视科教频道展开了“中国记忆——文化遗产博览月”活动,继“5·18国际博物馆日大型直播”举办后,6月9日“文化遗产日”当天再次拿出4个小时进行广州、成都金沙、陕西韩城三地的考古发现现场直播。易中天、于丹、王立群3位《百家讲坛》的明星学者首次携手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一同评说充满悬念的“挖宝”进程。

如何和现场内外的观众打成一片,成了4个小时里名嘴们的共同目标。言谈之间,除了确凿有趣的史实,更有传承至今的习俗,颇有《百家讲坛》上笑谈历史的范儿。

而这,也正是主办者央视科教频道所追求的效果。直播总导演、制片人阎东坦言,之所以邀请非文物专家,就是想通过他们处理老百姓和专业之间的关系,“越精深的道理越需要浅显的表达形式,因为遥控器始终握在观众手里”。

“古墓谜城”、“金面王国”、“千年之水”,谜团、玄机、文化、杂说、道行,在4个小时里穿行,观众亲眼见证了一段又一段特别的历史破土而出。一位观众发来短信说:“居然像看故事片一样精彩!文化遗产好像并不是一件很遥远的事啊。”

事实正是如此。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原本鲜活的存在,正在各方努力下,不再仅仅被古董化,而是一步步安全地“贴近”着我们今天的生活。

在位于广州市中心一个现代化商场的地下室里,一座二千二百年前南越国时期的木构水闸至今安然无恙。繁华的北京路步行街上,千年遗址与旅游、购物的人们“零距离接触”,传统与现代、古老与时尚相映成趣。怎样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给珍贵的文化遗产留一处空间,这是一个困扰着世界各大城市的共同难题。对此,广州的文物保护措施是“因地制宜”。

不独广州。在保护文化遗产上,可谓各村有各村的招儿:

在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发掘现场,周边的500亩土地已经被当地政府动用多种高科技保护措施“控制”起来;

金沙文化遗址是先盖保护棚,然后有计划地发掘,并将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陈列在就地建立的博物馆里……

让老百姓了解自己的文化遗产,了解在这块土地上我们和文物之间的关系,在阎东看来,要远比探宝揭秘这些收视猛料来得重要。阎东说,此次“文化遗产日”直播,实际上是在传递一个信息——城市化进程如此迅猛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考古如何和城市总体规划协调统一。

现场主持人,一水儿的白手套、平底布鞋;不要把“发掘”说成“挖掘”,更成了全体工作人员相互叮嘱的一个敏感问题。国家文物部门为此次直播推荐了一批考古点,但考虑到电视直播的特点,一些项目只好忍痛割爱,“让观众看到精彩的东西,但绝不能像一些影视剧组那样,随意破坏文物保护性发掘的规律。”阎东说。

“别的不说,至少要让人们懂得一点,古城古墙别再拆了,要手下留情,风景名胜里的索道、宾馆别再层出不穷了,不要再破坏历史、自然的原有风貌了。”北大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说。

但要唤醒国民的保护文化遗产意识,仅靠制定一个“文化遗产日”远远不够。最怕遗产日流于形式,是很多学者的担心。在他们看来,民众已丧失了与古文明对话的技能,每每谈及文物,往往与旅游和收藏联系起来,一些地方政府在“申遗”上的表现更是积极得可疑。不尽如人意的还有许多。一些农民从当地古城墙上抠下几块砖回家垫床脚的事时有发生,就在第二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前夕,还有人夜入天坛掰掉了祁年殿围墙上琉璃兽头的兽须。

公众参与,首先应该是意识的融入。人们看到,除却上述3家刚刚直播发掘过程的遗址单位外,不少地方和单位也陆续采取了形式多样的保护措施:故宫限定参观人数;建于30多年前、位于峨眉山金顶的一座电视发射塔,为保护世遗被有关部门紧急“拆迁”;广电总局、建设部出台政策,文化遗址区向影视剧组亮“红牌”……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李稚田介绍说,意大利已经把文保提升到国家宪法的高度,专门建立了一支宪兵部队保护文物;而在法国的“文化遗产日”当天,人们会举家出动,朝圣般地参观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经验,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一切的关键,也许正如去年央视的“文化遗产日电视直播”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位官员所说的——“我们保护文化遗产,它的核心不是物,而是面对文化遗产的人。”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