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力被称为“中国录像艺术之父”。他1957年出生于中国杭州一个医生家庭,1984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中国美术学院),目前为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的主任与副教授,在录像领域里从事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
时下中国的新媒体、影像艺术发展得如火如荼,引起全世界关注,中国艺术家的影像作品不时在国际上参展或获奖。但这些成绩不能不跟一个名字联系起来,就是张培力。张培力是无可争议的中国录像艺术先驱,今天依然是重要的代表之一,不断探索新的录像艺术语言、尝试各种手法的应用。1988年,中国第一件录像艺术作品《30×30》在他手中诞生,从此张培力为中国艺术写下了一个新的坐标。1991年上海衡山路的某地下车库举办的一场小型当代艺术展览上,张培力带来了他第二部录像作品《卫字3号》,这也是录像艺术在中国首次进行公开展示。从此,张培力将在西方产生仅几十年,仍在发展中的新媒体影像艺术引入中国——这件事迟早要有人去做,张培力站在了先锋的位置,并坚持到今天。作为’85新艺术运动的一名干将,他的绘画作品在80年代中期已经有了不小的名气,之后的影像则将他送进了中国最前卫艺术家的行列,之后一直到现在,大多中国影像作品里面都脱不了“张氏语言”的影子。现在中国的新艺术能够在世界占据一席之地,正因为张培力等人的尝试和努力。
九十年代,日常生活的姿态和行为作为张培力作品图像的借鉴物,对人的身体进行特写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他取材于搔痒的“不确切的快感”[1996],整组录像作品只有人的身体不同部位的特写镜头,现在已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屏幕”[1997]则是表现人照镜子日常行为的录像——和搔痒一样,张培力使用人在日常生活中姿态的特写,如照镜——观众面对照镜者的脸,有一种偷窥的感觉,摄像机比收录这些人日常生活的眼睛更为清晰,同时镜头对于日常生活私隐的放大,表示出“人在本质上存在着深刻的共性”,而这种共性对于艺术家来讲也是所有沟通、交流和经验的基础,“它混淆种族、性和文化上的差异,使人获得某种意义上的沟通和交流的可能性。”在柏林,张培力展出的是“不断增大”[2000],由十二个吹泡泡糖的嘴巴大特写的录像组成,咀嚼、吹泡,占据整个镜头画面的泡泡球,加上它大声破开的画面和声音组成作品的节奏——张培力最近的作品对于节奏尤其感兴趣。他的观点还在于身体的感觉和对于人的本质的兴趣。逻辑性和结构性的图像,包括图像里的朴素简练、明确清楚,使这位在国际上被承认的艺术家成为中国录像艺术的一位重要人物。
近二十年来,张培力的作品曾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汉堡火车站国家美术馆、第45届和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第3届亚大当代艺术三年展,第11届悉尼双年展、第4届里昂双年展、第4届光州双年展等多处展出,用影像这种直观的手段表达中国艺术家的观念、现状,扭转其它国家人们对中国的误解和滞后的认识,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正是这些不需要语言翻译的艺术作品,才能够让人们直观地从中感受到真正的中国。他的早期作品《游泳者》,《今晚没有爵士乐》则是他最负盛名的架上绘画作品。仅1999年一年,张培力赴展的足迹就遍布威尼斯、柏林、纽约、耶路撒冷、日本福冈、澳大利亚昆士兰、伦敦、温哥华等地,几乎成了历时一年的长途国际旅行。目前,他的录像拷贝价格已达数万美金。
11月张培力个展《短语》即在新兴的北京环铁艺术区举办,除了新作《喜悦》与录像装置《短语》,还有张培力从1988年至2004年的录像作品回顾。
张培力对于老电影有种很复杂、难以割舍的感觉,在反复观看中他回到了记忆里,并找到一种创作的可能性。全新的创作使他从以前个体经验影射社会和文化,转移至直接切入文化历史问题,手法也去掉拍摄的步骤,采用直接剪辑方式。完成后的作品的相较以前更加极简,衍生为阅读上的大众化倾向,返回到所谓的“看山仍是山”的艺术境界。
关于作品,艺术家自己说到:“我试图用的双视频的手法,呈现叙事结构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在我看来,符号一旦从叙事的时间性中抽离出来,便获得了更大的(被解读的)自由。六七十年代的电影对我来说是有着特殊意义的素材,因为它所呈现的非物质化,因为它的浪漫主义色彩以及超越个人情感的气慨,可能引起我们对当下生活的某种关照与对比。”
艺术简历:
1957年11月生于杭州
1978-1980年就职于浙江省人防工程建筑队
1980-1984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
1984-2001年就职于杭州工艺美术学校
2001-2002年就职于杭州师范学院
2002- 就职于中国美术学院,任新媒体系系主任
个人展览
2000 — 马德里当代艺术博览会(Arco)“艺术家空间”(瑞士“艺术与公众”画廊).
1999 __ 纽约 杰克.丢顿(Jack Tilton) 画廊.
1998 —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1997 — 维也那 Krinzinger 画廊.
— 曼谷 Chulalongkom 大学美术馆.
1996 — 巴塞尔第27届当代艺术博览会“录像论坛”(瑞士“艺术与公众”画廊).
1993 — 巴黎 世界文化宫 Rond Point 画廊.
— 巴黎 Crousel-Robelen 画廊.
主要群展
2002 __ “ 暂停”/韩国光州双年展.
__ 广州三年展,中国广州美术馆.
__ “润化”/ 亚太媒体艺术节,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
2001 __ “电视-视觉的梦幻”,奥地里维也纳艺术宫.
__ “生活在此时”,柏林国立汉堡火车站当代美术馆.
__ “中国当代艺术”,新加坡国立美术馆.
__ “复眼”/中国录像艺术,新加坡拉萨尔艺术学院卢明德艺术馆.
2000 —“媒体-城市 汉城2000”,韩国汉城 大都会博物馆.
—“上海双年展 2000”,上海美术馆.
—“穿墙人”/ 中国当代艺术新景象,法国亚眠 庇卡底国家美术馆.
—“内外:中国新艺术”,香港艺术博物馆.
1999 —“全面开放”/ 第48 届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威尼斯Giardini公园,
意大利馆.
—“回顾与展望”/ 2000莱因河畔的全球艺术, 德国波恩艺术博物馆.
—“起源点”/1950-1980 年代全球观念艺术,美国纽约 Queens艺术博物馆.
—“表皮-深度”/当代艺术中的外观与外表,以色列耶路撒冷 以色列博物馆.
—“首届亚洲当代艺术三年展”, 日本 福岗亚洲美术馆.
—“第三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 澳大利亚布里斯班 昆士兰美术馆.
—“移动的城市-4”,丹麦 路易斯安娜现代艺术博物馆.
—“移动的城市-5”,伦敦 Hayward 画廊.
—“内外:中国新艺术”,旧金山 现代艺术博物馆.
1998 —“每天”/澳大利亚悉尼第十一届悉尼双年展.
—“内外:中国新艺术,”美国纽约 P.S.1 当代艺术中心.
—“张培力和谷文达”,(“江南”艺术计划之一)加拿大温哥华 不列颠哥伦比
亚大学 Morris and Helen Belkin 画廊.
—“移动的城市-2”,法国波尔多 当代艺术博物馆.
1997 —“第四届里昂双年展”,法国里昻 Reunion国家展示中心.
—“移动的城市-1”,奥地利维也纳 分裂博物馆.
—“另一次长征”/中国九十年代观念和装置艺术,荷兰布雷达Chasse Kazerne.
—“不确切的快感”,温哥华 精艺轩( Art Beatus )画廊.
—“不变性与时尚”/ 处在变化中的中国当代艺术,东京 Kirin 艺术展示空间.
—“新中国”,纽约Jack Tilton画廊.
—“中国摄影及录像艺术”,纽约 Max Protech画廊.
1996 —“作品选展”,瑞士日内瓦 “艺术与公众”( Art & Public)画廊.
__ “四个交汇点,中国,1996”, 巴黎 法兰西画廊(Galerie de France).
—“现象.影像”,杭州 浙江美术学院画廊.
—“中国.来自15个工作室的艺术及表演和装置”,德国墨尼黑.
—“首届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美术馆.
1995 —“来自中国的艺术”,西班牙巴塞罗纳 圣.莫妮卡艺术中心.
—“文化对话.第二届构形展”,德国埃克福 鱼市画廊.
— “张开嘴-闭上眼,北京-柏林”,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美术馆.
1994 —“走出中心”,芬兰 波里艺术博物馆.
—“凝视— 不可能的透明性”,巴黎 佛罗拉公园艺术厅.
1993 —“东方之路”/ 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威尼斯 Giardini公园
威尼斯馆.
—“艺术会面-4”,意大利斯布雷多.
—“艺术— 伟大的圣殿”,意大利艾利切 卡罗修道院.
—“中国前卫艺术”,柏林世界文化宫.
—“后98 中国新艺术”,香港市政厅.
—“毛走向波普”,悉尼 现代艺术博物馆.
1992 —“顾德新,黄永砅,张培力”,巴黎 阿尔努画廊.
—“最近的工作”/ 张培力,耿建翌作品,北京外交人员俱乐部.
1991 —“车库展”,上海教育会堂.
—“我不和塞尚玩牌及其作品”,美国帕萨蒂纳 亚太博物馆.
1989 —“中国现代艺术展”,北京 中国美术馆.
—“中国现代艺术文献展”,日本东京画廊.
1988 —“中国油画展”,上海美术馆.
1987 —“开门之后”,美国帕萨蒂纳 亚太博物馆.
1986 —“池社”活动,杭州.
1985 —“85 新空间”,杭州 浙江美术学院展厅.
主要收藏
— 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 法国国家造型艺术中心
— 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
— 日本福岗亚洲美术馆
— 美国帕萨蒂纳亚太博物馆
— 新加坡国立美术馆
— 澳大利亚昆士兰美术馆
— 梁洁华艺术基金会
主要出版
2000 — 作品“(卫)字3号”,“水—辞海标准版”,“1990的标准音”等图片,刊于
“中国当代艺术史”(吕澎著,湖南美术出版社),第28,29,158,181,
281页;
— 作品“不确切的快感”,“水—辞海标准版”图片,刊于“ARTEiN” ( 意大利艺术期刊 ),2000 10月/11月号;
— 作品“同时播出”图片,刊于“Flash Art”( 意大利艺术期刊 ),2000 10月/11
月号;
— 作品“不确切的快感”图片,刊于“Arco 2000”(西班牙当代艺术博览会)
展览图录,第475页;
— 作品“进食”图片,刊于“媒体-城市 汉城2000”(韩国汉城 大都会博物馆)
展览图录,第147页;
— 作品“进食”图片及文章“张培力”( Mathieu Borysevicz 文),刊于“亚
太艺术”(“ART Asia Pacific”—澳大利亚艺术期刊),第?期,第95页;
— 作品“不确切的快感”,“(卫)字3号”,“祝你快乐”图片,刊于“亚太艺术”
(“ART Asia Pacific”—澳大利亚艺术期刊),第27期,第65页;
— 作品“祝你快乐”,“同时播出”,“不断增大”图片,刊于“上海双年展”(上
海美术馆)展览图录,第259,260,261页;
— 作品“x?” 图片,刊于画册“中国当代美术1979—1999”(浙江人民美术出
版社);
1999 — 作品“不确切的快感”图片及文章“张培力”( Lydia Yee 文),刊于“第48 届
威尼斯双年展”展览图录,第138,139页;
— 作品“屏风”图片,刊于“展望与回顾— 2000莱因河畔的全球艺术”( 德国
波恩艺术博物馆)展览图录,第294,295,296页;
— 作品“不确切的快感”图片,刊于“表皮—深度:当代艺术中的外观与外表”,
(以色列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馆)展览图录,第12页;
— 作品“不确切的快感”图片及文章“张培力—无休止的舞蹈及其它作品”(Clair
Roberts 文),刊于“第3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 澳大利亚布里斯班 昆
士兰美术馆)展览图录,第44,45页;
— 作品“保鲜期—1994/8/28”,“不确切的快感”图片及文章“张培力”( Jin
Yuqing 文),刊于“首届亚洲艺术三年展”(日本福岗亚洲艺术博物馆)展览
图录,第40,41,42,43页;
— 文章“张培力”( Holland Cotter 文),刊于 “纽约时报”(星期五,5月1
日,E37,“艺术报道”栏目);
— 作品“祝你快乐”图片,刊于“江苏画刊”杂志(江苏美术出版社),第9期,
总225期,封面;
1998 — 作品“1988年甲肝情况的报告”,“(卫)字3号”,“不确切的快感”图片及文
章“张培力”( 侯瀚如 文),刊于画册“精华—文化中的当代艺术”
(“Cream-contemporary art in culture”, PHAIDON 公司出版), 第440,
441,443页;
— 作品“不确切的快感”图片及文章“张培力”( 黄笃 著),刊于“每天—第11
届悉尼双年展”展览图录,第232,233页;
— 作品“进食”, “水—辞海标准版”图片,刊于“亚太艺术”(“ART Asia Pacific”
—澳大利亚艺术期刊),第20期,第29页;
— 作品“进食”图片,刊于“Flash Art”( 意大利艺术期刊—国际版 ),1998
11月/12月号,第58页;
— 作品“x?”,“不确切的快感”,“水—辞海标准版”,“屏风”图片,刊于“内
外:中国 新艺术”(美国纽约 P.S.1 当代艺术中心)展览图录,第18,33,
159页;
1997 — 作品“不确切的快感”,“作业1号”图片及文章“张培力及他的作品”(郑胜
天 文),刊于“张培力个展”(曼谷 Chulalongkom 大学美术馆)展览图录;
— 作品“不确切的快感”图片及文章“张培力”( Harald Szeemann 文 )刊
于“第4届里昂双年展”展览图录,第130,131页;
— 作品“不确切的快感”,“(卫)字3号”,“水—辞海标准版”,“相对的空间”
图片,刊于“不变性与时尚— 处在变化中的中国当代艺术”(东京 Kirin
艺术展示空间)展览图录,第28,29,40页;
— 作品“(卫)字3号”,“水—辞海标准版”,“作业1号”,“不确切的快感”,
“儿童乐园”,“屏风”,“1988年甲肝情况的报告”图片,刊于“另一次长征
中国九十年代观念和装置艺术”(荷兰Fundament基金会)展览图录,第49,
116,117,120,121页;
— 作品“不确切的快感”图片,刊于“不确切的快感—九十年代华人艺术家”(温
哥华Art Beatus 画廊)展览图录;
— 作品“屏风”图片,刊于“江苏画刊”杂志(江苏美术出版社),第6期,总
198期,封2;
— 作品“今晚没有爵士”图片,刊于画册“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油画3”(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第188页;
1996 — 作品“(卫)字3号”图片及文章“张培力”( Juliane Noth 文)“与西方
作战?”(张培力 文),刊于“中国.来自15个工作室的艺术及表演和装置”
(德国墨尼黑)展览图录,第92,93,133,134,135页;
— 作品“焦距”图片,刊于“画廊”杂志(岭南美术出版社),第5/6期,总58/59期,第4页;
— 作品“(卫)字3号”图片,刊于“江苏画刊”杂志(江苏美术出版社),第
3期,总183期,第21页;
— 文章“与西方作战?”(张培力 文)刊于“江苏画刊”杂志(江苏美术出版
社),第6期,第18,19页;
1995 — 文章“张培力—世界是一个混乱”(Kim Bo文),刊于“Technikart”(法文
期刊)5月/6月号;
— 文章“对张培力工作室的一次访问”(Joan Lebold Cohen文),刊于“亚
太雕塑新闻”,1995 秋季第4期;
— 作品“x?”,“1988年甲肝情况的报告”,“儿童乐园”,“(卫)字3号”, “相
对的空间”(草图)图片,刊于“来自中国的艺术”( 西班牙巴塞罗纳 圣.莫
妮卡艺术中心)展览图录,第11,57页;
— 作品“保鲜期—1994/8/28”图片,刊于“江苏画刊”杂志(江苏美术出版
社),第3期,总171期,第9页;
— 作品“相对的空间”图片,刊于“江苏画刊”杂志(江苏美术出版社),第12
期,总180期,第41页;
— 作品“相对的空间”图片,刊于“画廊”杂志(岭南美术出版社),第5/6期,
总52/53期, 第8页;
1994 — 作品“儿童乐园”,“(卫)字3号”图片,刊于“走出中心”( 芬兰 波里
艺术博物馆 )展览图录;
— 作品“30×30”图片,刊于“凝视— 不可能的透明性”( 巴黎 佛罗拉公园
艺术厅 )展览图录;
1993 — 作品“粉红与灰”图片,刊于“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展览图录,第546页;
— 作品“1989的标准发音”,“中国健美—1989的措辞”,“x?” 图片及文章“张培力”( Hans van Dik 文),刊于“中国前卫艺术”( 柏林世界文化宫 )展览图录,第210,211,213,214,214页;
— 作品“(卫)字3号”(工作照),“作业1号”图片,刊于“后98 中国新艺
术”( 香港汉雅轩画廊,香港市政厅)展览图录,第145,146,147页;
— 作品“作业1号”,“(卫)字3号”,“儿童乐园”,“中国健美—1989的措
辞”,“x?”,“30×30”,“1988年甲肝情况的报告” 图片及文章“张培力”
(Francesca Dal Lago 文),“如同手套”(Olivier Kaeppelin文)刊于“张
培力个展”(巴黎 世界文化宫 Rond Point画廊 )展览图录;
— 作品“粉红与灰”图片,刊于“艺术— 伟大的圣殿”( 意大利艾利切 卡罗
修道院 )展览图录;
— 作品“温床—被复制的地表”,图片,刊于“艺术会面-4 ”( 意大利斯布雷
多 )展览图录;
— 文章“张培力:如此接近中国”(Michel Nuridsany 文),刊于“费加罗报”
(法国)1993年1月19日;
— 文章“张培力”(Philippe piguet 文),刊于“世界报”(法国)1993年2月
15日;
— 作品“连续翻拍”图片及文章“张培力—圆点画廊”(Ami Barak文),刊于
“艺术杂志”( art press法文艺术期刊)178期, 3月号, 第92页;
— 作品“粉红与灰”图片,刊于“Flash Art”( 意大利艺术期刊 ),175期,
5月号;
— 作品“儿童乐园”图片及文章“张培力在Crousel-Robelin Bama画廊”
(Guy Brett文),刊于“美国艺术”(Art in America)第11期;
— 文章“冷漠的激情”(易丹 文)刊于“当代艺术”( 湖南美术出版社)第5 期,
第40页;
1992 — 作品“休止音符”,“x?”,“今晚没有爵士”,“1988年甲肝情况的报告”,
“仲夏的泳者”,“30×30”图片,刊于“中国现代艺术史”(吕澎,易丹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彩页及第215,216,219,221页;
—作品“今晚没有爵士” 刊于“当代中国油画1979—1989”(山东美术出版社);
1991 — 作品“1988年甲肝情况的报告”图片及文章“张培力—现代的贫困艺术家”
(Fred Martin文),刊于“美术杂志”(Fine Art Magazine美国)1991年
第2期11月号;
— 作品“x?”,“请你欣赏爵士乐”图片,刊于“中国当代美术史 1985 -1986”
(高名潞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彩页及第153页;
— 作品“红色健美”,“作业1号”,“1988年甲肝情况的报告”,“1989的标准发音”图片及对话录,刊于“雄狮美术”(台湾) 第3期,第61 页;
— 作品图片及文章“艺术与金钱”(张培力 文)刊于“艺术市场”(湖南美术
出版社),第3期;
— 作品“x?”图片,刊于“我不和塞尚玩牌及其作品”( 美国帕萨蒂纳 亚太
博物馆) 展览图录;
1989 — 文章“由一则新闻想到的”(张培力 文)刊于“艺术广角”(辽宁省文联),
第4期,第49页;
1988 — 作品“仲夏的泳者”图片,刊于“中国油画1900—1985”(江苏美术出版社),
第35 页;
1987 — 作品“请你欣赏爵士乐”图片,刊于“开门之后”,(美国帕萨蒂纳 亚太博
物馆) 展览图录;
1986 — 文章“制造意味”(张培力 文)刊于“艺术思潮”(湖北省文联);
获奖情况
— 法中美术交流奖
— 杭州文艺奖
— 当代艺术文献奖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