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学问及:“文革”“武斗”中的红卫兵何以如此凶狠而相残?这里正好有一组女民兵的照片,回答就从这儿开始:想当年一见到这些全副武装、冲冲杀杀的女民兵镜头出现的时候,就非常的激动人心!一点儿也不亚于今天对“超女”的狂热与崇拜!同时还情不自禁地要想起毛泽东那首著名的诗句: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真的,那个时候、最时髦的女青年就是身穿军装、腰扎皮带,手里拿着冲锋枪的那种,觉得好看极了、性感极了!什么缠缠绵绵的“小资情调”简直就如同洪水猛兽,毒蛇般的遭人厌恶!的确,在那种封闭式的“洗脑”教育下面可以改变所有人的观念与思维。记得,在我的童年少年时代所看过的电影中,几乎都与打仗和搞“阶级斗争”有关系。印像最深的就是那几个“战”:《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想想看在那种教育下,谁会怕死?谁还会畏惧战争和“武斗”呢?记得在我十来岁的时候,就真的想过:到那里去牺牲?怎样才可以当英雄?这些问题。真的是很疯狂,对死亡根本就是无所谓的,现在想想确实很荒诞甚至不可思议,而当时确实是很认真的。前面我们看到在重庆“红卫兵墓群”里被“武斗”打死的孩子最小的只有十四岁,其实具我所知那远远不是最小的,只是他们不在那份“红卫兵墓”的名单上。说到这里我想到了今天的伊拉克、巴勒斯坦和中东地区的“人肉炸弹”—他们被“组织”上选中,身上绑满炸弹冲进人群这么一拉就死了!他们因此成为“烈士”,家人荣获“烈属”,而无辜被炸死的人又成了什么呢?恐怖分子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还是在其背后那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刚才课间休息的时候与同学讨论到某种感情的形成及“教化”和“培养”问题。这使我想起许多年前,在海外回到国内来时,常常会听到这种新闻词:某某事情“伤害了我国人民的感情”之类,不知怎的当时心里就特别的不是滋味。那时候中国刚刚改革开放,重新登上了国际舞台,忽然地要去面对强手、面对竞争甚至是他国的诽谤与不公,加上百年来的受屈被辱的历史,因此,国民心态上似乎特别的脆弱,一个央央十几亿人的“超级”大国,动不动就被“伤害”了!所谓“全民一致”的“看法”、“反映”和“全民运动”,本不应该是一个成熟的大国国民们所具有的。那么,像这种全民“一致”的“感情”究竟从何而来?又是如何形成与“培养”出来的呢?结论似乎应该是:不同制度下的新闻传播“导向”,实际上是最直接地、每时每刻地都在影响着国民的心理,培养着“情感”的“倾向性”,而最终潜移默化地“塑造”并形成为一种特定的“国民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