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bbentrop’s的客厅
——史蒂芬·卡鲁扎个展
开幕时间: 2007年8月10日 19:00
展览日期: 2007年8月10日-8月28日
展览地址: 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上海市浦东新区芳甸路199弄28号)
主 办: 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
协 办: 北京季节画廊
艺术总监: 沈其斌
项目负责: 陈淑霞
策 展 人: 楠楠
作品背景:这是一个故事
历史的不可逆转总让人唏嘘不已,尤其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如此这般惨烈的回忆,总让人忍不住地多问一次“如果”,如果发生,如果不发生,而这一次的“如果”,送给1933年,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Joachim von Ribbentrop)的客厅。——如果在这个客厅里发生的事,不是掌握在纳粹党人手里,或者,他们所谈论的一系列决定,不是当初那个模样,也许历史就为之发生改变了。此时此刻,“瞬间就是历史”。
坐落在柏林郊外这座客厅属于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官员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1933年1月,一系列或多或少具有阴谋性的秘密会议在这间客厅里举行,而不久之后,德国政局发生了突变。当年1月30日,希特勒夺权,被正式任命为德国总理。第二年8月1日,德国总统兴登堡病逝后,希特勒兼任德国总统。1933年无疑成为了德国以及欧洲、世界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在1933年之前,由于一战的失败,德国正处在经济危机之中,饥寒交加的德国人民已经走投无路,他们强烈要求建立一个拯救德意志民族、给社会带来安定、给人民带来幸福的新政府。而阿道夫·希特勒以强势的形象出现在德国人们面前,慷慨的许诺以及强大的宣传机器,最终得到了德国人民的支持。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熟悉的历史:法西斯独裁、第二次世界大战……当然,在里宾特洛甫的客厅里,这些蓝图或许早在谈话中得以呈现。
当这些巨大的历史事件从人们的视野中逐渐淡去,重新回望那个1933年在里宾特洛甫的客厅的那些秘密会议的时候,可以看到就是这些人,在方寸之间搅水了整个世界的格局:纳粹领导人阿道夫·希特勒、后来成为德国副总理的弗朗兹·冯·巴本、成为内务部长的威廉·弗里克、成为空军司令的赫尔曼·戈林及当时德国总统兴登堡的儿子奥斯卡·冯·兴登堡。里宾特洛甫的客厅变得不再普通,一段历史的结束与另一段历史的开端在那里结合,不可思议。这个客厅里发生的点点滴滴,正以未来的结果反照出当时客厅里所发生的那些谈话的不寻常性。在事后人们不难发现,正是这个客厅里所发生的事,主导了德国在未来数年中的走向,它甚至也主导了整个世界在某一阶段的走向。
在德国摄影艺术家史蒂芬·卡鲁扎的深邃的镜头下,这间充满传奇色彩的客厅再一次被呈现在人们面前,它似乎成了历史循环中的一个漩涡,承载着所有卷入其中的质疑和假设,刺激着人们对历史、对人类的思考。
展览介绍:
德国艺术家史蒂芬•卡鲁扎以1933年1月的这几个秘密谈判为背景,进行“Ribbentrop的客厅”的摄影计划。
在作品内容方面,史蒂芬把持续的历史浓缩在约66米长的单幅照片中。以“Ribbentrop的客厅”为代表的所有“客厅”中,进行着大大小小的谈判。一些谈判的走向决定着历史的走向,社会的走向;这些走向又由于另一些谈判的走向而塌陷,从而把历史带到另一方向。历史就如滚动的石头一样持续而循环着。这周而复始的时空在史蒂芬设置的66m X 24cm的平面围起的空间里同时呈现,使得对延绵历史在单一时空里的视觉体验成为可能。
在摄影技术方面,各个计划中的照片并不是在“一瞥”中全然可见,这归因于它们本身数量众多以及由此而造成的照片长度,观者更像是在对照片进行线性的“阅读”。这种图片蒙太奇又同时赋予了作品一种矛盾性:虽然这些超长照片每一个部分都是在不同时间内拍摄的,但作为一张统一完整的照片,众多单张照片相互抵消了其内在的时间差异:所见的只是一单张的影像空间,而其内在时间却好似消失得无影无踪。
整个摄影计划提出了如下问题:历史的走向有多少取决于单一的事件发生?过去单一的事件对当今社会有何种程度的影响?对未来又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