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西泠印社向海内外“海选”新社员

来源:西安日报/李晶 2007-08-09
    有百多年厚重历史积淀的西泠印社,目前正在以娱乐圈颇为流行的“海选”方式在海内外选拔社员,给众多的篆刻爱好者带来极大的惊喜,吸引他们积极参与。这不仅在业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让社会各界普通读者对中国篆刻文化、对中国篆刻界的龙头老大西泠印社产生广泛的兴趣和关注。西泠印社为何要这样做呢?业界又是如何看此举的呢?记者近日采访了有关人士。
  
    “海选”是为了吸纳优秀人才
  
    用海选的方式为西泠印社选拔新社员,这在西泠印社的历史上还是首次,在中国书画篆刻界众多学术研究团体中也是闻所未闻,为何要这样做呢?西泠印社常务副秘书长、社务委员会副主任包正彦近日就此接受记者的采访,他介绍说:在2003年西泠印社庆祝百年华诞之际,西泠印社确立了建设“名家之社”、“天下之社”、“博雅之社”的发展目标以及“搭建平台”、“吸纳人才”、“繁荣活动”、“扩大交流”等十项举措。为此,西泠印社开始在“吸纳人才”方面采取改革措施,从2004年开始,将原有的“推荐入社”单一渠道扩大到“评奖入社”、“特邀入社”、“推荐入社”三个渠道。今年,西泠印社开始正式在海内外分10个赛区进行大规模的“无门坎选拔”——海选新社员。 
  
    包正彦介绍,之所以在这样大的地域范围内,举海内外篆刻界同道之力,组织这次“百年西泠?中国印”大型海选活动,主要目的是弘扬、普及、推广以篆刻艺术为代表的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出于这样的考虑:在这样大的地域范围、这样多的参赛人员基础上,通过层层遴选脱颖而出的优胜者,即便不是海内外最顶尖的篆刻家,也一定是当前篆刻界最优秀的人才,当得起“西泠印社社员”的荣誉。目前各赛区报名工作已基本结束,进入分赛区选拔评审阶段,其中华北赛区、西北赛区的分赛区选拔均已圆满完成。华东、华南、东北赛区选拔工作近期将陆续开始。 
  
    印界只有西泠有实力搞“海选”
  
    “百年西泠?中国印”海选西北赛区的比赛选拔由终南印社组织进行。谈起西泠印社,终南印社现任社长赵熊用了“印人的精神家园”一词。他介绍说,除了终南印社原社长傅嘉仪,目前陕西也只有魏杰和歧岖二人是西泠印社社员。此次西泠海选社员,西北赛区有70余人报名,实际参考者是65人,而甘肃、新疆、宁夏各只有1名选手参赛,而青海竟没有报名。因为“海选”允许交叉、跨赛区报名,所以浙江、重庆、山西、辽宁部分选手也参加了西北赛区的考试。选拔赛第一轮由陕西当地评委组成,第二轮加入了外地评委,第三轮由3位外地评委、3位西泠评委及1名陕西评委组成,可以说评选组织程序非常严格。西北赛区最终有25人胜出,将代表西北赛区参加9月份在杭州举行的总决赛,来争取全国总共15名的西泠社社员资格。陕西有16人进入了总决赛,这说明陕西印人的实力还是不错的。 
  
    终南印社会不会搞类似的“海选”?赵熊回答暂时不会,但他以兄弟社的情谊出发非常支持西泠社搞“海选”。终南印社作为无资金来源、无编制的社团组织,从1979年成立时的17名社员发展到现在拥有170名社员、在全国也有着重要地位的印社,赵熊说这个过程非常之艰难。对于终南印社,他的想法是坚守印学阵地、稳步发展。西泠印社能搞“海选”,这和它在中国无人能撼、一呼百应的地位分不开;同时也和它作为官办印社有雄厚的经济支持不无关系。搞这次“海选”的总费用,赵熊说估计耗资得300万人民币,这个费用终南印社承担不起。对于终南印社目前而言,更适合申请、认可这种方式吸收新社员。也就是说,只要在省级以上大赛中获奖或在相关刊物上发表有理论文章和作品者,都可以提出申请,认可章程就可成为社员。 
  
    这是一次真枪实刀的操练
  
    陕西很多有实力的印人参与了西泠的这次“海选”。曾在全国第八届书法与篆刻展中获奖的张哲,现为终南印社副秘书长,他与自己的学生一起参加了海选。他表示,这是一次真枪实刀的操练。平素,印人们搞篆刻都是挑选自己得心应手的题材、风格来创作,而这次却完全不同。第三轮考题由西泠印社亲自命题,在规定的三个小时中要求以“清泉石上流”为内容,以古玺印风格篆刻,边款则要求在20字以上;印稿设计则要求以“春风桃李”为题,设计为汉朱文印和汉玉印两种风格。不但直接命题而且连风格都限定了,这种考法对一些新手来说的确是个不小的考验,石峰和岳奇作为80后能进入决赛确实非常难得。在总决赛时除了篆刻的专业测试,还将加入理论知识等综合素质测试,要求会更高,这对这些年轻选手来说更是考验。

    对年轻人来说确实是机会
  
    终南印社副社长歧岖和魏杰,都是西泠印社百年社庆时成为该社社员的。二人在全国一些大展上的获奖经历,为自己赢得了进社的“入场券”:经西泠印社社委会理事提名推荐、理事会一半以上同意这样一个程序,两人双双成为西泠社社员。歧岖和魏杰表示,这次“海选”对年轻人来说确实是大好机会,经历“海选”层层选拔这个过程,并与其他地区来的选手交流、取经,这是每个选手真正难得的人生收益。 
  
    令现代印人们烦恼不已的是:篆刻艺术常被简单地与街头立等可蹴的刻印师傅的手艺联系在一起。其实,二者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前者是艺术创作,讲究章法、字法和刀法的三合之美,而后者则是匠人,只是刻板、程序性地“描字刻字”而已。篆刻艺术要摆脱这种不被重视的尴尬,有待于借助各种宣传渠道来增进普通人的了解。就此而言,“百年西泠?中国印”这次海选活动,对普及、宣传篆刻艺术,进一步扩大印社的知名度,无疑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印界对这次“海选”也有着不同的声音:有着3000余年历史的篆刻艺术,采用时下娱乐界流行的“海选”方式来为自己包装造势是否妥贴?这一切有待时间来证明。 
  
    背景1:篆刻艺术是一种通过雕刻的技巧来表现文字与图画之美的艺术,它于方寸之中、红白之间创造着美的结构和形式,因其多以篆字入印而得名篆刻。玺印起源于三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据出土文物佐证和古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时期已出现玺印,在战国时期已普遍使用。最早出土的玺印为商代之物,距今已有3000余年历史。玺印的材质在元代之前为金属铸造或玉石刻制,由专门的匠人才能完成,是作为权力的象征或商业凭证而存在。到了元朝王冕发现花乳石可为印材后,篆刻艺术才开始真正成为文人墨客的宠爱,进而诗书画印才统一在中国书画卷册之中。 
  
    背景2:西泠印社是我国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研究金石篆刻乃至书画艺术的学术团体,在国际印学界享有极为崇高的学术地位。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浙派金石家丁仁、王、叶为铭、吴隐、吴潮等人,聚集杭州孤山,研究印学,发起成立印社,同人集资买地,因地邻西泠桥畔,定名西泠印社,正所谓“人以印集,社以地名”。西泠印社从首位社长吴昌硕开始,到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皆为艺术大师或文化名人。西泠印社开始为“同人”社团,后来被政府接手而成为官办的印学团体。身份的变化,并未影响这个以金石篆刻创作与研究为主、兼及书画的专业学术团体的发展方向。现有社员333人,分布于中国26个省(市)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在海内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有相当广泛的影响力。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