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中国影片能否再创“威尼斯奇迹”?(组图)

来源:人民网 宋婧 2007-08-17


《帮帮我,爱神》剧照



《色·戒》海报



去年贾樟柯凭《三峡好人》擒获第63只“金狮”的喜悦在国人的心头还未散尽,关于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的消息又一个个扑面而来:张艺谋受邀担任本届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3部华语电影——姜文导演的《太阳照常升起》、李康生导演的《帮帮我,爱神》、李安导演的《色·戒》入围角逐金狮奖;吕乐的《小说》入围角逐地平线故事片奖;贾樟柯的《无用》、杜海滨的《伞》则入围角逐地平线纪录片奖;由吴宇森监制、陈奕利执导的《天堂口》被选定在闭幕式上放映。

威尼斯电影节75岁华诞的正式序幕还没有拉开,中国电影已让人看到它的“强劲势头”。

威尼斯电影节缘何成为中国电影的福地?

作为世界上年龄最大的国际著名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一向被看成是中国电影的福地。最近十几年来,华语电影及电影人在威尼斯屡屡捧得大奖。1989年,中国台湾导演侯孝贤凭借《悲情城市》获得金狮;1991年,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喜获银狮奖,随后的《秋菊打官司》和《一个都不能少》更是捧得金狮归。巩俐凭借《秋菊打官司》摘得影后桂冠,还曾成为第一位担任评审团主席的华人。1994年夏雨也因《阳光灿烂的日子》荣获第51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去年,贾樟柯的《三峡好人》获金狮奖等等。

中国很多导演和演员就是通过威尼斯的红地毯走向世界的。为什么中国电影得到威尼斯电影节的青睐?

《电影》杂志社总编辑赵葆华认为,“威尼斯电影节注重艺术上的创新和坚守各民族的文化身份,鼓励各国的参赛作品坚持自己的文化特色。”中国的获奖电影表现的正是自己有特色的东西,如《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中的中国乡村,《三峡好人》中的三峡移民,《悲情城市》对那个时期台湾的刻画。

除了威尼斯电影节的定位和中国参赛影片的契合外,赵葆华还表示,“华语电影在威尼斯电影节上风头很劲,不是偶然的,是厚积厚发的结果。”中国电影在进入新世纪以来,产量大增——2005年生产影片260部,2006年生产330部,2007年可望突破400部。中国已经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同时影片质量也不断提升,尤其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我国电影除了参加威尼斯电影节外,在其他许多国际电影节上都有很好的业绩。“1988年《红高粱》的获奖让世界看到了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中国电影。当时涌现的第五代导演是一支比较整齐的电影导演队伍,后来又出现了贾樟柯等一些年轻的导演。”清华大学尹鸿教授认为,“这跟中国的发展有关。”我国综合实力的上升,毫无疑问在电影领域也有投射。一方面,人们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精神生活需求更高了。另一方面,我国的快速发展也吸引了世界关注的目光,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席马可·穆勒就曾经在中国获得博士学位,作为一个“中国通”,他对中国影片特别厚爱,曾把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的开闭幕式影片全部选定为中国电影。

跟欧美比,中国电影的数量、质量和影响力都还存在较大差距

尽管我国电影频频在国际电影节上露面甚至获奖,但跟欧美国家特别是美国比,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影响力都存在较大差距。

“近几年,华语电影在商业片方面有一些探索,但在艺术类电影方面,除了贾樟柯的纪实风格影片外,没有太多令人惊奇的影片。”尹鸿教授的话语中透露着些许失望。他认为,“虽然现实主义纪实风格的电影有一定的水平,但从艺术角度说,进步并不大,有力量的电影并不多。”

“电影市场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不尽如人意。我国电影还缺少专门的‘样式分流’系统,电影在类型化方面做得远远不够。”赵葆华说。

去年年底贾樟柯和张伟平的“口水仗”闹得沸沸扬扬,把我国艺术电影的生存困境再一次摆到了人们的面前。我国缺少专门放映艺术片的院线,以至于艺术片《图雅的婚事》的放映规模被媒体惊呼“第一次有了和商业大片一样的待遇”,但是这部获得柏林金熊奖的影片未能获得像《满城尽带黄金甲》那么良好的市场空间。同时期,“6部进口片对这部独守国产片阵地的文艺片形成了‘夹击’之势”。

而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安排在《满城尽带黄金甲》同一天开始在全国上映,颇有点“壮烈”的味道。艺术电影历来的“小众”路线很难吸引太多“大众”的眼球。赵葆华担心这次在威尼斯角逐金狮的《太阳照常升起》,在国内公映时会不会受到大众的关注。

即使是艺术性电影,“现在大多表达的是一些比较表层的个人经历和个人感受等,影片包含的人性深度和历史深度都不够。”尹鸿教授说。

除了这些生存空间狭窄的艺术电影外,我国的商业大片却在赢得票房的同时,招来骂声一片。“制作人员有急功近利的现象,使作品很粗俗,剧本也准备得不够,仓促上马,为了拍电影而拍电影。”赵葆华说,“现在的电影市场急功近利、抓大放小。抓大片就是在抓商业效益,对有创新精神,有艺术性的小片却放掉了。”目前我们缺少一个电影制作的良好机制,例如在培育新人方面,“为了保险往往选择已经出了名的导演,新人难以脱颖而出。”赵葆华认为这些都会阻碍我国电影更好地发展。

中国影片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无论是观众一边骂、一边掏钱为票房做贡献的商业大片,还是无处安放的“小众”文艺片,中国电影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重视却是个不争的事实。

北京电视台的编导刘江认为,“威尼斯电影节是值得电影人穷一生之力去好好拍一部片子来参与其中的。这次入围的影片这么多,评审团的主席又是张艺谋,说明我国热爱电影、参与电影的人越来越多了。”

通过威尼斯电影节这个国际平台,我们可以和各国的电影对话交流,展示我国电影的精神风貌,推介我们的华语电影。“中国大陆已经成为华语电影的集散地,内地和台、港、澳地区应该在同根同源的旗帜下携手打造华语电影精品。同时,华语电影也是世界电影格局上一颗引人注目的明珠。”赵葆华对我国电影持“谨慎的乐观态度”。

实事求是地说,我国电影业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虽然我们希望文化含量和票房“双高”的影片能多多益善,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地责备当下的“中国大片”。赵葆华认为我们对大片应该持爱护态度,“张艺谋是把自己放在中国电影进程的牺牲台上,他本来是拍艺术电影起家的。但是我们需要商业大片来引领中国电影产业的前行。”但最终决胜的还是电影的艺术品质,“我们鼓励饱含文化内涵的电影,有创新精神的电影”,从这个方面看,参加威尼斯电影节及获奖会对我国电影的发展起到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

今年参与角逐金狮的入围影片(链接)

《色·戒》:李安又一次回归华语影坛的电影。故事说的是二战时的上海,为了刺杀汉奸易某,女学生王佳芝来到易的身边,企图施“美人计”来达到这个目的,却不料在最关键时候,王佳芝自己坠入情网,放走了易,王佳芝后来反被易杀害。

《太阳照常升起》:姜文执导改编自叶弥的小说《天鹅绒》,分成4个有微妙联系的部分,叙述的是围绕着一对归国华侨发生的几个荒诞幽默的爱情故事。

《帮帮我,爱神》:这部由李康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描写的是一个炒股票破产失业的年轻人,无聊地在住处打生命热线,幻想接线小姐是楼下性感的槟榔西施,越想越心动从而开始跟踪,引爆一连串的谬误以及幻想的破灭。

入围地平线纪录片影片:

《无用》:在这部为关注艺术家而拍摄的影片中,贾樟柯首次尝试融合纪录和剧情的拍摄手法,将著名女服装设计师马可与矿区平民裁缝和现代化制衣流水线上的工人自然连贯起来。该片通过对服装的重新认识,让我们反省当代的消费生活。

《伞》:散文形式的纪录片,导演杜海滨辗转自深圳、义乌等多地拍摄,关注工人、农民、商人等人群。

入围地平线故事片影片:

《小说》:吕乐8年前在成都郫县拍摄的影片。讲述名作家们的一次笔会过程,他们的议题为“这个年代还有没有诗意”。而在他们的周遭,一对恋人重逢,旧情复燃。他们恋情的扑朔迷离暗合作家们的议题。该片邀得王朔、阿城、方方、余华等11个当今文学界的大腕出镜,影视明星王志文出演与大学女友再次重逢的买卖人。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