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何香凝专题展上海举行

来源:四川美术网 2007-08-28

《山水》水墨纸本,1958年与潘天寿合作,何香凝画瀑布和山石,潘天寿补画松树和远景

位于深圳的何香凝美术馆今年迎来了十岁生辰。这家以何香凝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十年来先后策划了多次关于何香凝、廖承志的专题展览,并曾在港澳巡展。此次该馆北上上海,推出了「何香凝艺术的地.图.志」专题展览,试图从文化地理学角度,将何香凝个人的艺术生活放入中国近代史波澜壮阔的历程中进行考察。

  革命与艺术交织的人生

  何香凝美术馆策展人乐正维、王晓松介绍,在征询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之上,他们决定将展览主题确定在「何香凝艺术的地.图.志」的范畴中,旨在深入发掘何香凝艺术的同时,提供观衆一个更加立体的何香凝艺术形象。所谓「地.图.志」,如果从字面意思解释就是依据何香凝一生曲折的革命与艺术经历,从中截取具有代表性和历史价值的地理节点,以「地:地理文化;图:作品和影像;志:文献记录」等多个层次与线索上立体、多方位地观照何香凝的艺术生涯。

  本次展览的何香凝艺术亦是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在她笔下的反映,也代表了一代人在同一历史境遇中寻找新的可能性愿望的心路历程。从在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想史上的象征性作品《狮》、《虎》直至有共和国领导人题款唱和的大量晚年作品;从早期在日本读书、参加革命到一九四九年后参与国务活动等一大批珍贵图片和不同时期的文献资料等等,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艺术家的精神世界。

  跟著何香凝周游世界

  本次展览以时间为主轴,以何香凝一生先后到过的地方为线索布展的。展览从何香凝在日本开始,她一九○二年随廖仲恺东渡日本,并在东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学习绘画,师从日本帝室画师田中赖章学画动物和日本画,日本绘画的诸多因素对其绘画面貌有著深远的影响。

  何香凝地图志的第二站为绍兴白马湖畔,适逢民主革命低潮。她为排遣心中苦闷和休养身体,携子廖承志前往休养。后又几度前往,并与友人柳亚子、陈树人等共聚「长松山房」、「蓼花居」,诗画唱和,为一时佳话。

  第三站转向欧洲。一九二九年底,为筹措仲恺农工学校建设经费及消散苦闷,何香凝在经亨颐等友人帮助下募集了一批名家书画离沪出国,经东南亚抵达法国巴黎。旅居欧洲时,她参观博物馆,潜心作画。

  随著「九.一八」事变爆发,把观衆带向了第四站上海。何香凝迅速回国投身抗战,在上海发起组织「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组织画家义卖书画支持抗战。「一.二八」事变后,她又投入支持十九路军抗击日寇的活动中,以各种方式组织救援与慰劳。之后,她又参加了一个名为「寒之友社」的团体,社名取自经亨颐题画诗「此间俱是寒之友」。以传统四君子及明志书画为主,陈树人、张善孖、张大千、黄宾虹、于右任、张聿光、潘天寿等人均是社员。「寒之友社」的活动在近代中国艺术史上有相当重要地位,在何香凝的艺术史上亦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活动

  地图志的第六站,何香凝在香港-广东-广西-香港之间辗转。一九四九年建国前夕,她又应中共中央的邀请进京参与新政权的筹备建设工作。何香凝在流亡途中,短暂停留时既积极参与当地的抗日救亡活动,同时与当地进步人士及流亡的进步人士交互往来,诗文书画唱和。何香凝与以她为代表的流亡人士的文化活动对当地的生活景观产生了深远影响,沿途散落的书画作品及流传下来的轶闻趣事,逐渐沉淀为当地的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在抗日战争的特殊背景下,这一被动的文化迁徙所具有的文化地理学意义。

  在何香凝晚年的绘画生活中,继续了早期与同好合作绘画的方式。同时,因为参与新中国的建设,使她的画作中多了许多赞美新生活的韵味。一九六○年,她还被推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此外,安定的生活环境使她有机会重新观摩传统书画精品,她晚期的作品逐渐有意识地引入传统山水的审美因素。

  何香凝美术馆馆长任克雷介绍,今次展览期望通过对何香凝艺术的不断挖掘与研究,追寻她的艺术与历史踪迹,来表达对这位传奇女性的景仰与缅怀。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