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李峰:中国当代艺术收藏什么?

来源:中国证券网/李峰 2007-08-29

自“非典”结束后的2003年开始,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进入一个跳跃发展的时期。以最早开辟油画雕塑专场的中国嘉德为例,2003年之前一般每场拍卖成交额不过千万,本年度则分别达到1,940万和1,458万元。接下来更是以每场40%、83.4%、105%的增长率高速攀升,并于2005年秋首次突破亿元大关。2006年,其成交额便在亿元徘徊不前,成交额分别比上一场下降5.7%和6.2%,2007年春拍成交额又攀升至1.76亿,为迄今最高。

以上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今当代艺术市场这些年的走向:在经过多年的惨淡经营之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迎来了它的盈利时期,伴随着市场的高速成长,新情况、新问题产生,于是,整个市场于2006年秋进入中期调整,2007年又在全球范围创下多项价格纪录。

写实主义

学院写实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徐悲鸿、颜文樑等人,当年被称作“官学派”,即所谓“学院派”。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徐悲鸿的教学体系同苏联的教学体系相结合,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引下,我们发展出了中国所独有的“革命浪漫主义同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模式。“文革”结束后,陈丹青初开重师欧洲之先河,靳尚谊、杨飞云、王沂东则以写实技法掀起一股“新古典主义”风潮,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院派。可以说,在1980年代初中期,一切“反苏”的艺术,都具有先锋性,均可被纳入当代艺术的范畴。

从拍卖市场来看,2005年是写实画类作品价格井喷的一年。这一年,靳尚谊的《小提琴手》、忻东旺的《早点》、艾轩的《二月的午后》、陈丹青的《西藏组画·进城三》分别以363万、225.5万、363万、418万人民币成交,创下画家各自拍卖的纪录。其中,王沂东的新作《深山里的太阳》更是拍出506万的高价。

进入2006年春写实主义作品同样价格不菲:王沂东《新娘》487.6万、《醉新郎》418万、《初雪》341万,靳尚谊《藏女》429万,艾轩《白光慢慢滑落》313.5万、《凝视》341万、《鸽子飞离分水岭》487.6万。2007年春拍,陈逸飞的《黄河颂》4032万元创下内地油画拍卖纪录,同时这也是全球华人油画价格的第三高。靳尚谊的《画僧髡残》1600余万元,也使蜚声1980年代画坛的“中国新古典主义画派”迎来了它的千万元纪录。杨飞云小小一幅《十九岁》(100×80cm)也拍至459.2万元的高价……从价格上来说,写实绘画并未如人们之前想象的那样价格陡然回落,且略有攀升。然而,市场毕竟发生了调整:靳尚谊、杨飞云等名家作品同样流标,一般性的写生、应酬之作不被藏家认可;与此同时,名家名作、具有美术史价值的作品始终价格坚挺,且不断攀高。具有里程碑式的精品,总有其归宿。无论写实,还是其他风格作品,收藏的关键在于精,在于定价合理。
先锋性的中国当代艺术

一般把1979年在美术馆东侧街头小公园举办的“星星美展”视为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开端。“八五”新潮轰轰烈烈,至“八九现代艺术大展”全面展示,而一声枪响,风劲十年的现代艺术转入低潮。自1990年起,又以新学院派的模式温和转向,他们是以刘小东为代表的“新生代”和以方力均为代表的“泼皮现实主义”。

可以说,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形成,真正可谓“墙里开花墙外香”:是外力的推动造就了这个市场,这同整个当代艺术创作的起步基本一致。我们还可追溯到1990年,本年度,纽约《时代周刊》曾经刊发过中国当代艺术专号,主要采访了批评家栗宪庭等人。杂志封面选用的是方力钧的作品,作者颇有意味地写道:“这不是一声哈欠,这是解救中国的一声怒吼!”实际上,他们是按照操作前苏联先锋艺术的模式来操作中国当代艺术。至后来,有香港汉雅轩、少励画廊等不断推动中国前卫艺术。

1993年,中国当代艺术开始大举登上国际舞台。本年度,由栗宪庭、张颂仁策划的“后八九——中国新艺术”(POST 1989: NEW ART IN CHINA)先后在香港、澳洲、美国巡回展出。之后,部分艺术家又参加了圣保罗双年展。同一年,大陆艺术家方力钧、喻红、张培力、王友身等首次进入西方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巨的威尼斯双年展。1999年,瑞士前驻华大使希克通过策展人塞曼把中国当代艺术家大举推出,20位艺术家参加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家数量超过了意大利或美国,中国当代艺术因之获得更广范围的影响。

在中国经济进一步成长的21世纪第一个十年,新的收藏者开始介入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这是一个挑战、梦想与机遇并存的时期,因为,中国当代艺术生产的链条已然初步形成:“美术学院-艺术家-策展人-评论家-媒体-画廊-拍卖行-收藏家-美术馆”实际上,在西方,往往这一模式还被简化为:“评论家-媒体-收藏家”。这是一个有效的小众机制,虽然在中国还不够成熟完备。它开始同既往拉开距离:时下市场当红的艺术家几乎都是靠旧有的美院、美协、美展系统培养出来,下一轮将主要靠画廊、批评家、收藏家等力量来推动,这是我们的机遇所在,也是成就梦想的所在:以中国自己的力量来推出新时代的属于中国与世界的大艺术家。

中国当代艺术:收藏什么?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海内外藏家在一年多迅速推出一些艺术明星,俨然时尚:2005年春的王沂东、艾轩,秋日的刘小东、陈丹青;2006年春转至张晓刚、方力钧、周春芽,2007年的曾梵志、岳敏君等。画家们的画价迅速飙升至一个高点,此时入藏或非对每位藏家都合适,不是艺术家们的作品不好,而是从众起舞不足取,且收藏是建立在个人喜欢基础之上的学术与财力的均衡。从经济学角度,《史记·货殖列传》里的名言“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古人朴素而智慧的道理至今有效。

那么,在成名艺术家价格日高的市场行情下,如何确定自己的收藏取向呢?个人认为,不管实力何如,如欲下一轮收藏获得成功,均需剑走巧锋,寻得蹊径,从而获得成功。以下几类或可关注:

一、可进入美术史的艺术家、艺术作品。

此类作品对于学术储备良好、资金雄厚的公私美术馆、收藏家、基金会尤为适宜。这其中以参加重要展览、重要美术史著述的作品为主。重要的展览包括星星美展(1979,北京)、中国现代艺术展(1989,北京)、广州油画双年展(1992)、新生代艺术展(1991,北京)、后八九中国现代艺术展(1993,香港)等等。美术史著作则有《中国油画文献(1542-2000)》(赵力、余丁主编)、《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吕澎、易丹)、《中国现代艺术史1990-1999》(吕澎)、《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以及海内外重要展览的图录等等。

随着王璜生、范迪安、李磊等开始主掌广东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等国内重要美术机构,官方对当代艺术的收藏正在加强。或许,这给藏家带来压力与竞争,但从宏观角度上来看,恰恰值得庆贺——当代艺术在国家文化战略的份量上正在加重,藏家既有藏品也无形升值。艺术属于全人类的文化财产,他们的归宿最终也是回归大众的保藏地:美术馆。有两点需要注意:1、要有实力。2、精干的顾问团队,至少要有一名美术史出身的专业人士。值得提醒的是,许多收藏家愈发专业,他们设定了自己的收藏专题,如“色情”、“八五时期现代艺术”、“痛苦”、“人体”、“装置”等等。这在国外有过成功的先例,不看名头,但看类别及具体作品质量。不仅收藏,且陈列、展示、出版,当然,也增值,不仅单件作品增值,整体更甚。

二、明天的“刘小东”,即新锐艺术家,年轻新一代。

刘小东的《三峡新移民》2006年秋以2200万元的价格,创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全球拍卖纪录。这已非一般藏家所能承受,爱好艺术,乐于收藏却不见得有此实力者如何取向?其实很简单,去发现、发掘新的、价格尚低的“刘小东”——不同实力有不同的玩法,关注新的艺术家,推出你的“刘小东”,5至10年后,别人买你作品的眼光,更精彩,更有成就感!选取的标准一般还是从美术学院着手。他们充分利用着或显陈旧的固有体系,在毕业后、甚至学习中努力破茧化蝶,以期建立其个人判断,求得风格初成。中国有大量的美术学院,其中以北京的中央美院、重庆的四川美院、杭州的中国美院等为翘楚。后起之秀,源而不断,择其佳者可也。

在成名艺术家价格日高的市场行情下,如何确定自己的收藏取向呢?个人认为,不管实力何如,如欲下一轮收藏获得成功,均需剑走巧锋,寻得蹊径,从而获得成功。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