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破坏行径竟成新闻热点 想要出名就去毁名画?

来源:新闻晚报 2007-10-23

近日,欧洲相继发生数起破坏艺术品的事件,包括莫奈的名画被撞坏、美国艺术家所摄照片被砸等,这引起了人们对画廊、博物馆中艺术品保护问题的关注。

  由于艺术作品的价格日渐走高,破坏艺术品很容易成为新闻话题,这使得自我炒作者、对艺术品主题不满者或是想表达某些极端思想的人选择对这些画作、雕塑下手,以此达到获得世人关注甚至成名的目的。

  醉汉毁画,蒙面人砸照片

  10月初,在巴黎人称之为“白夜”的活动中,各类文化活动持续到深夜,数千人在街头狂欢直到第一道曙光的到来。在今年的“白夜”狂欢中,发生了一件举世瞩目的事。一群醉汉闯进并未参与这项活动的奥赛博物馆,将法国印象派绘画大师克劳德·莫奈的作品《阿让特伊大桥》撞坏。

  之后不久,在瑞典南部拥有悠久历史的隆德大学城,一群蒙面人手持铁棍和斧头冲入一家艺术画廊。在喧闹的音乐伴奏下,他们破坏了多幅性感照片。这些照片都由美国艺术家安德里斯·塞拉诺所摄。

  巴黎的这群醉汉没有逃过警方的法眼,因为他们的行为被博物馆的摄像头一一记录下来。

  而瑞典的那些蒙面人显然经过周密计划,在逃离画廊之后,他们甚至将自己的录像放到了著名的视频网站YouTube上供人观赏。不过,这则视频很快就被撤下。

  艺术品频频遭毁遭窃

  法国和瑞典的这两起事件之后,人们将目光投向了博物馆、美术馆近期发生的一系列破坏事件,并开始关注艺术品集中收藏地的保安问题。

  上个月,法国南部城市佩皮尼昂市的大教堂被盗,教堂内几乎所有有价值的宗教物品被洗劫一空。

  今年8月,法国南部尼斯美术博物馆在光天化日下遭4至5名蒙面持械匪徒的抢劫,失去了4幅无价名画,主要为印象派大师莫奈和希斯里的画作以及两幅17世纪画家布勒哲尔的作品。

  今年2月,3幅总价值达5000万欧元的毕加索名画在巴黎第七区毕加索外孙女黛安娜·毕加索的家中被盗,好在案件已于8月得以侦破且画作无损。

  以上种种事实证明,技术手段似乎并不能保证艺术品的绝对安全,警卫也是必要的防卫手段。当然,一些人可能会质疑警卫在近期一系列艺术品破坏、遭窃事件中的作为——他们究竟有没有按时巡逻?

  “爱画族”也会铸大错

  除了谋求名利或是发泄不满之外,热爱美术作品的人也可能成为破坏的“元凶”。

  今年7月,法国女子萨姆·林迪在法国南部城市阿维尼翁市当代艺术馆举办的展览上,情不自禁地亲吻了美国艺术家通布利的一幅油画,唇印赫然留在了价值200万美元的画作上。该女子为此被警方以“破坏艺术品”的罪名逮捕并出庭受审。

  林迪的律师说,林迪是“被爱冲昏了头脑”。但油画所有者的律师则反击说:“谈到爱情,必须要有两个情投意合的人才行。”

  “热情献吻”自然是个罕见个例,但就算是主人百般爱护,有些名画也难免意外的飞来横祸。

  去年10月,美国拉斯维加斯赌场大亨史蒂夫·温就不小心用肘关节把自己收藏的毕加索名画《梦》戳了个洞,这直接导致他与另一位收藏家之间的1.39亿美元交易因此泡汤。

  从禁锢名画到开放参观

  西班牙瑞内索菲亚美术馆收藏的毕加索名画《格尔尼卡》见证了从“严防死守”到开放参观的艺术品展览形式变迁。这幅画表现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西班牙的格尔尼卡小镇被德国法西斯空军夷为平地的场景。

  如今的《格尔尼卡》和观众之间只相隔一根简单的护栏,一旁还有一个不起眼的报警装置守护。

  但在26年前,当《格尔尼卡》从美国纽约回到西班牙马德里的现代艺术博物馆时,它被安置在一个巨大的防弹玻璃罩中,周围还有士兵守卫——这幅画是反法西斯主义的国际标志,人们害怕它会成为恐怖袭击的目标。

  所有见过重兵把守下的《格尔尼卡》的人都会觉得悲哀而震惊——它看起来像是被遗弃的孩子,而且还处在窒息的危险中。那时候,观众基本无法欣赏《格尔尼卡》的美。

  但是,如此严防死守并非没有道理。在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时,《格尔尼卡》曾遭受过破坏。1974年,一名名叫托尼·沙夫拉吉的三流艺术家在画上喷上了“消灭所有谎言”的标语。在这种低级手段的炒作之下,沙夫拉吉居然开始走红,成了一个富有且有影响力的艺术品交易商。

  在“标语风波”发生后数年,《格尔尼卡》被搬进了瑞内索菲亚美术馆。让人高兴的是,这幅名画终于挣脱了防弹玻璃做成的“牢笼”。现在,观众几乎可以伸手触摸《格尔尼卡》——当然,实际上他们是够不到的。在这样亲近的环境中,《格尔尼卡》似乎更美了。

防弹玻璃越来越少

  法国的卢浮宫对待馆藏名画《蒙娜丽莎》的态度可能是艺术品展出时保护措施的又一个极端。每一年,人们都会发现,《蒙娜丽莎》与观众的距离似乎又远了——这幅传世之宝躲在防弹玻璃的背后,而其与玻璃罩的距离一直在增加。

  每天,无数人前往卢浮宫一睹《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警卫不得不催促人群快速离开,好给后来的游客腾出观赏的位置。这让《蒙娜丽莎》看起来不太像一幅画作,而像是火车站里的行李寄存站——背包客来来往往,在其面前驻足一小会儿便离开。

  像《蒙娜丽莎》这样“严防死守”的画作毕竟是少数,一般画廊都是免费的,而且还会不定时地办一些高端的展览,希望能拉近艺术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

  亲近的氛围加大风险

  和艺术品的亲近需要付出经济代价,还要有美德作为基础。即使是在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中,开放式的艺术品参观仍然是一件冒风险的事——精神病患者或是受一己私利驱动的人都有可能做出出格的举动,让展览方对公众的信任程度打了折扣。

  有人对那些防守严密的美术馆、博物馆怨声连连,认为将那些艺术品当作“圣物”是过于“抬举”它们了。这些抱怨者忽视的是,艺术品有持久的价值,而且,当人们与其发生冲撞时,它们都很脆弱。

  现在,让观众与艺术品亲近的展馆越来越多了。尤其是一些商业性质的艺术画廊,它们允许陌生人随意地推开门走进来欣赏墙上的画作。

  正是这种亲近的氛围加大了艺术品遭遇“黑手”的风险。去年2月,美国一名12岁的男孩在底特律艺术馆参观时,掏出嘴里的口香糖粘到了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海伦·弗兰肯赛拉的画作《海湾》上,留下了一个硬币大小的化学残留印迹。而在今年2月,一个自称行为艺术家的人因用锤子袭击巴黎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喷泉》获刑。

  破坏理由多种多样

  想要给艺术品破坏者寻找一个相同的行为模式是件很困难的事,破坏不同作品的人显然拥有不同的动机。撞坏《阿让特伊大桥》的人可能是由于酒精驱动,破坏安德里斯·塞拉诺照片的人则可能是因为想在互联网上吸引眼球,借此出名。

  如今的艺术品大多价格高昂,尤其是在日益疯狂的商业艺术交易市场上。金钱加上象征意义,这让破坏艺术品成为头条新闻的最佳题材。因此,有人选择以此炒作自己。

  另外,宗教问题以及对性问题方面的不同认识都是引发艺术品破坏事件的导火索。有些人可能会对艺术品所表现的主题感到不满或恐惧,并因此对艺术品下手。古希腊的时候,就有人因为雕像过于真实而将其锁上镣铐,以防止雕像自己“逃走”。

编辑:叶晓燕】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