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郁达: 宋庄艺术节“情景链接”策展人,云南大学教授
记者:99艺术网北京特邀记者 林善文
地点:月亮河度假村
时间:2007年11月10日
记者:我们先从你策划的“情景链接”这个展览说起,当时是怎么想到这样一个选题的?
管:去年五月份我到北京来的时候很巧,当时就住在通州,后来和杨卫他们在一块喝酒,我就想——因为通州它以前是一个大码头,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当时朝廷需要的朝贡和重要的物资都是通过这个运河运过来的,那么这个地方自然就成为一个人流和物流的中心,用现代的概念来讲它就是一个物流中心,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当然这个码头它就是一个联想和隐喻,就是说一个地方的经济也好,社会也好,文化的交往是跟这种人的流动是有关系的,就是它资金的运转和信息的交往,它是不停的流转,快速的流动,它就产生了多样性,而当时北京选择通州作为一个码头它就是有这些人流和物流,把他们聚集起来。
在北京我看了其他的一些艺术社区,比如说798啊,草场地、环铁,很多一些新的艺术空间,我就有一个感觉:相对798来说呢,宋庄则是艺术家居住下来的地方,外地来的艺术家也好,功成名就的艺术家也好,他们都先在那里居住下来,在那里盖房子。它比798作为一个单纯的卖场的功能来讲,它要更日常一些,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状态在里边,就此,我就想到了云南的,整个西南的艺术生态,我一直在想,云南这个地方,为什么大家一直把它看成是一个娱乐、休闲、旅游、生活的地方,不会把它看成是一个纯粹搞艺术的地方,因为云南这种地方,它本身生活就是一门艺术,艺术家是把艺术放在生活方式里边来考虑的,艺术只是生活里的一部分,或者就是生活本身,而北京不一样,你看像在798,艺术家是为艺术去生活,艺术是生活的前提,艺术是最重要的,而生活只是艺术中很小的部分,那么在宋庄这个地方,我觉得它需要更多的去呈现艺术的多元化的生态,这种面貌,那么我们就需要找到这种方式、把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域,不同文化的艺术家呢,把他们链接起来,通过这种链接呈现一种双向的、互动的一种过程,那么我觉得这个对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的改写是有帮助的。
现在的艺术家大都注重一个结果,一个消费的结果,一个消费的事实,而把过程省略掉了,很多展览都是策展人出来一个命题,或者是画廊出了一个命题,然后把艺术家弄一块,做一个展览,然后吃顿饭,好,OK!散伙!这种艺术我认为是不真实的,我们在想,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走向是什么呢?就是日常化,就是说艺术家必须在日常的那种环境下面对自己的问题,去解决问题,但艺术家也需要通过环境的改变去修正或者修改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那么这样的话,他的创作才会产生新的动力和新的基因,那么我和杨卫他们在聊的时候我们就在想,能不能让宋庄这样一个地方,北京的艺术家、西南的艺术家也互动起来,通过互相的互换工作空间,相互进驻,让这个过程自然而然的发生,我们的这个想法一谈以后就一拍即合,那么我们就做了这么一个叫做“情景链接”的计划,这个计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由宋庄艺术促进会在艺术节期间选五位云南艺术家到宋庄来,原则上是要生活工作一个月以上,然后根据他们的生活工作再来创作作品,最后呈现出来,那么另外就是北京同样五位艺术家明年会到云南去,在丽江、大理、昆明几个地方生活旅行,然后工作,最后把他们的成果呈现出来,明年那一部分的主题叫做“逍遥游”,基本考虑到了艺术的旅行这样一种方式。
记者:我看了整个宋庄艺术节的展览,我觉得那个展览还算是比较精彩的,能不能谈一下您对整个宋庄艺术节的看法?
管:宋庄艺术节,我想我们可能会对此有一个理论的预期,一个比较理想的预期,它是想做成整个国家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部分,同时它也想打造成一个世界级的艺术中心,这是宋庄艺术节的领导或者策划人他们理论上的一个预期,但是从我看的这么一些展览来看,我感觉还是离那个预期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当然一种是这样的一种集体主义式的,狂欢式的展览组织形式,它避免每一个展览都做得那么有学术性,有针对性,很多展览就是凑凑数目,凑成一个节日的样子,但是这里边也有一些很好的展览,比如说像王林策划的“底层人文”,我觉得是很精彩的一个展览,另外就是,毫不客气的讲,就是我们的“情景链接”,云南艺术家的作品做得非常好,他们非常认真的工作,同时也真正实现了把我们预期想要达到的学术意图完整的体现出来,比如说像刘丽芬的作品,她做得很浪漫,跟她自己的生活经历,自己采用的生活语言方式都有关系,另外她做的整个过程都做了全程的纪录,里边有很多故事,很多情节,兰庆星的作品也好,张兴旺的作品也好,我觉得他们对语言的把握,还有对链接的过程,艺术发生,艺术生成品这样一个过程的重视,我觉得都完美的体现了这样的意图。
宋庄这个地方,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艺术家,我觉得一个艺术节,有时候也有点像超市,它要把东西拿出来卖,它的有些东西可能就是像以前存在仓库里边的东西,现在拿出来卖,它不一定是专门为这个艺术节做的,而云南艺术家的那几个作品都是现场创作的,所以我觉得他们做的作品非常认真,做得非常的好。
记者:对,事实上确实有艺术家就是想把展览当作一种机会来卖一些东西。说到王林那个展览,我注意到宋东的作品比较有意思,他在墙上抹了一块奶酪,大概有个零点六平方,作品的名字就叫〈等〉,他好象比较贴近艺术家这样的一种心态。您看了这些作品,觉得还有那些艺术家的作品是给你印象比较深的?
管: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孙平的那个作品,他自己找了一个性工作者,用下身来书写书法,这是一个作品,其实孙平的作品是一个观念性的,他用了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调侃,是一种反讽,我们作为一种艺术的专业的开始,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冲击力的作品,但是他限于展览策划人的一些限制,展示的一些限制,可能不太能看明白,他送了我一个光牒和一本册子,我觉得那个作品也是做得比较有意思的一个作品。另外还有就是陈启基的作品:《中国家庭》,他这个作品我知道不是一下心血来潮做的,我知道他是花了长时间,最早他是图片、照片都有的,现在还有就是他把他的照片都转化成为一个手工的东西,就是我觉得他有一种自己的语言方法、工作方法,而且他们的态度真的是一种“底层”的态度,注重这种草根的,自发民间的呓语精神状态,注重民间的自我生长出来的可能性,所以这两个作品的印象都是特别深的。
记者:从宋庄艺术节里边所呈现出来的各种艺术形态来看,你觉得是不是能够反映现在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整体现状?
管: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反映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但是我觉得艺术的有些东西它不纯粹是一个反映论的,就是在宋庄看到的这样一个集体狂欢这样一个场面,和比如说五月份的时候798的艺术节,它也是这样一个状态,也就是现在中国的艺术运动,它和85时期相比,有很不一样的地方,以往的那些运动多半是自发的,而今天的运动更多的是谋划或者策划出来的,就是人造出来的一个东西,那么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它是追求一种时代性的狂欢,身体的狂欢,或者一种宏大叙事的一种心态吧,那么今天的当代艺术,我们不能去单纯的评价哪一件作品好,哪一件作品不好,我们客观的讲,它也是中国当代急剧变化的当代社会现实的一个缩影,应该是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讲,那么它也在比较正式的呈现着这样的状态。
【编辑:叶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