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第三届宋庄艺术节总策划,宋庄艺术网总编
记者:99艺术网北京特邀记者 林善文
时间:2007年11月11日
地点:月亮河度假村
记者:能不能谈一谈宋庄艺术节做下来了以后,您的感受?
杨卫:一个是感觉到了艺术时代的到来,以宋庄为例:宋庄也就是短短十多年时间,十多年的发展,与过去已经是天壤之别了。无论是人们对艺术的看法,还是艺术本身的繁荣,这都是不可想象的,在十多年前是根本想象不出来的。宋庄艺术节从2005年开始办第一届,今年也才第三届,但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影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来参加宋庄艺术节的艺术家达到了近2000人,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世界上最大的展览,或者是不是参展人数最多的展览,总之这么大规模的一个展览,全都是靠艺术家的热情——也就说,今天这么一个时代提供了艺术更加宽松繁荣的环境。所以,我今年做艺术节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顺利的,当地的政府和艺术家两方面都非常支持。
记者:有没有什么遗憾的?
杨卫:遗憾肯定是有的。任何一个东西都有遗憾,任何一个展览都是为了后面一个展览作一个前期的铺垫。正是因为你做了,所以才能看出一些问题。刚才说了今年有2000多个艺术家参展,而事实上,宋庄目前还没有这样的硬件条件,比方说它的接待能力,比方说它的专业素质的人才,还不足以匹配这么大一个活动,所以就是那么几个人在忙活,如果有相应的一个团队,那么相对来说就会更顺利一些、也会更轻松一些。这是一个遗憾,还有一个就是具体到展馆,好一些的展馆,具备真正展出当代艺术作品的展馆条件还是不够,包括我们一些策展人的策展理念也并不是很清晰。
这一次比较完整的是王林这个展览,做的非常用心也非常完整,至少和他的策展理念是相吻合的。还有韩国的当代艺术展,是韩国光州美术馆的一个策展人,韩昌润他们策划的,也是非常完整。也就是说,在这样的策划中,我们要向王林这样的前辈,向国外的一些人吸取更多的经验。他们的策划理念,包括如何布置展览,因地制宜的使用空间等等都非常讲究。这是我比较有感触的地方。
记者:在这么多的展览里边,我也注意到了国外的这几个展览,比如说俄罗斯的,美国的展览,虽然都有一个很大的名字,但是从展览的质量和艺术家参展的人数来说,都有一定的差距,这里边的操作情况是怎么样的?
杨卫:这里边涉及到个别策展人的问题。我们知道,现在宋庄也是赶着鸭子上架。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现在的硬件设施还不足以组织大规模的艺术展。还有一个就是资金支持,我们只能尽我们手上现有的资金,它有一个限度,我们只能在这个限度里边来做事。刚才提到美国的那个展览,策展人就跟我提到是邀请一流艺术家还是邀请二流三流艺术家,我说这个我不管,我只有这点资金的保证量,你自己去选择,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来做的。因为我知道如果邀请一流的艺术家,光作品的保证金都不得了,所以我只能说我做不到。这样的话,在学术上就打了折扣,一开始就打了折扣。我的理念就是,只要你来了就可以,只要有美国的艺术家参加了,还有俄罗斯艺术家、韩国艺术家来了就行。这就表明了宋庄是开放的,可以容纳世界各地的当代艺术,而不是说宋庄仅仅是属于宋庄艺术家的。
记者:我想,我问的这些问题别人也在问,也在思考同样的问题。宋庄艺术节从第一届走来,我也了解到,无论是从主题的延续和规模来说,这届与前两届相比都有了很大的不同。这点是应该肯定的。你是怎么样来到宋庄的?
杨卫:这是历史的必然,偶然成为必然。圆明园之后,我被迫无奈到了宋庄。我完全是被迫来的。这一点可能与方力钧他们第一批来的不一样,他们可能还是有选择,但我们没有选择,完全是驱赶到这里来的。最早这个地方的艺术家基本都是从圆明园来的,人脉还是圆明园的人脉,所以有着情感的基础,这是我们能呆下来的原因。但是我对这些东西也有一些看法,因为时间久了,这种情感关系就会形成一种保守的势力。也就是说这样一种情感的认同会容易使人拒绝外边的信息,导致过于圈子化。我虽然身在这个圈子,但对这个圈子却一直有所警惕。这一点也许跟我的职业有关,画家可以无所谓,可以抱团,可以形成圈子,但批评家不行,批评家必须要有独立的思考,有反思的意识。所以,我对这个圈子既有一种情感的认同,同时也有一种理性的反叛。这两届艺术节,实际上都体现了我的一些主张,比如上一届的主题是“打开宋庄”,就是要打开这个圈子,让更多的人来参与。这届“艺术链接”也是,是要链接外边更多的艺术门类,把各个地方的艺术拿到宋庄来展示,这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其实,我是想促成宋庄更加多元更加繁荣的局面,从本质上还是希望宋庄好,希望能够有更加多元的局面在宋庄出现。
记者:你是怎么坐到策展人的位置上的?
杨卫:(笑)这个也是很偶然。很多人都知道,我过去是个画家,甚至是潮流中的画家。转到批评可能跟我的性格有关系吧!我是喜欢多想的画家。再一个就是可能人笨一点(笑)。有的人可以一食二鸟,但是我不行,我只能专注于一个东西。我既然做批评,那么就必须要放弃另一个身份,当然这也是表明一个态度,表明我要捍卫批评,而不是说我在玩票。既然我舍弃了我曾经热爱过的事业,选择了批评,那么我就必须得捍卫批评的价值。我曾经在文章里边也提到有失必有得这个道理。正是因为这种自我肯定,使一些曾经怀疑过我的人,包括我身边的很多朋友——他们才开始信任我。因为我有那么好的条件都舍弃了,他们就会对我现在所做的事情有所理解,并积极的配合。再加上我有从圆明园到宋庄的这么一个人脉关系,所以在宋庄还是能够做一些事情的。而且从圆明园到宋庄没有一个自身成长起来的批评家,宋庄虽然有老栗,但除了老栗,似乎再没有别人了。这对艺术发展很不利,艺术需要活力,需要多元,所以,这也冥冥之中给了我机会。
记者:我们知道,这么多年来,你一直在辛苦的张罗很多事情。比如说做宋庄艺术网、宋庄艺术促进会等,这些都是很具体很琐碎的事情。你下一步有什么样的计划?
杨卫:怎么说呢,每个人可能都有一个历史使命。我的理想不是做这些事情,我的理想是有一张桌子,能在上面写几本书,这是我最佳的人生状态。但是你要赢得这样平静的心态去写作,或者说你要进入到这样一个状态,就需要赢得一个更大的空间。这个空间既有精神空间也有物理空间。也就是说你要实现那样的平和,就需要在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这两方面做出很多的事情来。这也是驱使我去做很多事情的动力。比如说做宋庄艺术节,我很热心的去做,就是想把宋庄这个地方打造好,这样才能够为自身赢得更加平稳的空间,也才能真正进入到精神性的思考当中。但很多东西是不可以预测的,人生具有很多的变数。我刚才说的当然只是我的一个理想,而变化每天都在发生,前不久我跟范迪安交流过有没有在宋庄打造一个双年展品牌的可能,他觉得完全可以,也非常支持。所以,在宋庄,以后的艺术节变成双年展完全有可能,这是变数。当然,这里有我们的一厢情愿,如果真的要办双年展还需要有政府与民间大量资金的支持。我正在为此而努力,我也跟宋庄的领导表过一个态。我说:如果(宋庄)双年展促成了,我就退出这个游戏。我希望能够在宋庄建立一种艺术制度,就像今天大家在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上讨论到的,中国当代艺术需要有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制度,只有这样,双年展也好,年会也罢,才能一届一届的轮着办下去,而不是被某一个人霸占了整个资源。我不想那样去做,因为我是在权力社会深受其害的人,现在轮到我自己要警惕这个东西。当我的这个历史使命完成了,我可能就去写书了,或者干别的什么,那才是我的人生理想。
记者:说到底,你这样的一个心态是一个批评家的心态,一个知识分子的心态。你怎么看待今天的艺术批评现状?
杨卫:批评其实是一个社会实践。就我而言更喜欢写小说,但是现在没有时间去写,只在前两年写过一篇。小说是非常个人化的,而批评不是,只要你进入到了批评其实就是进入到了一种对话关系当中。批评不能太个人化,必须要进入到社会的层面来考量,不能够自言自语,尤其是艺术批评,必须要跟作品,要跟展览建立关系。至于你把这件作品放于什么样的历史结构下来谈,那是每个人的方法不同。这也是我对批评界有看法,所以才转到这个行业的原因。我现在想的一个任务,就是怎么样来促成这样一个批评家的年会,这也是想促成一种健康的批评状态。就像今天的年会上有人提到要把学术规范起来,其实规范起来不是一个好事情,但是你必须得规范起来之后,才能够找到突破口,不然,每个人都自言自语,每个人都自说自话,那么就形成不了一个核心的东西,以至于每个人都离中心价值很远。
记者:就是批评家之间要形成一种交锋,交织起来。
杨卫:对。交织要建立在一个共同对话的基础上。我是想把这个基础搭建起来。没有地基你盖不起楼。我希望的是建立这个基座。至于这个楼盖得多高,那是个人能力问题。但是总需要有人去把地基建设好。我是很希望在中国能够有一个批评的大厦出来的,或者说能够出现一个学术的大厦。正因为有这样的一种希望,所以我要把地基打得更深一些。
记者:这个事情筹划了多久?
杨卫:没有多久,半年不到,但是一直在想。去年我在宋庄做了一个“艺术与产业”论坛。邀请了很多批评家,还有北大一些搞社会学的专家,当然,去年的规模没有今年这么大,主要还是集中在北京地区,也没有形成年会的形式。
记者:这个批评家年会是怎么形成的,你简单的介绍一些背景?
杨卫:最早发起是我和贾方舟,然后加入了殷双喜、邹跃进、王林、范迪安、刘骁纯五个人,由我们七个人组成了一个组委会。因为刚好我在做宋庄艺术节,有这样的一个平台,而且宋庄镇的胡介报书记,宋庄艺术促进会的洪峰会长,包括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的孟海东秘书长也都非常支持我们,提供了我们人力和物力上的保障,所以也就顺利的办了起来。我们的想法是从今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让它变成一个常规性的年会。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已经明确表态愿意长久支持这个项目,同时我们也得到了全国各地许多批评家的支持。所以我想这个年会继续办下去是有可能的,我也很想能够通过这样一种年会的讨论形式真正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学术建设起到好的作用。这是我们的初衷,也是我们的愿望。
【编辑:叶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