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99系列访谈] 走进蓝顶之徐牧原:左手时尚,右手新锐

来源:99艺术网 叶晓燕 2007-11-20


徐牧原在蓝顶工作室


徐牧原在接受99艺术网记者采访
>>>>>>更多相关图片

时间:2007年10月2日上午
艺术家:徐牧原
记者:99艺术网 叶晓燕
地址:蓝顶E区徐牧原工作室
摄影:宋早

〖采记手记〗2007年10月2日,成都的早晨从下雨开始,徐牧原的家住在九茹村,我们搭徐老师的顺风车,前往蓝顶。徐牧原老师的车子很漂亮,一路上,话题就从车开始,从汽车杂志聊到时尚杂志,才发现,徐牧原老师竟然也是一时尚达人。

到达工作室后,徐牧原老师优哉游哉的先泡茶,然后清理下桌面的清洁,整理下书架的各类专业的,非专业书,当然还有一堆汽车时尚杂志。徐老师手腕上戴着的一串彩色珠子,总是别晃眼。

美术杂志是我的启蒙老师

记者:徐老师的蓝顶一天总是这样悠闲地开始的吗?

徐牧原:呵呵,对,你们也看到了,我一早开车过来,泡好茶,翻翻书,上午基本上这样安排的。一般是画一阵休息一会儿,闲时看看书,翻翻杂志,有感觉的时候就一股作气。

记者:劳逸结合

徐牧原:我这种技法需要慢慢地来,不是那种写意的,所以就需要更多的考虑,再加上我是从国画转过来的,现在画油画就会受许多过所学东西的影响要多考虑考虑。

记者:最早是怎么走上美术创作之路的?

徐牧原:小的时候是属于一种爱好。我出生在一个军马场,属于草原地区,那个地方,资源较缺乏的。但是好在那个地方,前后来过好几批北京知青,他们的素质相对高,有一些画画的老师,我看他们画画我就喜欢。四年级,父亲事我去北京,遇见一个军马场的宣传干事,他教我画画,特别的崇拜他,他给我种下了这种对美,对绘画的热爱。从此就自己开始画画了。小时候基本上是美术科代表呀之类的,呵呵。
到了80年代,高中毕业的时候,因为没有正式学过,都是自学,所以买一些美术书籍自己看,自己临摹。我记得当时的《新美术》吧,浙江美院办的,我经常订这样的杂志看,一没事我就临摹。

记者:就是这些美术书籍影响你,以后逐步开始美术创作?

徐牧原:对,其实杂志接触的还是相当少。因为我父亲当时是军马三场的宣传干事,他是负责管理这方面事物的,我也就是近水楼台了。他晚上加班写稿子的时侯呢,我就到他办公室去看一些书,包括美术呀,历史方面,还有画报之类的,我经常在那儿翻各种各样的书籍,自己就能学到,我就喜欢上这方面了。

记者:你还记得你创作的第一系列的作品是什么吗?

徐牧原:应该是小时候,是批林批孔的漫画。那个年代的特殊产物。后来在师专进修。然后就开始正规学习,当时实际上基础是很差的,因为没有正规学习过素描,但是我很快就赶上了。到最后结束毕来创作的时候,我是全班单幅创作最多的。就是军马的那段生活。

记者:就是凭着那股热爱的劲呀。

徐牧原:对。就是自己从小一些生活吧,小的时候去抓鸟呀,去放牧呀那种感觉,画了一批作品,那时候还感觉不错。

记者:第一次参加展览还记得吗?

徐牧原:第一次参加展览是在甘肃,在报纸看到的,我记不太清楚了,听说有个第三届版画展,甘肃省的。当时我在马场嘛,就自己刻,刻了很多东西,刻完了以后又没有纸,就那种挂历的背面我就拿来印嘛,把它作为版画的印面。印出来,然后寄去了,寄去不久就说是被录取了。

记者:挺开心的。

徐牧原:非常开心,我非常感谢甘肃美协,当时他不光寄了一个通知,而且是寄了几本书,有张大千传,石楠写的书,还有几本外国的美术理论的书,我认为是编辑在鼓励我。

记者:那个编辑还记得清楚吗?

徐牧原:我记不清了,他就是没有以自己的名义寄,是以编辑部,然后是鼓励得奖的那种感觉。

蓝顶E的第一位艺术家

记者:然后又是怎么样一个进入到蓝顶的进行创作的?

徐牧原:87年回到成都后做美术老师,2004年的时候我进的蓝顶。进蓝顶前我还下过海,当时是下海风潮嘛,先从做广告,然后也做过装修,自己还到南京去打过工,到南京也是想拜访当时自己心目中的一些艺术家,我当时专门到《江苏画刊》,还专门找过刘二刚这些编辑,然后请教他。我拿了我的画专门请教,然后又到江苏南京艺术学院吧。好像是去找周京新,我认为当时周京新画的国画非常的前卫。这种笔墨我很喜欢。虽然不认识他,我是冒昧的带着我的画就去了,当时年轻嘛,就敢闯。就跑到他们系里直接去找,看了我画了一张像四川老头的那种比较现实的,他就说你要坚持画这种自己的生活之类的话,鼓励了我很多。等到广州艺术博览会要开幕之前,我看那个杂志上有广告,我看它的时间,然后我跟我爱人说,那时候进货顺便也把艺术博览会看了。影响很大。我看了很多各式各样的画,因为85以后吧,当时我们还年轻,各式各样的画法,很活跃,而我那时产生一种迷茫,不知道怎么办了。觉得这个也有道理,那个有道理,就觉得自己懂得东西太少,那个时候想法就是,看美术史呀,看画展呀,看这些新闻呀,就是多学习吧。这个阶段,画得很少,因为那个时候也要挣钱嘛,要面对生活。到了广州,刚开始除了进货,就看到这些。有一个不能忘的事情,就是然那个博览会上碰见李东伟,当时我带了几张画还有照片,我也请教他。他就说这是你的画,他说你是干什么的。我说我来进货,他说进什么货呀,回家去画画吧。就很随便持说了这么几句,我心里一下子觉得还能画下去。不久后就去进修了一下。还是在那个艺博会上碰见我原来师专同学,张兴国(现兰州画院院长),他当时在那儿,他就建议我到北京去学习,进修了四个月。回来以后,我就去参加了这个2000年年初成都的《百人百年画展》。03年第二次到北京胡明哲艺术工作室去进修,那时,我爱人就听说成都这边有个蓝顶很有名,就把报纸剪下来给我寄过来,当时我一看就在机场路旁边,就回来找,然后跟周春芽联系也是我们约好的。

记者:一开始就入驻E区吗?

徐牧原:对。当时这一片我找房子就没有了,找不到了,就发现这个地方,E区离他那几个区很近,这一片我们来的时候全是树,就是育苗地,全是栽那个树苗的,没有工厂,我就看上E区这一片它没有种树,只是种着花,是盆花,是那一盆一盆的,正好嘛,盆花也好移起走。这房子是我租地盖的,还有周围的环境,树、草地都是我跟妻子栽的。你看现在还有其他艺术家在这里养了几只鸡,非常喜欢这里的环境。其实刚来的时候,我就希望生活在这个有草有树的地方。当时这里也没有工厂,绿草茵茵嘛,一进来以后很宽敞的房子。我安心的这里画下去,后来加入的一些艺术家都非常喜欢。

记者:和周边其它艺术家,你们平时怎样一个互动关系?

徐牧原:太阳出来了,大家抬把椅子坐在院子里喝喝茶,晒晒太阳,聊聊天,谈谈艺术。我到蓝顶以后,得到了很多像周春芽呀,何多呀,郭伟呀,赵能智的帮助,和这些比我们大一点儿的艺术家就认识了。

独特的沙子绘画技法

记者:你的作品大都呈现出很厚重的历史沧桑感,画面总是有“风沙过西关”的苍凉壮阔的西北风情,为什么会创作住这样的作品呢?

徐牧原:实际上是从小对草原的一种印象吧。因为草原给人的印象是很开阔的,我小时候爬到山顶上,经常仰望着天空,看飞翔的鹰,就想像我要是一只鹰飞在天上,看着地那种感觉应该是怎么样子。那个时候为什么没画,因为没有找到这样的感觉,后来是因为做生意做过一段时间,就开始坐飞机,在飞机上看大地,就很奇怪的感觉。一下子就想起了小时候对草原的那种印象。所以从草原回到城市以后,随着年龄增长,我就特别的怀旧。小时候记忆很容易引起我的回忆。飞机卫星它有这个视角。我也经常看卫星图片,从中发现很多创作的灵感。古代的万里长图全是记忆的,想象的,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真实的东西,所以我用我的绘画技法尽量的把这样的独特视角的感觉呈现出来。

记者:你有一个特殊的技术是沙子画法,是你独创的吗?

徐牧原:不是我独创的,正确叫法是岩彩技法。当时去北京进修过岩彩,跟一位老师学习的,我后来又和我的创作进行结合,目前算是有我自己特色的岩彩技法。岩彩实际上就是岩石,就是沙子,各种颜色的沙子,最早应该就是我们中国人开始使用的吧,后来单独叫岩彩,是根据它的材质来说的,实际上在古代,象东方的画也是用天然的,包括中国古代很早的一些宫廷画,石青石绿,宝石类的,绿松石,朱砂呀,都可以用来做画。只不过当时研磨的细,我现在呢相对来说要粗一些,因为有现在各种目数的筛子,通过那个筛子就能分出来粗细不同,带有色阶的砂粒。可能我喜欢画一些粗一些的沙粒,给人的感觉比较厚重。

记者:就有历史的沧桑感。

徐牧原:对。因为我现在想起来我小的时候在草原上玩,就很陈旧的那种感觉。所以我喜欢那种,比较厚重吧,是想象吧。

记者:现在一年大概可以创作出多少幅作品来?

徐牧原:大概就二十幅左右吧。大大小小的一起算。

记者:为作品取名字的时候有讲究吗?

徐牧原: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寻觅方舟。我认为地球就像人类的一个方舟, 诺亚方舟的故事应该是圣经上的,但是我认为它是人类一个对洪水的一个共同记忆。大洪水时期,当时地球到处汪洋大海,只有一个陆地就是这个船,所以我以大地比方舟,那么现在方舟面临的现实是什么,现实是污染加重。我就会把这些反应在我的创作中。作品名字和创作内容是有一定关系的。

记者:现在艺术号称要走进生活,但是相对普通大众来说,艺术家的创作好多他们无法理解,看不懂,你怎么理解这个现象?

徐牧原:这个看不懂,我觉得无所谓嘛。有部分人看得懂就可以了。因为艺术家不可能去考虑太多人的思想去创作,他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如果能把自己感受画出来就是一幅非常好的画。因为要想接受艺术,他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学习。马克思就说过:如果说你想要享受艺术,你必须接受艺术教育。

我的作品也满新锐的

记者:现在市场上新锐艺术比较火,越来越多的新锐艺术崭露头角,作品强烈,夸张,自我,你是怎样理解“新锐”这个概念的?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吗?

徐牧原:新锐它是带有一种时尚性,一种大众时尚性的东西,在技法上来说,很新颖的,在体裁方面,关心环境,关心大自然吧。我这方面也算是蛮新锐的。就是方舟系列,但是画面感觉呀没有年轻人的那种夸张的感觉。我的不夸张,不虚拟,很现实,感觉应该是特现实。问题是我们处的这个社会是这样的,大家都活在很现实的虚拟世界里,正因为我们现实非常残酷,非常有压力,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把这个精神的追求就转化为了这个虚拟空间里去。他就去玩一些卡通的东西虚幻的东西,他在那里头去寻找快乐。

记者:这批年轻的新锐艺术家有这种逃避现实的思想在作品里面?

徐牧原:或许是这样。但是呢,往往事情都相反的一面,他们正是因为感觉到有人在逃避,所以他们就画这种。然后提醒大家,往往是这样子。我的作品又和他们不同,因为我生活阅历有所不同,只能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来表现。就不像他们生活本身就计算机呀,就卡通时代,我当时就没那个东西。所以我是特现实的新锐。

记者:当代艺术07年又是火爆异常,然后大家说法也不一样,泡沫呀,炒作呀,浮躁呀之类的,你是怎么样看待这个市场目前的状态?

徐牧原:我觉得现在市场发展还是比较良好吧。它已经不像前几年那样火爆,我也不觉得它是什么泡沫,因为对于全球来说,中国艺术市场还在初期阶段,就是说通过这种经济的发展,我们中国艺术应该逐渐走向它应有的高度吧。就像在爬山,开始爬了,但它还是这个过程中的起步阶段,离这个高度还是差了很远。不存在说这个市场像泡沫,因为中国经济不会发展的话,这个市场就会逐渐消失,特别火的时候,也是很自然的。

记者:你在创作的时候有没有想到市场这个概念?

徐牧原:我对市场并没有什么考虑。因为我画的时候,我认为只要你动了感情,市场上的人会有眼光,他会来选择。我不会太多去考虑市场。

记者:如果有这样一种说法,说是新锐艺术家将在十年或者短时间内成为市场的宠儿,这个你认同吗,这个观点。就说新锐可能超越一些前辈的一些成就呀之类的。

徐牧原:我觉得每一个时期都会有它时代的东西,有可能。但是宠儿不等于就是成绩很大,象我们国内85思潮呀,刚开始四川伤痕美术,也是一代一代过来的,我觉得走到现在,新锐艺术家有这个社会基础,因为现在的年轻人,从小就在玩卡通接触时尚。

记者:有可能会超越象周春芽何多苓这样的大家吗?

徐牧原:这个说不上,真的。因为要想超越别人肯定要拿出自己特殊的东西。光一个图示是不顶用的。要有生活,而且要有技法,要有自己的东西呀。

记者:你这个《寻觅方舟》系列的作品会继续下去吗,以后的创作会有一些变化吗?

徐牧原:会有一些小的变化。这个随着时间的流逝,画得多一些,我可能会尝试一些人物画,寻觅方舟系列,实际上我画过好几年,我认为,当代人有很多东西,他丢失了,好比一些道德的东西,或是一些传统的东西,他需要去寻觅。我就画了一个在废墟上在寻找东西的一系列画。这次在上海展出的也是那样的。

记者:十月上海的一个展览吗,展了多少幅作品?

徐牧原:我有两幅作品。参加那个动漫美学双年展。寻觅这个系列还要画。因为它更接近于现实一些,当代绘画必须要画我们的生活。

记者:动漫美学双年展,很年轻的展览,徐老师的创作状态很年轻化,平时上网吗,怎么看待艺术网络媒体?

徐牧原:不怎么上网,但是会关注新闻,艺术动向之类的,看杂志多些。网络媒体对我而言它是一个新生事物吧。我觉得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它让我们很迅速能够把信息传达出去。

记者:近期有什么展览计划吗?

徐牧原:暂时还没有。有一本书可能是十二月份出吧。这两年的总结吧,就是我现在的一些画,有一篇文章。

记者:是怎么想到出一本书的?

徐牧原:因为也是朋友推荐嘛。正好自己也画了这么两三年嘛,也应该有一点成果了,就出了。便于别人来访的时候,宣传呀。

记者:大概什么时候出来,这本书。

徐牧原:大概十二月底。

记者:很好,到时候记得签名字送我们一本哦。

徐牧原:可以可以。

记者:谢谢徐老师。

编辑:叶晓燕】

相关新闻


Baidu
map